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华萍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河州中学 甘肃 临夏 73110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凝聚着千万人的智慧、心血,所以说传统文化不仅仅单纯的是以文化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更像是能够在无形当中规范我们行为的约束力。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华民族才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学会积极地运用优质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打造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氛围的内隐课堂,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1.1 缺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当中,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此外,传统文化与课堂的融合教学,也是全新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完成的教学任务。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所寻找的传统文化素材和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展开传统文化的渗透时生搬硬套,为了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将一些不符合学情且晦涩难懂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强行向学生输入,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1.2 核心素养还未能与语文教学融合。在全新的教学环境当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的教学任务时时刻刻记在心中,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受益终身的语文素养,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学以致用的基础。但是现下很多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还较为传统,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低下。
1.3 教学方法难以支撑传统文化渗透。将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意识,以及传承意识。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与语文的融合教学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学生经过学习后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仍然比较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还有一些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会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到厌烦,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2.1 挖掘语文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时,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进行合理的融合,而非生搬硬套。另外,教师还必须保证,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教学的目标相符,确保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质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语文教材的内容出发,为学生搜集最适合的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课本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展开高质量的教学。此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需要依托优质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以及高效的教学课堂,学生作为学习、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主体人,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良好弘扬。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自我的教学渠道,并运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热情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与传统文化相关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的有机结合时,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以初中语文的教学作为主体。站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去减弱语文知识的教学。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就应当深入文本,挖掘出文本中所蕴藏着的传统建筑文化因素,为学生展开传统建筑文化的渗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重点向学生介绍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并向学生讲述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和建筑特色,以及苏州园林建筑中所蕴含着的传统因素,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与享受的同时,认识到我国建筑文化的恢弘多彩。
2.2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语文素养理念。
2.2.1 注重互动教学,锻炼语言建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师的根本教学任务,而这一任务能够通过良好的课堂教学得以实现。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良好互动氛围的语文课堂。在展开具体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当把自己的积极情感充分的调动起来,并将其倾注于课堂之中,利用良好的情感交流与情感互动,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互通与共鸣。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除此之外,将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初中语文的互动课堂相结合,还能够让学生在互动、探讨、交流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与思维的锻炼[1]。
例如,在进行《社戏》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精心的准备教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学习氛围,并将文章中所蕴含着的传统戏剧文化分解开来,对学生进行优秀戏剧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同时也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绽放异彩。其中,戏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展开《社戏》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抓住这篇文章当中的戏剧文化因素。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童年》,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童年最难忘的事,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去阅读文本,看看作者鲁迅先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留恋。当学生完成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再次利用网络向学生播放“社戏”的视频,并通过详细地讲解,让学生对“社戏”的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戏”的来源等等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利用这样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戏剧文化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还能够让学生对于《社戏》这篇文章,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知,强化学生的记忆。
2.2.2 引导学生探究,促进思维发展能力。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为学生打造语文教学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且运用有效的策略提升二者的融合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探究意识的强化,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高速发展。此外,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语文教师一定要与学生进行合作,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以引导为主,和学生共同探索多元化的知识,给学生知识搜索、知识获取、知识检验提供必要的保障,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夯实地基础。
以《恐龙无处不在》为例,如果在进行这篇文章教学时,教师只是采取传统的“教教材”的方式,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文本内容,而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则能够为语文课堂带来活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出示事先精心准备好的教学问题,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文章题目的含义等等。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展开自主的探究式学习,独立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完成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第二环节——讨论展示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学习模式是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在组内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接下来,再在组内分享自己在自主的文本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无法自我解决的新问题,和组内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和交流。当学生在小组内发挥出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得出一致的答案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推选一位小组长,代表全组学生,将讨论的过程以及问题的答案展示出来,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予以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大幅度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还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最终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2.2.3 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之下为学生展开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当将内隐环境充分地利用起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利用环境的育人作用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质量。内隐环境也被称之为心理环境,内隐环境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情感性。而且内隐环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着非常巨大的熏陶作用与影响作用。从课堂的角度出发分析内隐环境,能够了解到,内隐环境其实就是在指课堂教学的文化、风气,以及精神等等内容。所以说,内隐环境能够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整体精神面貌。值得注意的是,内隐环境的建设并不是一种固定的课程,它指的是氛围与风尚,良好的内隐环境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教师可以积极地在班级当中,为学生创办多元的传统文化活动,借助活动的力量实现良好的内隐环境的建设。比如说,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词接龙大赛、飞花令、诗词歌咏比赛、诗词鉴赏大赛等等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成立古诗词兴趣小组、传统文化学习小队、国学教育班等等,以这样的方式确保良好内隐环境的形成,并使学生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2]。
以“诗歌鉴赏”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该活动,为学生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诗歌诵读、诗歌感悟、诗歌联想、诗歌鉴赏等环节。在诗歌诵读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诵读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对话诵读,或者手势表演诵读等,让学生在多元的诵读感受中,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性等特征。此外,教师还应当注重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投入自己的情感去感悟诗歌,品味诗歌。在诗歌的联想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诗歌意境相同的音乐,带领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诗歌的真意。最后,在诗歌的鉴赏环节,教师应当重点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精微细腻,赏析不同朝代诗歌的不同情韵,让学生真正体味到我国诗歌文化的绚烂多彩。
2.2.4 结合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能力。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给予学生多元的语文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弘扬能力和传承能力。所以说,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中,应当抓住教学的重点。首先,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接着重点去锻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比如说,在《安塞腰鼓》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氛围,带领学生去品味西北独特的艺术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展开安塞腰鼓起源、发展历史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安塞腰鼓的辉煌历史和发展的现状。通过讲述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传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最终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有效性。
2.3 在主题单元教学中品位情感内涵。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设计都遵循教学理念,致力于将教学目标更为明确、集中和有效地展现,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之间、知识之间进行科学的联系和对比,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主题单元教学中,不仅利于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分析,更加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节省学生学习时间,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结构,其还非常利于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引导学生在作品汇总品位情感内涵。所以,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对教材中的单元知识进行深入分析,以单元为备课基础,做好知识的连贯性教学,丰富学生对这一类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的第一单元知识学习,对整个单元中的文章进行阅读,我们会发现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民俗故事讲解。民俗与传统文化具有紧密联系,在民俗故事中感知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内涵分析民俗文化,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其内里知识有效融合记忆,便于学生有更深入的情感体验。民俗是我国民间的习俗与风尚。其是由广大人民群众集众人智慧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通过文章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各地的风土人情,看到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进而看到一幅幅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民俗风情画卷,看到各地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以及深厚的民族地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每一篇文章进行深入的讲解分析,每一篇主题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有相同也有很大不同,教师需要将重点章节和表达情感重点分析,以此助力学生感知文章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到祖国美好,逐步提升个人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言以蔽之,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优质传课程资源提取出来,并将其融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着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未来的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仍然需要努力地展开探索、研究与创新,站在传统文化的视域下,进行良好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创设,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完成教育、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