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日兰 陈康霞 陈 玲 吕小霞 唐 旭
抑郁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精神疾病,发病率较高。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加,抑郁病患病人数逐渐增加[1]。由于该病病情迁延,加之患者对疾病缺乏准确认知,自觉病耻感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指出,应先找出患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涉及的理论和操作实施护理措施,目前已在手术患者中取得显著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对抑郁症患者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82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情况、病程、家族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4]>17分;病情稳定;年龄≥18岁;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书面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精神障碍;存在严重躯体障碍;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妊娠及哺乳期女性;视听说功能严重障碍,无法正常参与护理措施的实施及效果评估。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入院后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嘱患者及其家属自行阅读,口头讲解抑郁症发病因素、临床表现、药物治疗方案及效果、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介绍心理放松疗法,如:正念减压疗法、森田疗法、芳香疗法、音乐疗法、阅读疗法、绘画疗法、运动疗法等,患者可根据自身爱好选取其中2~3种心理疗法坚持进行训练。出院时告知患者复查时间,嘱患者出院后仍需按时按量用药,出院后1个月电话随访一次,询问患者症状变化、用药情况等。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①准备和确立问题:入院时责任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例如:我怎么会得了抑郁症?怎么辨别心情不好还是抑郁症?得了抑郁症还能治好吗?得了抑郁症还能正常生活、工作吗?抑郁症该怎么治疗?除了按时吃药,平时还需注意什么?抗抑郁药物需要服用多久?治好后还会复发吗?怎么才能预防抑郁症复发?……将问题整理归纳至“问题库”,查阅中国指南网、临床实践指南、PubMed、万方数据库等权威网站搜集关于以上问题的解释及应对方案,建立宣教课件。②设立健康小课堂:将患者根据住院时间分小组,每个小组5~6人,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讨论结束后根据课件资料寻找答案,组内汇总分析问题及答案,不同组间可相互辩论,对于争论不定的问题由责任护士进行最终分析、解答。每次45 min,2周进行一次,对每次课堂表现积极的患者进行表扬,鼓励患者积极参与讨论,勇敢提出疑问。③院外持续干预:出院时邀请患者加入“解郁小组”微信群,关注科室微信公众号,嘱患者平时有什么问题可在群中提问,由责任护士解答,每周对患者提出的常见问题进行总结,如:我觉得最近症状减轻或消失了,是不是不用继续服药了?吃了这个抗抑郁药物出现了腹泻、恶心等不良反应还能继续使用吗?我现在自觉症状缓解,是不是可以正常参加工作了……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相关的科普短文。每周将本周患者提出的问题整理成文档发送至微信群,均为选择题(可为多选或单选),每次12道题,患者答题得分可累计,患者可用积分在门诊复查时兑换心理疗法工具、日常用品等。两组均护理3个月。
1.4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护理前、护理1个月、护理3个月进行指标评估。采用HAMD-17评估患者抑郁情绪,得分不足7分提示正常,7-16分提示可能有抑郁症,≥17分提示肯定有抑郁症。采用特异性服药信念量表(BMQ-Specific)[5]评估患者服药信念,包括服药必要性(5个条目)、服药顾虑(5个条目),各条目1~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感知服药必要性或顾虑越明显。采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6]评估患者病耻感,总分12~48分,得分越高病耻感越严重。采用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SR)[7]评估患者生活满意度,总分5~25分,得分越高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s)描述,两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数据差异。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率)描述,采用χ2检验,有序变量采用秩和检验,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17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护理3个月HAMD-17评分分别为(25.69±4.97)分、(16.35±4.69)分、(10.05±2.62)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护理3个月HAMD-17评分分别为(26.13±5.62)分、(20.24±5.07)分、(13.11±3.17)分。护理后两组患者HAMD-17评分均降低,且护理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低于同期对照组(F时间=22.031,F组间=6.721,F交互=1.589;P时间<0.001,P组间=0.013,P交互=0.252)。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服药信念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服药必要性、服药顾虑评分均降低,但护理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服药必要性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服药顾虑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服药信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服药信念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同组护理1个月比较,b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cP<0.05
组别 n 服药必要性 服药顾虑护理前 护理1个月 护理3个月 护理前 护理1个月 护理3个月观察组 41 3.85±0.22 3.72±0.19ac 3.60±0.18abc 3.56±0.32 3.17±0.31ac 2.91±0.29abc对照组 41 3.79±0.24 3.61±0.20a 3.48±0.21ab 3.63±0.30 3.40±0.28a 3.16±0.31ab F 10.304 5.327 1.324 14.821 6.703 1.759 P<0.001 0.026 0.437 <0.001 0.016 0.304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DD、LSR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PDD、LSR评分均改善,护理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服药PDD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LSR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PDD、LSR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同组护理1个月比较,b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cP<0.05
组别 n PDD LSR护理前 护理1个月 护理3个月 护理前 护理1个月 护理3个月观察组 41 26.48±3.16 20.67±2.42ac 15.98±1.42abc 10.35±2.11 16.98±2.37ac 20.19±1.85abc对照组 41 26.09±3.41 22.18±2.91a 17.22±1.63ab 11.04±2.30 15.08±2.16a 18.46±2.01ab F 23.028 6.254 1.559 32.057 6.804 1.798 P<0.001 0.020 0.437 <0.001 0.010 0.295
服药信念是决定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关键因素,而能否遵医嘱服药与治疗效果、预后复发风险等密切相关。张莉等[5]研究指出,病程、对药物的了解程度、病耻感等因素均会影响患者服药信念。科学进行健康教育是目前临床提高服药信念的有效途径,但常规的教育模式多以护理人员讲解为主,患者受益有限。因此,仍需进一步探寻更为高效合理的护理模式。
以问题为主导的护理模式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患者关心的问题为基础,强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患者分析实际问题,并获得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提升患者的解决问题能力[8]。谷红霞等[9]研究指出,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减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对提升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有积极意义。张小学等[10]学者等将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于剖宫产后产妇,结果发现在纠正体内激素紊乱、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风险方面均有显著效果。本研究首次将以问题为主导的护理模式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结果显示,护理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HAMD-17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患者抑郁情绪显著缓解,服药信念改善。以问题为主导的护理模式首先在患者入院时进行问题搜集、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循证,这样不仅可以尊重患者的想法,还能明确护理要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住院治疗期间将患者分小组进行讨论,可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环境,提高患者学习主动性,讨论结束由护理人员进行总结分析,使患者准确、系统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出院后随着患者症状缓解,缺少专业医护人员监督,部分患者会出现私自减服、停服现象,这也是两组患者护理后服药必要性得分均呈降低趋势的原因,但观察组由于在出院后仍采用微信群推送科普短文、回答问题兑换奖品等方式持续对患者进行多形式宣教,确保患者保持较高的用药意识,加之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同提升,用药顾虑随之减少,故观察组患者服药信念良好,这也是抑郁症状缓解的关键因素。病耻感是抑郁症患者普遍存在的负性心理体验,对患者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病耻感显著降低,生活满意度明显提升,可归因于患者症状改善及自身认知的提升。
综上所述,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模式对改善抑郁症患者服药信念、病耻感、抑郁情绪、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