新时期高校英语课堂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

2022-11-20 11:22
现代英语 2022年5期
关键词:英文思政融合

万 莹

(江西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8)

一、引言

在高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理应侧重于模块的构建和优化,逐步引导学生激发创造性思维[1]。但从很多高校实施英语教学的情况来看,仍然过多地将重心放在教学成绩的评估上,在课本教材的知识传授上不遗余力,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拓宽视野,局限于单一的课堂环境,无法对英语中蕴藏的思想内涵深层次解构。在新时期,国际交流的程度越来越深,在交流的方式和目标上都有了很大改变。高校英语教学必须要设置相应情境,引导学生对英语内容蕴含的价值清晰了解,从而能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极其必要。

二、新时期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一)扩展学生的交际视野,引导学生的思维习惯

在以往的对外交流过程中,使用英语基本上是充当政治磋商的介质,我国的英语翻译面向渠道较少,基本上对标政治会谈,培养的英语人才主要修习各种官方词汇,考查自身的应变能力和辩论能力。但是在新时期,英语的应用逐步延伸在文化交际层面,主要迎合了国民旅游和工作的适应性需求,而这种友好的联系促成了命运共同体的搭建,使互相之间产生的影响逐步扩大,在经济等各个层面都有了延展。高校英语教育所培养的是社会的综合型人才,学生必须要具备多元融合的思维,才能自主地延伸自我的应用能力,进而在社会应用过程中调动个人思维,立足于友好交际的需求,探索出更好的英语交际内容和形式。这种自由而包容的文化,决定了高校学生可以自主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

在以往的高校教育中,高校教师只是帮助学生解析各种英语名词和短文的脉络,然后让学生默背和记忆。这种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很难对复杂的英语文章投入思考。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短文的过程中,应该是遵循一定的语法逻辑的,而很多学生都无法探索出这种逻辑,本质原因就在于学生并没有产生思考,对单词和短句在表达主题以及丰富情感等层面的作用并不能加以区分,也就不能推导出这些元素在不同主题中变化的过程。英语知识是学生用以交流的工具,但很多学生并不能激发出这些元素的灵性,只是背诵固有的定义,无法对这些元素变化的规律强化。在高校英语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让学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清晰了解,从而将哲学的二元论以及局部与整体协调的理念渗透,帮助学生梳理社会建设的内容,从这些真实案例中推导出人力运用的逻辑思路,例如:从城乡构造的格局中探索出英文局部元素与整体的变化规律;从建设工程的动态管理探索出英文学习分类和整合资源的方法。可以说,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是对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一次引领,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反复推敲英文内容形成的原理,等于是一次强化记忆的训练[2]。

(二)激发学生的交际情感,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

虽然有很多高校的学生对英文学习很感兴趣,而且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一套学习方法,愿意寻找外教或者外国友人交际训练,从而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但是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首要的是维护个人的人格立场,坚定地维护国家的利益,以爱国主义为前提,有选择地通过英文内容这一工具跨种族和区域交流。有很多学生在学习英文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英文文化所渲染的外部文化所吸引,甚至对英文内容中讲述的外国事件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丧失了对本国和民族自尊的捍卫权,为了个人利益,在交流过程中做出不当行为,违背了高校教育的示范性原则。所以,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要融合思政教育,使学生从社会各方面探索实践并建立逻辑的过程中感受浓厚的大国情怀,激发出个人参与建设国家的热情,真正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三、新时期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同质化较深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对英语这门学科定位并不明确,在规划目标上缺乏导向性,导致英语教师没有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改革,长期保留着落后的思维习惯,在课堂教学中高坐于主位,并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很多英语教师自身意识不足以及能力缺失,也是高校英语教学无法深度融入思政教育的短板。促进高校英语教学与思政教学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保证两门课程的契合度,在导入环节和设计主题上高度一致,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确保两门课程融入后学生学习情况良好,在长期的检验过程中距离目标越来越近。这些都需要教师花时间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措施。但是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课程融合的重要性,为了减轻个人的教学负担,只是浅显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设计出来,并且敷衍了事地随机切入,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状态,也没有对课程内容融合的效果实验分析,导致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教师融合课程的意义,更无法领悟其中的真正内涵,反而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和厌恶。

与此同时,有一些高校教师虽然加强了思政教育内容与英语课程融入的力度,也整合了学校供给的文本和校本资源,但是在教学方法和讲授经验上没有进行探索,只是盲目地将各种资源堆砌,对学生拓展各种内容并且加大讲解的力度。尽管学生能够理解思政内容,并且对思政内容与英文知识的联系认识较深,但是由于教师只是简单地套上各种内容模板,却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加以改进,导致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各种学习资源的接收过程中兴趣不高。此外,高校英语教师没有创造性地探索出学生自我实践的新局面,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新颖和创意价值。

(二)高校教学的目标体系不完善,缺乏一定的推动力

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极力于想要摘掉教学空洞的帽子和标签,给外界营造出尊重学生的声音,从而吸引更多资本[3]。这些高校建设了实践基地,并且聘请专门的外教对学生的英语能力做出指导,在高校教师融入思政内容后,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交流,探索出英语能力提升的科学方法。但是很多高校的教学目标体系并不完善,在组织形式和平台建设方面存在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学校完全是为了经济利润而扩大融合规模,将原本的公共思政课比例加大,甚至增加了思政考核的学分,也对学生在实践基地转换身份模拟应用提出了标准要求,但是这些内容并未系统管理,仍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看重,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评估常常采取单一的意见,使教学目标流于形式化,极为空洞。

四、新时期高校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高校教育主体的思维观念,加大规划研究的力度

第一,新时期,高校在设置英语专业学科时,要引入社会机制,及时和社会实践环节接轨,争取通过社会动态发展的英语应用内容,为学生改良英文学科设计和实践项目设计的内容,促使学生能更快地沉浸在社会大环境中。高校可以组成教学委员会,建立融合导师制度,将原有的课堂教学延伸至企业实践场景教学,设计出个人扩展英文理论知识和在企业完成目标的两部分融合课件,决不能让高校教师自发而随意地切入融合内容。高校也应该建设相应的融合教育基地,以社会发展的应用为主题,在学生教学楼附近规划出三点合一的布局,使学生从图书馆中获取社会思政方面的理论书籍,再从实践基地中选择相应的项目实践,进而返回教学楼自主消化,真正地提升个人的英语专项能力。

第二,高校教师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差异化情况,按照学校所分配的大量资源,设计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出学生的浓厚情感。因为学生的情感是容易变化的,需要长期的管理和调节,因此这项任务目标应该交由英语教师完成。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维,站在学生们的角度上,对照学校规划的融合教程,再进行差异化的设计和分层次任务的规划,确保每一个学生能够总结规律和分类方法。

第三,英语教师要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等媒体工具,打造出线上线下实践的全方位育人局面,利用仿真技术等软件制造出真实的互动场景体验。例如:在有关于保护环境的英文学习中,可以通过仿真技术让学生穿梭时空,和英文课本中的人光影重现,设置舞台剧旁白向学生用英语介绍背后的精神信仰,从而使学生酝酿出解决困难的需求,自觉地增长更多英文技能。

第四,大学英语课程中,教师要用英语对学生进行国际国内时事教育。譬如,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每年的全国两会等都是国际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焦点,教师可以用英文介绍这些重大时事新闻,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中的重要角色和话语权,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在讲授“Festivals”章节内容时,介绍中国传统节日(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的文化背景,包括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主要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团圆和谐、尊老爱幼、感恩追思等,讲出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的中国故事,在语言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4]。又如,大学英语课程中,可在教学方法方面让学生主动探索思政元素。在讲授“Travelling”章节内容时,要求学生课前主动搜索自己家乡的旅游文化背景知识,从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传统建筑、自然风光等各方面全面了解自己的家乡,并且做成演讲PPT,在课堂上用英语呈现给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主动接受了思政教育。再如,大学英语课程中的Writing教学方面也可以广泛践行思政元素。在学习“writing a thank-you letter”时,教师在讲授英文书信的格式和句型时,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充满感恩之情,课后布置学生给自己的同学、父母、老师等写一封感谢信,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心灵得以感化,懂得感恩回报。

(二)挖掘和完善教学目标体系,推动学生的成果转化

第一,高校教师必须要制定和完善教学融合的考核和评价目标,细化学生各阶段成长的进展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随时做出调整,不能单纯让学生始终保持单一的角色定位,而应让他们挖掘出更高的政治眼光和历史大局观,而这就需要调整学生们的格局。因而,在学生们完成了一段时间的考核指标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更高层次的社会实践。对此,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们提升协调能力和情绪能力,这些能力和素养的结果同样影响着学生们交际效果的达成,不同身份和定位所使用的英语习惯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的英文情商,除了要让他们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更要搜集一些接地气的外国口头禅和俚语,从而能够密切地形成友好交流,展现个人强大的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

第二,教师要不断掌握新的适合当前时代特征的教育本领。要改革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将学生培养成自信的主动学习者,要不断挖掘授课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具有思想启迪、行为导向以及心灵震撼的教育内容。要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注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平时多关心学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危机与冲突,并能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第三,高校英语教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离开父母来到大学后接触最多的人也是最信任的人,尤其是英语教师由于课时多,上课时间长和学生接触时间较长,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积极的、有人情味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教师的价值引领。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过程中,理应从社会实际出发,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价值。将思政教育与高校英语课堂有机融合,是高校英语极其重要的教学工作。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通过转变高校教育主体的思维观念,加大规划研究的力度;挖掘和完善教学目标体系,推动学生的成果转化等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英文思政融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破次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和这个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