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虚拟仿真技术 助推思政课建设*

2022-11-20 00:12关敏泓
读与写 2022年23期
关键词:仿真技术思政课思政

关敏泓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虚拟仿真技术是教育技术手段的一种,在很多学科已应用多年,在国外技术已相当成熟。它是通过人机交互、三维图像、传感体验等数字技术,创设立体逼真的虚拟情境,实现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使受众在视觉、听觉、触觉和感觉等方面产生仿佛“身临其境”的教育体验,从而加深受众对所传递信息的了解和认同。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必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

对于思政课而言,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能较好改善思政课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单纯讲述枯燥学生不易接受等不足,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拓展思政课教育载体,实现思政课数字化和信息化,努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善思政课亲和力和魅力,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1.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思政课建设的积极作用

1.1 助益思政课实现数字化,而思政课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又将反哺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多赢。思政课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思政课未来发展的前沿与方向,当前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不够深入,各地高校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建设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可复制、体系化的模式,散发、零星的分散研究较多。

1.2 助力思政课摆脱实践困境。思政课的实践实施已久,但成效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高校系列当中的高职高专和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更是困难重重、育人效果差强人意。不少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沦为形式主义,不仅学生敷衍了事、弄虚作假,教师也缺乏机制保障和积极主动性,甚至有的高校实践教学没有课时和经费的保障,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建设,将极大纾解实践教学经费、时间、精力、地域、组织难度等各方面困难,并且通过大数据和程序设计,使实践内容更精准、过程更可控、结果更可量化,有利于教学反思和改进实践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1.3 助力思政课回归“双主”模式。思政课“双主”模式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思政课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足就是对学生的调动不够,课堂容易出现教师“一言堂”,学生“抬头率“不高”低头率“高的尴尬现状。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思政课建设将有利于改善这一状况,由于虚拟仿真技术在设计之初就以受众参与和体验作为主要思路,因此应用时能较好调动教育对象参与到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阶段性互动如互动问答或小游戏,使教育对象始终保持较好的注意力,更全效地吸收教育熏陶,提升教育效果。

2.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合思政课的价值观测点

2.1 生动性与沉浸性。与传统思政课实践不同,虚拟仿真技术通过实景拍摄等技术手段,可以做到1:1真实还原被拍摄场景,尤其是红色文化场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景,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实景还原,通过三维立体和360°环绕的LED超大电子屏,可以实现受众仿佛置身真实场域,再加上人工导览或教师讲解,特别有利于激发教育对象兴趣和情感,有利于教育内容和讯息的入脑入心,有效解决学生对口述历史的淡漠和无感,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通过声光电的综合作用,实现立体化、数字化教学,使教育内容生动、可沉浸。

2.2 真实性与体验性。相比思政课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教学内容和个人观点,虚拟仿真技术所呈现的更多是客观真实的体验感:所展现的场景、物品、故事、人物等都是通过实景还原呈现在学生面前,没有过多主观色彩,从教育认知和接受的角度而言,学生更愿意接受真实客观呈现的事物,因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尽管观点依然是主观的,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它们以客观的形式出现,加上学生不仅可以”看见“,还能听见、摸到,这一切体验在不是很大的空间中同时发生,使学生产生更好的真实体验感,更乐于、易于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讯息和观点。此外,虚拟仿真技术所呈现的”美感“,也是传统思政课教学难以通过任课教师传递的,例如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中共一大的会址等等,教师难以通过个人力量展现出来,但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却可以轻易做到,让学生不仅学习了党史知识,还能感受历史之美、建筑之美。

2.3 便利性与个性化。思政课实践往往受经费、时间、安全、地域等客观因素限制,难以大规模、经常性开展,所以很多学校不得已采用问卷调查研究、演讲等传统的实践方式,但这些实践形式,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弊大于利“,学生不爱开展,教育效果不佳,很多时候成为“知识搬运”的重灾区。虚拟仿真技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经费一经投入便可随时、无限次复制和使用,充分展现了数字化技术产品的巨大优越性,将之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可极大节省学校和部门经费重复支出,还可保障学生安全稳定,同时赋予学生开展实践过程中更多的乐趣,节省了往返外校实践基地的时间和成本,对于任课教师而言,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载的实践教学也更容易组织和开展。同时,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可实现按照学校特点或专业特点的专业性、个性化定制和设计,可以更适合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校学生使用。

2.4 可统计与易反馈。当前各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往往由各任课教师具体负责所教授班级,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各任课教师选择的实践形式不完全一致,哪怕形式一致,主题不一定相同,导致最后实践做完了就完了,很难做出全校层面的统计与反馈,无法得出某届大学生或某类大学生群体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困难,使得实践教学难以反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仅仅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将极大改变这一局面。借助技术相对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的大数据统计和嵌入式调查分析算法程序,可以将教育对象在使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时形成的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和整理,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教学数据。例如可对相关内容的答题进行错题统计,从而反馈任课教师,改进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实践教学真正做到反哺理论教学,相互协调,共同提升育人实效。并且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从全校层面整理出不同专业、不同群体的教学数据,从而为学校分层次人才培养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提供基本依据和参考来源,而这些是通过传统思政课实践教学人力难以完成的数据统计工作。

3.当前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存在的不足

虽然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有许多优势,但想要真正实现二者的科学有机整合,仍有许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意研究之处。近几年,按照教育部就思政课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建设的文件要求,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探索已在全国各高校铺开,许多高校都已购买或定制了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软件用于改进思政课建设,确实极大改善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增强了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魅力。但看到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状及问题。

一方面,有的高校仅仅只是购买了第三方公司制作好的数字化产品,这些产品公司拥有版权,可面向无数学校同时出售,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可直接购买使用,这既便利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思政课领域的宣传与推广,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适用”的问题,需要各学校加以思考和审视,避免盲目跟风。

另一方面,第三方设计公司毕竟不是一线从事教学的学校,而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的市场主体,这就导致设计出来的虚拟仿真系统有可能不一定符合校情、学情和生情,不一定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客观规律,不一定符合课程和教材的逻辑体系和内容安排,需要校方和教师认真检视、沟通修改。

第三,在虚拟仿真技术平台实现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上还需要下功夫。当前许多高校仅仅是买入了虚拟仿真教学的软件,作为额外的教学手段来使用,没有在如何将其与现有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中融入花心思,导致虚拟仿真教学软件起到的作用有限,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隔离,没有深度融入。

最后,关于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教育部出台了相关的号召文件,但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还在研究中,对于各地的不同做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要求和下一步推进的意见。目前各高校“自发生长”,按照自己的想法购买或定制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思政课教学,可谓五花八门、形式各异,其中有些做法值得借鉴,有的做法值得商榷。有的为虚拟仿真而虚拟仿真,偏离了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目标和中心,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虚拟仿真技术应始终围绕服务思政课建设而开展,“依据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的基本规律,教育者不能为了吸引学生眼球一味采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仿真形式。它必须肩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每一项仿真设备、仿真软件等,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对接,确保教学的严肃性和内容的相符性”。[2]

4.促进虚拟仿真技术更好融入思政课的几点思考

4.1 明确中心目标,不偏不超。围绕两个中心,即虚拟仿真技术以服务思政课建设为中心、以盘活思政课教学内容为中心开展设计,在教学目标和任务上,严格遵循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做到不偏离、不超越。虚拟仿真平台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大力提倡高校采购个性化定制的、具有高校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方式,而非由商业公司统一制作的商品化、单一化的产品,校方和公司围绕定制产品,进行基于教材和教学的具体设计,才能使最终的产品“合用”、“好用”,才能更好发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服务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中心目标。

4.2 盘活教育资源,实现协同育人。虚拟仿真与思政课的融合不应局限于高校这一主体,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期盼,许多公益机构、机关单位、协会团体等既具备采购虚拟仿真软件的经费、也拥有相关的需求,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纪念馆、图书馆、高新技术尤其是围绕虚拟仿真技术相关的企业、融媒体平台等,都可以纳入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融合的主体中来,盘活全社会教育资源,借助虚拟仿真技术这一媒介和桥梁,实现大思政的教育格局,真正做到“三全育人”。

4.3 提升教师能力,用好虚拟仿真。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虚拟仿真融入思政课的建设,大批经费用于采购虚拟仿真软件、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场馆,但用于培训思政课教师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的能力水平的却并不多见,大部分学校都认为这是个比较简易的事情,只需召集老师们开会讲一下就是培训,习惯性认为虚拟仿真平台操作不难,无需专门的培训,这实际上也是误解。虚拟仿真平台的操作确实普遍来说不算复杂,单纯学会操作只需老师们反复多加练习即可,但教学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软件,虚拟仿真技术深度融入思政课建设不仅在形式上、操作上,更在内容上、程序上。思政课教师们需要不仅局限于本校范围内的虚拟仿真平台培训,更需要走出去看看其他学校的建设情况,需要到第三方公司参观学习,这样才能真正用好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思政课建设服务。

5.结语

一是从学生学习的立场和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而不是以成年人的思路和模式来设计,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实景场馆,应遵循和围绕学生在参观学习时可能存在的疑问与困惑来设计,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原场馆中的解说照搬照抄,因为二者的受众是不一样的。其他个性化定制和设计的虚拟仿真教学软件更应立足大学生实际,结合学情分析,通过校方和设计公司的详细沟通,尽量使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更符合学生实际,更适应学生发展需求。

二是学校应注意搭建体系化、系统化的数字育人平台,与虚拟仿真技术一起实现全方位、多格局育人。例如除了虚拟仿真平台的定制,还可以建设党建思政教育基地或虚拟仿真教学基地、沉浸式体验中心等场馆,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嵌入其中,实现联动协同育人。积极拓展思政课其他类型的智慧教育手段,联合翻转课堂、云课堂、慕课、微视频等技术手段。

三是注意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的建设中,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课内课外互动、虚拟与现实联通,将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用实、用活,真正实现虚拟仿真技术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是一个点缀和一个额外的教育手段。尤其是用好虚拟仿真技术相较人工所不具备的优势,即大数据统计和人工智能等功能,用来反哺思政课教学和课程建设、科研等,最大程度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在学生学习分析和考核中发挥实效,实现精准施教、高效施教。

猜你喜欢
仿真技术思政课思政
虚拟仿真技术在医用直线加速器质量控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外部绕机检查系统设计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于数字化产品的切削几何仿真技术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