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音乐课程以培养学生内在艺术素养和对音乐的审美、理解能力为教学目标。而培育学生的这些素养,对深度学习策略具有较高的指向性。教师通过以深度学习的视角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对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从而达到熏陶心灵的目的。而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却存在对音乐课不重视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从深度学习视角下进行教学实践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由于教学资金相对欠缺,导致部分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学校将大部分教育资金投入到语、数、外等文化学科上,对音乐学科投入相对较少。比如有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像一些教学使用的钢琴都无法配备,更不用说其他更为专业的教学工具了[1]。另外,在教学师资配置上,在农村小学任职的音乐教师数量较少,而且老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教学水平较为落后,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在培养人的艺术素养和陶冶性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村小学普遍对音乐学科不太重视,大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唱为主要形式,对乐理知识、合唱教学或者其他专业的音乐知识涉及较少。而且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评分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必备的音乐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内容和价值,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2]。音乐教学不能仅仅靠传授乐理知识作为主要授课方式,而是要在讲授音乐作品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情感,指导学生学会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自己的音乐创作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了解某部作品的音乐规律,在学习和深层次挖掘该作品的一些音符知识后,掌握这种音乐规律,进而提升对音乐的感觉能力。例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黄河留下威风鼓》,这是一首以浓厚的黄土高原风味和高亢的音调为特色的歌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对“老河留下千面鼓,面面鼓里有传说,年年岁岁打下去,日子越打越红火”这段话跟着录音学唱,并体会中国鼓的鼓风特点。而在听《滚核桃》这首曲子时,则需要学生对其中多变的击奏法进行理解,不但听起来非常有情趣,而且可以感受黄土高原农民摘回核桃时的喜悦心情。这种有特点的击鼓方式,形象地表现了“滚核桃”的场景。教师通过借助音乐作品,在引导学生对节奏变化和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感受的过程中,可以体会或紧张,或激动,或轻松,或舒缓的音乐节奏。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和对音乐艺术的体验过程,改变了单一的说唱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联想,进而提高自己的感知力和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农村地区的小学在师资力量方面明显不足,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善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以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从深度学习的视角将音乐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更加精准地理解乐理知识,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所谓深度学习,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为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构建整体性认识的过程中避免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因此,在农村地区进行深度教学,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规避片段化和零散化的教学,还要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灵活、丰富,带给学生深度的体验和鉴赏机会。例如,在教学《放牦牛的小卓玛》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入主题式的教学方法,在上课之初先为学生讲解本次音乐课的主题,接着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曲,并向学生提问:“从歌曲中,我们能感受到怎样的情绪?”经过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首歌曲具有典型的藏族风格,其中独特的装饰音加上特有的衬词使得这首歌更具藏族歌曲的特点。”另外,教师请学生欣赏《牧歌》这首歌曲,其旋律具有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特点。教师请学生对比两首歌曲,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在课堂结束环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以“放牧”为主题的歌曲,感受不同民族的歌曲特点和风格。教师通过音乐主题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深刻理解音乐创作意义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自主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进而提升音乐知识储备量。
音乐审美作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的基本能力。只有当学生具备较高的音乐审美能力时,才会对音乐作品正确地分析,也才能做到对艺术作品合理品评。在农村等偏远地区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在加强学生审美体验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教师可以借助农村地区现有的条件和特色资源,给学生提供生活中所熟知的地域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和应用音乐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学习基础的乐理知识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恰当的音乐情境中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欣赏《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首歌曲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欣赏这首歌曲,了解西南地区有趣的民族乐器。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出示图片,介绍树叶等天然乐器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流传和使用,带领学生了解这些天然乐器能在音乐会上演奏和为电影的配乐,可吹近三个八度的音域,表现力极为丰富……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美的云南风光,让学生想象农村地区有哪些材料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有的学生说树叶、木笛可以唱歌,同学们七嘴八舌,不由自主地展示这些素材能够演奏出什么样的曲子……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达到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氛围。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积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体现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小学音乐教师在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调整,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将音乐与文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比如,可以将一些古诗词融合到音乐作品的鉴赏当中,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或者,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在指导学生欣赏的同时加深对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音乐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通过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讲授乐理知识,让音乐达到润化心灵的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将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音乐搬到课堂中,如中华传统节日春节,就有很多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在农村地区也会有一些极具特色的地方歌谣。教师在让学生聆听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特色,这也是提升音乐素养的重要过程。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思想,从深度学习的视角探讨音乐课堂中提升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