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成败得失,观照美丑善恶
——以“人物探究”为支点的《史记》导学案

2022-11-19 03:56敖小东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范雎张仪史记

敖小东

当代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会读整本书,成为真正的阅读者”。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语文教学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在新课标、新教材中,整本书阅读位列高中语文学习18 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能读会读整本书,已成为高中生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下册分别指定《乡土中国》与《红楼梦》为整本书阅读的首选必读书,但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仅仅阅读这两本书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从2012 年起就开始探索制定高中三年的整体性阅读规划,致力于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经典阅读指导。新课标、新教材在江西落地后,我开始重新思考经典阅读与写作指导的实践思路,在高一阶段除了让学生阅读教材规定的两本书,重点引导学生阅读司马迁的《史记》(列传部分)。《史记》是举世公认的史学与文学经典,是史传文的典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其中列传部分被公认为《史记》的精华之所在。我想,让学生通读《史记》全文,需要耗费的精力过大,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所以重点引导他们阅读《史记》的列传。

《史记》列传的精彩成功之处,在于其炉火纯青地再现、塑造真实历史人物的艺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嬗变风云际会中的各色人物:有叩马而谏的善人伯夷、叔齐,有复仇的典范伍子胥,有不因受困而丧志,反因忍辱而奋发的范雎;有高风亮节、忠心耿耿的乐毅,有壮年英明果决而暮年昏聩糊涂的春申君;有立下赫赫战功却因谗言而蒙冤受屈的白起,等等。阅读时,我们会随人物的命运起伏而心潮难定,也会思考这些命运各异的人物背后的人格与人性。文学是人学,经典作品总是会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性的挖掘上呈现出其独特而深刻的一面,所以高中生的经典阅读显然也无法回避“人”这个核心要素。以“人物探究”为支点,可以串联起《史记》阅读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精析、主题意蕴挖掘等方方面面。选定这一支点之后,我引导学生以“风云际会中的成败得失,鼓角争鸣里的美丑善恶”为主题,设置了系列阅读任务,最终顺利完成了《史记》列传部分的阅读,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我设计的阅读与写作任务的主干为:

阅读任务一:以单篇为单位,绘制所读篇目人物关系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把握每一篇传记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示例:

高二(18)班刘馨同学制作的《商君列传》思维导图:

阅读任务二:制作传主人物卡片。包括传主生卒时间,主要性格特点,主要言语记录等。通过传主人物卡片的制作,把握人物的性格。

传主姓名 生卒时间 主要事件 言语记录 性格特点 子长之评

写作任务一:以阅读任务一、二为基础,结合《史记》中人物的具体生平事迹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参照其他《史记》研究资源,为每则传记写一则人物简评。

学生作品展示:

《魏公子列传》塑造了信陵君高尚的人格。他不因与卑下之人交往而羞耻,而是发掘他们的才能,恭敬对待他们;他接待民间隐士,与他们交谈甚欢;他不畏强暴,挺身而出,具有礼贤下士的胸怀。魏公子得到后世乃至汉高祖的尊重,不无理由。然而魏公子因才高而遭嫉,病酒而死,郁郁而终。通篇列传表达了作者对信陵君品格的赞颂,对其不幸遭遇的惋惜。

——《魏公子列传》简评[高二(15)班 廖悦萱]

《张仪列传》记载了张仪、陈轸、犀首三位战国纵横家的游说事迹。

张仪、陈轸、犀首三者皆有辩才。张仪为秦以连横之说游说六国,不费吹灰之力离间齐楚,他指出苏秦合纵之短,以自证连横之术。陈轸亦是有远见卓识之人,见张仪予秦地于楚,不喜反忧,洞察张仪计谋之用心,可惜其谏言未被楚王采纳。而楚连连败退之势恰恰印证了陈轸之言与陈轸之智。除谏言外,面对张仪的离间与秦王的责难,陈轸能从容应对,援史为例,赢得秦王信任。犀首亦才智过人,见张仪入魏,立即谋划应对之策,最终相魏。犀首对义渠君的一番说辞与秦的实际做法一般无二,可见其才。

本篇与《苏秦列传》互为照应。张仪、苏秦二人师出同门,皆游说六国,然二人主张不同。张仪扬连横之长时多次贬合纵之短。我虽为张仪之辩才折服,但仍不禁感叹同窗情谊在所求功名之前竟薄如蝉翼。苏秦早亡,张仪则将苏秦与其合纵之说当作谋求功名的石阶拾级而上。二人作为纵横家皆有卓越才能,然个人品行却都称不上君子,皆为追名逐利之辈。

——《张仪列传》简评[高二(18)班 刘馨]

“围困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武安君白起,南拔鄢郢,北摧长平,奇计层出不穷,声威震动天下,却受人奸害,仰天问罪,引剑自刎;秦大将王翦,建功无数,名施后世,挥师东进破楚,率军南征百越,也只苟且偷生,后受灾厄,三世而降。太史公曰:“彼各有所短也。”诚然,白起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却难以应对应侯阴谋陷害;王翦老谋深算、迎合求安,却未能以仁义辅佐秦王。白起、王翦确实有自身不足之处。

然而,以我所见,其悲剧命运并非只因个人能力不足,而更为其时代所致。此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即便如白起、王翦般功绩卓然,也难逃君王猜忌疑心。我认为,在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封建时代,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秦灭六国,一统中原,然二世而亡;楚汉争雄,汉室称霸,然终分三国。诸如此类的悲剧无时无刻不在封建王朝的更替中上演。

——《白起王翦列传》简评[高二(16)班 吕鹏]

学生作品1:

风云际会,英雄自出——试论《史记》列传中范雎的人物之美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5)班 杨馨懿

罹难逃魏,辗转入秦,数说昭王,拜为秦相。昔玷污受辱于茅厕之中,今翻云覆雨处高堂之上。为秦开疆扩土,强公杜私,奠帝王之基业;为己还恩报怨,功成身退,留万世之清名。综观其传奇一生,有三美甚为突出,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审慎之美

范雎入秦后,待命岁余。然其步步谋划,觐见之初,把握机会,以一句“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触动秦王,而后秦王三跽而请教。范雎未语,却先举古今贤臣忠将之例,以表自己为秦之霸业肝脑涂地、虽死不辞之忠心。言辞耿耿,忠心昭昭,使秦王非常感动,君臣得以交心。酝酿已久,铺垫既足,范雎才开始施展政治才华,建议秦王如能“远交而近攻”,则“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其策略被秦王采纳,他也因之被拜为客卿。范雎在取得秦王充分信任,且“复说用数年”之后,方言朝廷内事,削弱秦王至亲骨肉,废太后,逐穰侯,扳倒四贵,实现其最终目的。审时度势,洞察人心,察言观色,谨言慎行,其审慎之美昭彰。果敢而不莽撞,熟虑而不畏缩,足够的审慎使范雎终能大刀阔斧收回君权,且保自身安然无恙,官拜相国,独掌大权。

二、坚忍之美

范雎先事魏中大夫须贾。他从须贾为魏王使于齐,齐王闻范雎善辩,赐其礼物,范雎辞谢,却被须贾诬为叛国。此事后被魏相魏齐所知,是以“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者饮醉,更溺雎”。范雎遭此大难,身心俱损,几近丧命,从此复仇之种深埋其心。于困顿之中,范雎未失希望,何其坚忍!后得郑安平、王稽二人相助而得出,入秦,暗中筹谋,积蓄力量。奇耻大辱未能摧折其心志,反激其奋发进取、不断攀升,坚忍之美可见一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登上相位后,范雎方报当日之仇,戏辱须贾;又借秦国之威,逼死魏齐。进王稽于河东守,任郑安平为将军,“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司马迁评:“不困厄,恶能激乎?”足够的坚忍使范雎于困厄中不颓败,于大难后奋力更生,积蓄数载,一雪前耻。

三、引退之美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继向秦昭王进谏诛杀白起,又受王、郑二人牵连后,范雎的青云之路开始衰落。面对秦王临朝叹息,忧虑国事,言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范雎惧而不知所出。君臣嫌隙已生而无应变之策,于范雎而言其命实危矣。此时蔡泽至,说范雎以免相退隐,并言可以己代之,实为久旱逢雨、雪中送炭。范雎深感盛极必衰,于是从之,谢病请归而荐蔡泽于前,终留美名千古,老有善终。此举固源于范雎内心忧惧、渴望安稳,但其根本在于范雎深谙为臣之道,明白功成身退、自藏锋芒之理,尽显引退之美。反观与之政治角逐败北的穰侯、白起二人,他们功高震主,目无君王,导致郁郁而终。在盛极将衰之时察觉危险,克制贪欲,眼光放远,选择引退,实为大智之举。

河套灌区食用向日葵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的研究… 段 玉,张 君,安 昊,王 博,景宇鹏,李 军,靳存旺(46)

范雎为秦相数十载,于秦国统一大业中添就浓墨重彩之页,推动历史进程。战国纷争,风云际会,言行瑕不掩瑜,范雎诚为英雄哉!

点评:杨馨懿同学的主题写作围绕“美”字展开,就范雎这一历史人物展开议论,文章无论是在深度还是文采上,都体现了相当的功底,展示了良好的阅读与写作素养。文章围绕范雎的“三美”——“审慎之美”“坚忍之美”“引退之美”展开,集中挖掘范雎身上所具有的个性魅力。文中的分析建立在对《范雎列传》史料精准把握的基础上,围绕范雎一生的重大事件,重点评述范雎所具有的美好品质。作为秦朝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范雎身上所具有的丰富性确实值得挖掘。此外,文章的语言干净而又富于力度,具有言简义丰之美。

学生作品2:

人间丑态,史中悲歌——试论《史记》中的“丑”与人物悲剧结局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8)班 刘馨

试问:悲从何来?答曰:悲从丑中来。

《史记》七十列传,可谓是一部笔精墨妙的悲剧史诗。而剖开人物悲剧本身,在难以被窥探的幽暗角落,人性的“丑”如同附骨之疽让人遍体生寒。

奸人佞臣之“丑”,往往通过列传的寥寥数语便展现得淋漓尽致。嫉妒是一把利刃,不仅刺破自我良知,更刺伤他人。韩非受李斯、姚贾嫉妒,欲自陈而无门,终服药而死;孙膑因庞涓嫉贤,受墨刑,断两足,苦不堪言;贾谊才能卓越,将任公卿之位,却被绛侯、灌婴、冯敬之属嫉妒,遭诽谤中伤,终被孝文帝疏远。由嫉生恨,恨化蛇蝎。太史公有言:“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秦有勇将白起因范雎进谗言蒙冤而死,赵有忠勇大将廉颇受人仇视,至死未被召回。谁能听见白起“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的悲叹?谁又能知晓廉颇“我思用赵人”却永无回音的呼号?无论是嫉妒还是怨恨,其本质皆离不开一“利”字。“利诚乱之始也”,贾谊曾叹“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须知蝼蚁受利益驱使,其力量亦不容小觑,甚而蚍蜉撼大树也不再是不自量力。因利而生的欲望,是无尽悲剧发生的本源。

若说奸人佞臣是促使悲剧降临的主要推力,其所进谗的对象——昏聩无能的国君便是“同谋”。“君专授政……其所授者,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不为主计。”昏庸无能的君主大多不识贤能,专用奸人佞臣,不加分辨地听信谗言。屈原两次遭放逐,“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作《离骚》而抒怨,然其忠于楚怀王、顷襄王二君,至死心系楚国;伍奢蒙冤而死,伍子胥浮尸江中,然此父子二人皆为忠心耿耿之臣。虽说谗言可畏、流言难辨,然如果君主心无猜忌,诽谤之声又如何能入耳?魏安釐王若对信陵君果有信任,又怎会因“日闻其毁”而中秦之反间计谋?如此看来,若臣为贤臣,而君非明君,悲剧的发生也同样不可避免,并非个例或意外。

传主本人的人性之丑与其悲剧下场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性不会因为光辉就失去其阴暗面,良善亦难与丑陋泾渭分明。在七十列传中,“刻薄少恩”一词曾多次被太史公提及。无论是口中称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的吴起,抑或是“其天资刻薄人”,不听赵良规劝的商鞅,“刻薄少恩”皆预示了其人之悲剧结局。面对佞臣进谗、君主猜忌的局面,传主自暴自弃的丑态更是加速了悲剧降临。如信陵君魏无忌知晓自己再次因毁谤而被废黜后,自甘堕落,“饮醇酒,多近妇女,竟病酒而卒”,可悲,可叹!自私自利作为“丑”的源头,亦非奸邪小人所独有。穰侯为谋私利,欲讨伐齐国“以广其陶邑”,终“身折势夺而忧死”;春申君晚年为保自身权势富贵,听信李园奸计,终惨死于奸人之手。此二人皆“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之辈!

剖开悲剧去看人性之“丑”,便会对悲剧有更深的体悟。《史记》所展现的“丑”并无时代鸿沟,“丑”虽为自古至今素来被唾弃被谩骂的存在,却是人性中颇难剥离的成分。

试问:丑有何贵?答曰:因丑而见悲,因丑而见美。

点评:刘馨同学的主题写作围绕“丑”字展开,对《史记》列传中人物所体现的“丑”的一面进行深入鞭挞,写成了一篇人物综论,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写作视野。文章紧紧抓住导致人性之丑的原因,从人性的“嫉妒”“怨恨”“欲望”“刻薄少恩”等方面进行分析。文章在批评历史中的人性之丑时,把重点放在对奸人佞臣的批判上,但是也分析了重要的传主的人性之丑,以及由此导致的悲剧结局,体现了文章的思辨性。文章结尾处的设问发人深省,体现了丑与悲、丑与美的辩证关系。

学生作品3:

识人性之恶,品百态人生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15)班 余昕霖

“张耳、陈馀,天下豪俊。忘年羁旅,刎颈相信。耳围钜鹿,馀兵不进。张望既深,陈乃去印。势利倾夺,隙末成衅。”张耳与陈馀二人情同父子,曾相濡以沫,却于彼此显赫时反目成仇。但二人又是殊途同归,皆因毫不掩饰的人性之恶而堕入“据国争权,卒相灭亡”的深渊。

贪利之恶于钜鹿初显獠牙。“客有说张耳曰:‘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今陈将军与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后虑。”闻名梁魏、冷静沉着如张耳者,若非怀揣背信弃义、损人利己之心,怎会不顾忌敌我力量悬殊而命令陈馀舍命相救,听信门客荒唐而苍白的辩解将印信据为己有,而安之若素?“由此陈馀张耳遂有郤”,二人之恶念亦愈燃愈旺。

贪利之恶因项羽的封赏而一触即发。“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无视自身地理位置、名望地位之弱势,将昔日“父事张耳”的谦恭有礼弃之脑后,封赏未及张耳即恼羞成怒:陈馀竟联齐袭击张耳,大有“报仇雪恨”之势,尽显险恶怨毒之内心。

贪利之恶终令贪利之人自取灭亡。仅有赵国绵薄之力为依仗的陈馀自我膨胀,大放厥词:“汉杀张耳乃从。”全然不顾家国情怀,肆意满足自己的虚荣与妒忌。张陈之矛盾,无非一将印,一王侯头衔,却被提升到“至死方休”的境地,甚至以国家安危为筹码相要挟。“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为利而不择手段,纵有天下俊杰为客,率千乘之军压阵,也不过是扯“天意”为遮羞布以放纵贪欲横行的小人。

张陈之举,虽不及费无忌“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乃因谗太子建”和赵高“指鹿为马”之荒唐;却有过于范雎“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的复仇恶念。“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馀泜水上”,这段朝友夕敌的故事终以“卒相灭亡”合拢帷幕。人性之恶,令人心寒。

太史公叹曰:“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太伯、延陵季子异矣!”陆机曾言:“张耳之贤,有声梁魏。士也罔极,自诒伊愧。”陈馀亦非庸人,北略赵地,迎赵王于代。这两位名士的急功近利之心竟与虚情假意之小人无异,相较于贯高“不死一身无馀者,白张王不反也”的忠烈,张敖贵为赵王受轻视侮辱,仍“朝夕袒韛蔽”的克己复礼,张陈势利之交反目成仇更显丑恶。

如今,多少“陈馀”“张耳”仍游走于人群中!诱惑繁多,陷阱重重。以史为鉴,借司马迁之眼,览风云际会,观悲欢离合,或许能够寻君子,识丑恶,体味人生百态。拨云见日,方能负重远行。

点评:余昕霖同学的主题写作围绕“恶”字展开。《张耳陈馀列传》为二人合传,传文以张耳、陈馀的关系发展变化为线索展开,采取欲抑先扬的方法,先写二人之情谊之深,后写二人的势不两立,很具戏剧性与讽刺意味。余昕霖的文章紧紧抓住“贪利之恶”这一核心要素,分析张陈二人反目成仇的原因,并将此二人与费无忌、赵高、伍子胥等人进行比较,发出了“人性之恶,令人心寒”的感慨。文章结尾回归现实,向读者发出要“以史为鉴”的呼吁,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范雎张仪史记
天下棋局
天下棋局
莫做挑拨离间之人
漫画史记
范雎报仇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张仪连横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