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辉
(福建省龙岩市第四中学 福建 龙岩 364000)
教师对于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的学习评价,既要基于一定标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又要实现对于学生多元化的全面的科学评价。既要注重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加强对于学习方法和思路、学习态度和情感的关注和评价,在实现学生思维开拓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推动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1.1 课程的教学理念相对陈旧。一方面,教师仍然在课堂占据绝对的主导位置,大量的时间用在具体的教材讲解上,学生认知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生仍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对于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讲解还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对于地理逻辑和地理关系的梳理不够。
1.2 评价方法单一僵化。教师的教学评价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分数高就觉得学生学的好,学生分数低就觉得学生学的不好[1]。单一的评价模式,也让教师为了让学生取得更高的地理成绩,很多时候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种机械化的教育和评价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地理思想和思维的形成和拓展,使得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的认识和了解,既不能实现“对号入座”,更不能实现“活学活用”。
1.3 地理知识与能力脱节。地理的区域认知更多的应该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一定的地理观察和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对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气候特点的认识,从而实现学生地理认知能力的提升。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很多时候学生遇到具体的地理实践或者是现象都不能准确的定位这是哪个区域,因为地理知识和实际案例对不上号,更别说在地理区域认知上的灵活运用了,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差。
地理学科,尤其是地理的区域认知,与后续的学习和实际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巩固和提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拓眼界,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所以,教师在实际的地理区域认知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将一定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重视通过科学合理的、综合性的教学评价辅助学生实现自己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总结、反思和发展[2]。
通过一定的科学合理的、综合性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地理区域认知上的学习状态和程度,也能够有效的协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及时的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调整,更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积极地进行反思和总结,实现地理知识的深入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对于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的课堂学习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一种监督,督促和引导学生好好学习,坚持自己的学习计划,实现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3.1 以教学目标和理念为支撑。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指引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才能够保证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向是正确的,才能够有序的指导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的课堂学习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到学生对于整体区域知识系统性的把握,还要关注到学生对于具体的区域特点和差异性的细究。小到每一个区域的认识,大到整体区域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在教师重视和考核的范围之内。
教学目标的不断完善和教师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是紧密相关的。通过一定的学习评价,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课程内容安排和课堂设计,实现有针对性的调整,协助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
3.2 以教学对象为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进行课堂学习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立场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不能说自己觉得简单就是简单,自己觉得复杂就是复杂。大家对于地理区域知识的接触早晚不一样,认识角度不一样,自然成果收获也不一样。教师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助力于推动学生的地理学习,而不是引起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反感[3]。
3.3 注重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评价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甚至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身初中阶段的学生就相对敏感,自尊心强。教师不仅要重视对于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充分建在保护学生自尊、给与学生足够尊重的基础上,让更合理的评价说服学生,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推动其积极的去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实现学习质量的提高。
4.1 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理念,确保评价方向的正确。对于初中地理的区域认知的学习评价,一定要建立在特定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的学习评价能够保证评价方向的准确性,还能够引导教师通过一定的学习评价环节实现对于自己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重新审视,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优化和调整,帮助学生以学习目标为指导形成一定的地理区域认知体系,实现地理学习系统化的同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点,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加深对于不足点的研究和探索。
在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每个章节,每个区域,每堂课,甚至是每一个课程环节实现对于学生的评估和了解,做到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少走弯路,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比如,在初中课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地图观察,明确地理各区域的分布,是实现学生地理区域认知地有效方法。
地图教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教材上枯燥的文字变得具象,生动,学生可以通过地图对具体的地理区域实现直观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地理区域分布和实际的地理区域位置形成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概念,加深对于区域各部分的认识和理解。
在七年级下册涉及到《认识大洲》,教师通过地图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清楚直观的认识到各区域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在讲解“亚洲和欧洲”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可以通过对世界地图的认真观察,定位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并且能够清晰直观的明确他们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位置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监督,并且能够知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及时进行相关问题的解释和说明。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能够实现学生对于某一部分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巩固,也可以协助教师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课堂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上面涉及到的亚洲和欧洲的认识,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学生认知,要求学生用地理的专业“术语”进行亚洲和欧洲地理区域认知的描述。比如,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比如具体的海陆位置和相邻的海洋和陆地。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深度观察了解到,亚洲在北半球和东半球都有,纬度是南纬10度到北纬80度,经度是东经25度到西经170度,协助学生基于一定的地理术语的应用和观察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于亚洲和欧洲的地理认识。
以上实例,教师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通过实现对于地图的观察,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学生的地理掌握程度,并及时作出课堂教学上的优化和调整。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还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一定教学问题的探索下,实现对于地理区域的深度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表达程度。
4.2 基于学生主体,确保教师对于学生需求的尊重。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当中,教师的思想占据着课堂教学的“绝对”位置。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和被评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由于大家思考角度的不同,学习习惯的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会不同,如果对学生采取统一标准的评价,有失公正。而且基于自己思考角度和思想的评价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4.2.1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视角进行学习评价。从学生视角来进行的学习评价,才更能实现对于学生的尊重,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基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特殊年龄需求,学生自身的抽象概念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具或者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图文或者是视频的形式更生动形象的帮助学生实现对于区域认知的全方位定位。
比如,教师讲解国家的省市县行政区的时候,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利用一定的图标,协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以一种更加直观和学生喜欢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实现学生潜力的挖掘。
4.2.2 让学生成为评价主动权的拥有者。学习评价的实施者不再单纯的依靠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不得不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对于具体的地理区域认知,教师也不得不通过一定的测验或者是练习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程度,当然这样的关注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使得教师更加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努力过程和情感的肯定和关怀。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成为评价的实施者,合理的运用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的同时,推动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比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具体表现,订立不同的评价等级。主要参考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是否积极参与小组交流,是否有一定的小组合作成果,有没有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对于课堂知识有没有一定程度的拓展等等指标,具体的分为A,B,C三级。在课堂教学或者是小组合作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内部进行互评或是组员自行评定(有标准限制),通过对于每个组员的标签分类,组员结合自己和同组成员的评定结果,能够清晰的全面的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实现在小组合作中自信心的树立和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积极价值,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后期的地理学习。
4.3 改进教学模式,改变评价形式,注重学生能力提升。学习评价基于一定的地理学习目标,能够保证学习评价方向的正确性。学习评价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习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仍然延续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模式,以上两方面都发挥不了其应有的积极价值和意义。
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和拓展,还要有意识的借助当下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具,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创新和改造。为了在地理课堂实现学生潜能的挖掘和发挥,需要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进。
4.3.1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于单纯的依靠教师进行课堂讲解的方式,学生早就失去了一定的兴趣。要想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基于学生自身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一定的地理区域,来由学生来进行部分课堂内容的讲解。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对于讲解内容的深挖和拓展,另一方面也能够实现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和效仿,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比如,对于“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世界气候分布图了解不同气候的世界分布,同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不同气候类型下不同的自然景观视频或者短片,结合自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世界气候类型的定位和气候差异性的总结。并鼓励学生自己上讲台面对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总结内容和自己的认识感想,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特征的认识,提升学生对于区域差异性的分辨能力。
引导学生对于地理教具的使用和制作。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或者是地球仪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等,实现对于地理区域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的绘制或者地图模型的设计和创作,加深对于区域地理的认识,丰富学生地理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4.3.2 问题创设和小组探究,推动思维碰撞。对于地理学科的地理区域认知,不仅要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的传授,实现学生在实际探究中对于地理区域认知的深入和拓展,进一步的实现学生对区域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比如,对于“巴西”的讲解,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和课程目标,让学生对于巴西的工业和农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设定问题,“巴西当地的工农业发展特点是什么?它的工农业未来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依据一定问题的引导,推进学生进一步深入教材的研究和拓展,充分开动大脑,实现对于巴西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另外,小组合作的形式也能够进一步的刺激学生通过参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深入探索,实现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拓展,在进一步巩固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还是用“巴西”这堂课来举例子。学生对于巴西工农业生产特点的总结,对于巴西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都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实现讨论和研究。小组意见的融合能够刺激学生从更多的方面,基于巴西发展现状和世界大背景进一步讨论出巴西在未来可能更适合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对于不同的意见,教师要秉承科学合理的评价,肯定学生们积极探索研究的过程,给予各种意见发表和解释的机会,推动学生学习和深入探究自信的增强。重点不是结果,重点是学生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的精神状态。
综上所述,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对于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给予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评价,让更多的“尺子”成为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地理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