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田
2022年10月5日,德国纽拉特,德国能源巨头莱茵集团运营的褐煤发电厂
入秋之后,德国人无暇为酷暑的离去而欢庆,便要为预备支付冬季高昂的采暖费用而伤神。“北溪”天然气管道海底泄漏事故,更加重了德国人的焦虑感。
德国从1970年代起建立了完整的环保管理体系,近年来更是叫停了绝大部分核电项目(还在运行的3座核电站原定于今年年底关闭,很可能推迟),并把垃圾回收与“碳中和”打造为金字招牌,成了欧洲的环保楷模。但随着俄乌冲突带来天然气断供的风险,德国不得不借重煤炭等化石能源,进而在环保问题上做了一定妥协。
二战结束后,与原本以农林业为主的东德不同,工业基础较好的西德,完整继承了德国在二战前的三大工业区,其工业发展更为迅猛,污染更为严重,后续在环保上的探索也更为深入。
1950年,德国鲁尔区的矿场
最严重时,即便是大晴天,鲁尔区内也如同黑夜般昏暗。
作为德国的工业重镇,鲁尔区云集了西德乃至整个欧洲最为顶尖的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工业门类,终日雾霾环绕,空气中弥漫着二氧化硫与PM2.5(细颗粒物)。最严重时,即便是大晴天,鲁尔区内也如同黑夜般昏暗。鲁尔区出生的孩子,甚至不相信天空是蔚蓝色的。
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快波及慕尼黑、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大城市。企业经营者将环保视为额外负担,工业废水被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因为过度污染,莱茵河中的200多种鱼类,至1970年代初,减少了约60%。
改变发生在1972年,西德出台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垃圾处理法》。此后,西德每隔几年就会出台一部相关法规,如《控制大气排放法》《控制水污染排放法》《控制燃烧污染法》。“控制”成为七八十年代德国环保的关键词。
1980年代后期开始,德国环保思路加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990年代初,德国议会将保护环境的内容写入修改后的《基本法》,特别在条款中明确写道:“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条件。”
1996年,德国再度走到了世界前列:世界上首部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正式生效,规定了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在此框架下,德国政府进一步制定了促进各部门各行业垃圾再利用的法规。
据德国媒体统计,德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保法律体系。联邦及各州的环保相关法规有约8000部,此外德国还实施着约400项欧盟标准的环保规定。
垃圾分类是德国诸多环保举措中,最为世界所熟知的。
在德國求学多年的李先生告诉笔者,学会垃圾分类是在德国长时间生活的必修课之一。错扔垃圾最高将面临高达5000欧元的罚款,而且这一数据并非仅存在于理论中:2016年,德国一座居民楼里的9户居民就因不按规定投放垃圾,被罚款1700欧元。
在德国,垃圾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垃圾、废纸、包装类、玻璃瓶、有毒废物、其他垃圾、大型废弃物等七大类,但部分地区的划分方式有所不同。
据李先生观察,德国人对待垃圾回收相当严苛。为了防止有人乱扔垃圾导致自己被罚款,一些德国家庭会给门外的自家垃圾桶上一把锁。合租伙伴还曾专门提醒他一些容易弄混的垃圾类型,如牙刷不属于塑料垃圾,而是“其他垃圾”。
“绿点”标志
2022年6月30日,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街道上用于装轻塑料垃圾的黄盖垃圾桶
德国开展垃圾回收由来已久。1961年起,东、西德分别建立了相对正式的垃圾分类系统,但始终效果不佳。德国政府意识到,光靠呼吁难成大事。
1991年,德国新颁布的《包装法》规定,生产商有责任回收使用过的产品。包装生产与销售公司也在此前联合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回收业务的公司—“绿点”。企业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注册和使用费,即可委托“绿点”对该公司的废弃物进行收集和分类处理。
凡是加入“绿点组织”的商品,包装上都印有一个由圆圈和箭头组成的圆形绿点图案。德国民众在选购时,通常会优先考虑拥有绿点标志的商品。如今,“绿点”已经成为了欧洲领先的回收机构。
为了提高民众的回收积极性,德国环保部还制定了饮料容器押金制度:易拉罐、玻璃瓶等均有0.15—0.25欧元的押金,只有当消费者将空瓶放入自动回收机内时,才可以拿回这部分押金。
除了强制性的规定外,教育与商业手段也是德国推动环保发展的两大利器。
VSHINE社创星球是一家专注于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湾区社会企业。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杨洋介绍,他们发起的亚太可持续青年领袖社区,目前活跃着数千名专注和热爱ESG(环境、社会与企业治理)、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及职场人,其中超30%曾在欧洲就读环境保护等关联学科。这部分青年在分享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德国”往往是高频词。
杨洋表示,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的顶尖高校中,大多开设了ESG、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包含环保、生物科学等)相关的专业,加上其社会已经形成了重视环保的生活和人文氛围,因此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极易得到就业市场的认可,也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且较为体面的工作。
在杨洋看来,德国布局早,且擅长引导商业公司以市场化手段盘活环保事业,是该国在环保方面能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
德国在ESG政策上处于欧洲前列。早在1998年,德国就通过了该国第一部公司治理法《商业控制和透明度法》,为上市公司制定了公司治理标准;2005年又出台了《德国公司治理守则》,规定德国上市公司和金融服务机构应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治理政策,并合理解释任何违反准则的情况。
此后,《德国可持续发展守则》不仅明确了ESG概念,还对公司和机构披露的范围做了建议,其中就有涉及自然资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内容。“在经营数据相似的情况下,投资者与消费者会更看重ESG报告质量更高的企业,企业也更愿意将精力花在ESG上,环保也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得到了重视。”
与在回收与教育方面的无往不利相比,德国在能源方面的环保进程则显得一波三折。
欧洲国家能源自给率普遍不高,作为欧洲传统工业强国,德国始终有着较深的能源焦虑。杨洋表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德国应对潜在能源危机的重要战略。
去年年底,德国执政联盟公布了关于气候、能源、环保的系列规划,计划将淘汰煤电的期限从2038年提前至2030年,并承诺2030年时,德国80%的发电将来自可再生能源—而这一目标在默克尔政府时期仅为65%。为此,执政联盟将继续推进太阳能光伏、陆地及海上风能方面的建设。
截至今年上半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始终维持在50%左右。为实现发展目标,德国联邦议院7月通过了一项法案,计划将占德国面积2%的土地用于风力发电。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充足的天然气供应,是德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而德国的天然气之前主要来自俄罗斯。面对俄欧相互制裁的窘境,德国不得不于7月中旬宣布将重启16座化石燃料發电厂,并延长另外11座发电厂的运行许可期限。
德国总理朔尔茨称,重启决定只是暂时的,德国仍然致力于在2045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于德国当下的困境,杨洋认为,短期内地缘冲突会影响德国能源转型的节奏,但对于远期发展影响不大。“德国主要政党大多对ESG理念和环保持积极态度,政策整体趋同性较强,只是在具体的主张上有所区别。眼下能源危机会加深民众对能源自给的担忧,因此德国政府更有推动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