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 婧
幼儿阶段的教育主要以游戏为媒介,串联幼儿一日活动,着力于打造游戏化课程[1]。总体来看,幼儿教育环境比较宽松,且教学内容比较丰富,重在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而小学教育则对幼儿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小衔接背景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过渡到小学,同时也能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能够为幼儿今后顺利步入小学奠定基础[2]。从教学内容来看,小学教学内容相对规范,且学科特征比较明显,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规则意识、专注力的培养[3]。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专注力、交往能力、时间意识等,能够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同时也能满足其学习与成长的综合需求。
目前来看,部分家长对幼儿的升学感到焦虑:一是担心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无法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二是担心幼儿从相对宽松的环境过渡到规范化的环境中,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4];三是担心幼儿的交际能力比较差,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容易在与其他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矛盾。而通过幼小衔接,将重心放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还能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
小学生活对幼儿的时间观念有一定要求,如上下学的时间、上下课的时间等。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5]。不仅如此,幼儿家长也应积极参与育儿活动,根据幼儿的基本情况和小学阶段的时间规划,科学制订活动时间表,如明确规定早晨起床时间、洗漱时间、吃早饭时间、吃午饭时间、午睡时间及完成作业的时间等,进而提前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增强时间观念。同时,教师还应提升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他们自主穿衣服、吃饭、收拾书包、收纳自己的玩具以及打扫自己房间的卫生等,从而增强其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从容应对小学生活。
部分幼儿词汇量不足,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无法表达较为复杂的语句,这不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也有不利影响。鉴于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6]。
例如,笔者开展了以“客人来家里做客”为主题的课堂活动,要求幼儿分别扮演客人、父亲、母亲。然后,笔者指导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具体内容如下。客人来家里做客,父母说:“您好!欢迎您来我家做客!请坐!”客人说:“谢谢您的热情款待,我刚搬到这个小区,对很多地方都不是很熟悉,麻烦您多多关照。”父母回复:“应该的,邻里之间应当互相帮助!”客人要离开时,父母说:“再见!欢迎您下次光临。”这能让幼儿积累招待客人需要用到的礼貌用语,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笔者让幼儿分别扮演文具店的店员和顾客,要求他们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思考对话内容。比如,顾客询问:“请问这支铅笔多少钱?”店员回答:“普通的铅笔为1 块钱,可按动铅笔的价格为2 块钱、3 块钱、5 块钱,价格不等,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顾客问:“普通铅笔和可按动铅笔有什么不同呢?”店员回答:“可按动铅笔需要单独买替换芯,而普通铅笔需要用转笔刀削。”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体会和品味语言的艺术,使其掌握不同场合的用语特征,优化语言表达方式,掌握人际交往要领[7]。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法,指导幼儿积累文明用语,增强他们的文明意识,进一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在一次上课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小兔子和小狗让座位的视频教学资源,视频中小狗占了小兔子的座位,小兔子跟小狗说:“你走开,这是我的位置!”看到这里,笔者向幼儿提问:“小兔子的话礼貌吗?”幼儿回答:“不礼貌。”笔者借机指导他们学习文明礼貌的说话方式,积累“请”“谢谢”及“不好意思”等文明用语,并且示范正确的说话语气,如“不好意思,这是我的位置,麻烦你让一下,谢谢!”,以此来指导幼儿文明用语。
部分家长由于工作较忙或者其他因素,将教育幼儿的责任全权交给教师,没有意识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分享科学的育儿经验,携手助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8]。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其一,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接受水平,随时引导他们复述故事内容,从而使其深入理解故事内涵。同时,家长可让幼儿给自己讲述学到的故事,这样不仅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其二,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教师可在幼儿观看绘本故事的过程中播放音乐或者利用新奇的玩具进行干扰,对于经受住诱惑的幼儿,可适当给予语言的鼓励或者物质的奖励,以培养幼儿的专注力[9]。
其三,培养幼儿的守时观。教师可要求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如让幼儿在两分钟内将鞋带系好,十分钟内收拾好玩具等,对于及时完成任务的幼儿给予相应的奖励,培养幼儿的守时观。
其四,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教师可鼓励家长和幼儿共同阅读,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结合幼儿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等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内容,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0]。在幼儿园内,教师可设置“阅读角”,引导幼儿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开展阅读活动。同时,教师也可准备不同类型的绘本故事,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
在幼儿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萤火虫”亲子共读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一同阅读绘本故事,让幼儿提取文本中重要的信息给家长讲故事,从而拉近幼儿与家长的关系,提升家庭幸福感。
例如,笔者给幼儿布置了阅读任务,让他们与家长共同阅读《逃家小兔》。在阅读过程中,幼儿还与妈妈扮演的角色展开如下对话。小兔说:“亲爱的妈妈,如果有一天我要离家出走,躲藏在树林中,你可以找到我吗?”兔妈妈说:“当然,我会变成无人机,在森林的上空到处巡视,寻找你的身影,保障你的安全。”小兔说:“大树那么高大,小草那么茂密,如果我躲在草地里,藏在大树下,你要怎么找到我呢?”兔妈妈说:“我就在你身上安装一个定位仪,你无论躲到哪里,我都能看到,并且准确找到你的位置。”小兔说:“我逃到山洞里呢?你又会怎样找到我呢?”兔妈妈说:“我将变成萤火虫,点亮山洞的黑暗,寻找你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有些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找新的躲藏的地方,如小明说:“我变成一只小鸟躲藏在悬崖边,你该怎么找到我呢?”妈妈说:“我将变成悬崖边的大树,成为你筑巢的场所,帮你躲避老鹰的抓捕、寒风的洗礼。”这既能使幼儿感受母爱的伟大,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准备。
幼小衔接视域下,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尤为重要,这能使幼儿认真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形成爱倾听、勤思考的习惯。笔者发现一部分幼儿刚步入幼儿园,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与其他幼儿交流,或在课堂上干扰其他幼儿听课。相比于幼儿园,小学教师辅导的学生比较多,无法做到一对一辅导。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给学生分配特定的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规则意识,自觉完成任务。
此外,幼儿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一旦与自己预期的目标不符合就会哭闹,这种情况也会加大幼儿的管理难度。对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教室内粘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标签,通过这种方式逐步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11]。当然,教师还可以借助幼儿喜闻乐见的模式——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小衔接视域下,要想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教师可模拟小学教学环境,使幼儿深度感受小学生活的乐趣[12]。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向幼儿展示铅笔、橡皮、尺子等文具,让幼儿提前了解自己今后学习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学习用品。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引入游戏“猜猜猜”,将学习用品放到盲盒中,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这一用品,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能使幼儿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13]。此外,教师还可设计“我的小学课堂”这一游戏,鼓励幼儿自己设计“我的小学课堂”。在此基础上,幼儿可结合小学教室布局摆放自己的书包、文具,激发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与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文明意识,使幼儿学会认真倾听,能够专注某个课堂活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规则意识等,进而使幼儿更好地向小学生活过渡,全面提升幼儿的适应能力,助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深度衔接,翻开幼儿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