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能锻炼提升的策略探究

2022-11-20 01:37☉王
小学生 2022年5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教学模式

☉王 敏

在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体育课多以实践为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新课改的环境下,不仅要求文化课的快速提升,更要求实践课程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体能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意义重大。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个人素质

在小学教育的课程中,体育课程占据了重要地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文化课程的提升固然重要,加强理论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促进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充分了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文化课程的高分发展,还需要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1]。而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体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能锻炼,提升学生的基础运动能力;通过多模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运动激情和生活信心。让学生通过锻炼,不仅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还能提升精神素养,从而不断增强抗挫折能力,对生活充满信心。

(二)奠定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和身体发展都不够成熟,而通过体育课程的体能锻炼,能够让学生的各种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了身体,一切都等于零。因此,拥有一个好的身体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体能锻炼能够有效地保持身体健康,同时促进骨骼的发育,让学生更加充满活力。

教师在体育课程中,通过多种模式进行体能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还能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在思想和精神上得到升华,从而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同时,体能锻炼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使学生更有精力和活力投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不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能给当前所有课程的学习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提升锻炼出现的问题

(一)课程分配不均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多年,但是在成绩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学校在分配课程时,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有的学校一周只分配一节体育课,通过课表不难发现,语文、数学、英语占据了大部分的课时。而体育课程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体育课上得少,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学生的体能锻炼得不到提升的原因。而有的学校虽然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上是足够的,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文化课老师会占课,导致体育课课时不足。加之,有的学校教师将学校安排的阳光体育时间变为了作业辅导时间,导致较少的体育课程无法有效开展,学生的体能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课程分配不均是导致学生体能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教学模式陈旧

我国在许多年前就已经提倡高效课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不能促进学生创建高效课堂。许多老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旧采用大一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学生缺少自主探索性,其学习潜能得不到提升,而且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大多教师只注重课堂量的完成,忽视课堂质的完成。因此导致了部分学生在体能锻炼过程中,由于方式方法不对以及缺乏教师的指导,体能锻炼长期得不到提升[2]。

加之,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大多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带体育。有的兼职教师也是以模仿其他老师上课或者依据其他课程的上课模式为主,对学生的体能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学模式陈旧及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体能锻炼得不到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学生缺乏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学生只有充满学习兴趣,才能学得好、学得快。但是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不是很感兴趣。除了少部分学生的个体偏见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体育课程中收获不到快乐。大多时候,体育课程的教学是以学习任务完成为目标的,每节课需要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自我利用时间极少。

加之,部分教师分外严厉,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教学没有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情绪。学生兴趣不高,无法真正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和学习中,有的学生可能在体育课中还走神,有的甚至装病逃课。学生的兴趣不足,导致学生的体能锻炼无法提升或者提升效果微弱。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能提升锻炼的路径

(一)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在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锻炼水平,就要不断地推陈出新,不能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许多的弊端,从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多都是先由学生简单地了解,然后进行自主活动,这种没有规划、没有目的的教学,学生的体能得不到有效提升。

因此,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能素质为目标,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进行精细化的教学准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通过互动来了解学生的不足。另外每次课程结束后,还要进行有效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并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体能。

(二)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动、好动,因此学生也比较喜欢充满乐趣的课堂,不喜欢死气沉沉的课堂。只有课堂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体能锻炼能力。而游戏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因此组织好各种有趣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能锻炼能力。

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同时加强对体育项目的研究,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产生竞争意识[3],从而形成学、赶、超的良好体育学风。比如在进行“篮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组织学生完成轮流运球游戏活动。教师先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 人,第一个人传给下一个,下一个人传给另外一个人,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且球没有掉落。当然,当学生们掌握了篮球技巧后,也可以在篮球场上通过组织篮球赛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篮球比赛活动,从而锻炼身体,增强体能。

(三)合理设置方案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心智都不够成熟,因此体育教师在锻炼学生的体能时,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好合理的方案,从而一方面避免发生安全事故[2],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体能的真正提升。

比如在指导低年级的过程中,就不能给低年级的学生安排高强度的体育项目,比如跳高项目以及篮球项目。在指导高年级的过程中,虽然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也不能长时间地从事高强度运动,不然很容易出现学生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进行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制订好方案,让方案可行、可靠,真正促进学生的体能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体育课程中体能的锻炼和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任重而道远的。因此,需要众多一线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能锻炼,促进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体育课程教学也能够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教学模式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讨厌的理由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