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国兵,王沫,叶文兵(彭泽县人民医院内五科,江西 彭泽 3327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属于危重症,是导致患者病死的主要原因,发生率约占1/3,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治疗STEMI的有效手段,治疗效果确切,可降低患者病死率与残疾率,但随着广泛应用发现,约有10%左右的患者经PCI治疗后出现无复流现象,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导致预后较差[2]。无复流现象为常见的并发症,会降低左心室功能,再次增加梗死面积,死亡风险骤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因此积极防治该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3]。远程缺血后适应(RIPostC)为新发现的心肌保护策略,在STEMI患者实施PCI术前,应用血压袖带进行充气、放气等操作,可降低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类似于缺血预适应,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4]。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RIPostC对PCI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8~82(61.39±5.32)岁;体重43~84(68.31±4.67)kg;发病至入院时间3~10(5.34±1.02)h;基础疾病:高血脂19例、糖尿病15例、高血压12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9~85(61.82±5.57)岁;体重43~85(68.74±4.93)kg;发病至入院时间3~10(5.58±1.17)h;基础疾病:高血脂21例、糖尿病14例、高血压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5]诊断标准;(2)胸痛持续时间超过0.5 h;(3)肌钙蛋白或心肌酶成倍增长;(4)存在明确的ST段抬高,肢体导联抬高≥0.1 mV;(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2)近1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3)存在PCI禁忌证;(4)严重心律失常或脏器功能衰竭。
1.3 方法对照组行PCI术:术前进行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常规、心肌酶等检查,完善常规检查,做好术前备皮准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药物,准备充分后开展PCI术。手术操作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提前连接心电监护与除颤仪,介入操作途径选择右侧桡动脉,利用数字化血管造影仪(乐普)对每侧冠状动脉投照3~4个体位,注入碘普罗胺后进行造影操作,明确诊断病变情况。根据实际的病变情况开通血流,需结合患者血管位置、走行等进行综合判断,视患者血流情况决定植入支架还是注射替罗非班,且植入的支架长度、尺寸均需根据冠脉情况进行合理选择。术后对穿刺处进行加压包扎,至少持续2 h,随后减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并予以常规抗凝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针对性治疗药物。研究组在PCI前30~60 min行RIPostC,具体方法:将手动血压袖带绑缚在左侧上肢肘中线上方约2 cm处,随后进行充气加压,压力加至高于收缩压20 mmHg,维持此状态5 min,阻断左上肢血流,随后放气减压,压力降至0 mmHg,减压状态也维持5 min,恢复左上肢正常的血流供应,加压-减压为一个循环,共进行3次循环,持续0.5 h。随后实施PCI术,具体操作步骤参考对照组。
1.4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术后心肌酶谱、心肌梗塞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再灌注心律失常(RA)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1)分别于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术后4 h、8 h、16 h、1 d、3 d)比较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别于不同时点取2 ml静脉血,静置片刻后进行离心操作,速度为3 000 r/min,时间以10 min为宜,取上清待测,使用干式生化仪(厂家:美国强生公司,型号:VITROS 350)进行检测。(2)分别于相关血管开通前、开通后比较两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分级标准[6]:完全闭塞,血管远端无造影剂通过,未见血流为0级;部分闭塞,可见少量的造影剂通过,但无法完全填充远端血管为Ⅰ级;造影剂可通过梗死部位,完全填充远端血管,但流速缓慢为Ⅱ级;造影剂可顺利通过梗死部位,可快速、完全的充满远端血管,且流速正常为Ⅲ级。(3)对两组患者均实施心电监测,仔细记录术中、术后2 h内RA的发生情况,包括室颤、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4)比较两组MACE发生情况,包括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VR)、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非参数检;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CKMB水平比较术前,两组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同时点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CKMB水平比较(±s,ng/ml)
表1 两组CKMB水平比较(±s,ng/ml)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 P n 40 40术前60.49±5.42 60.87±5.56 0.310 0.758术后4 h 268.73±18.25 211.95±13.53 15.807 0.00术后8 h 346.41±24.88 277.22±17.94 14.266 0.00术后16 h 184.62±13.31 172.04±10.83 4.637 0.00术后1 d 90.05±9.39 69.17±7.24 11.137 0.00术后3 d 50.54±5.04 30.42±3.11 21.487 0.00
2.2 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n(%)]
2.3 两组RA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RA发生率为32.50%(13/40),低于对照组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RA的发生情况比较[n(%)]
2.4 两组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MACE发生情况比较[n(%)]
STEMI属于常见的急危重症,以高致残率、高致死率著称,一旦失治、误治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因此需积极展开针对性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7]。目前临床治疗STEMI多采用PCI,可快速开通梗死动脉,使心肌血流灌注得到恢复,大大减小梗死面积,快速改善患者症状,对患者心功能进行保护,从而挽救患者生命[8]。PCI治疗虽能及时开通闭塞血管,但仍有部分患者预后不良,主要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因再灌注损伤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大大增加患者病死风险[9]。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缺乏针对性治疗方案,临床应积极预防再灌注损伤,保护患者心功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10]。RIPostC是近些年临床常用的心肌保护手段,通过对相应组织实施短暂反复的缺血适应,可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可预防再灌注损伤发生[11]。RIPostC操作简单、治疗成本低,且不会产生创伤,已广泛用于STEMI患者治疗中,并展现出突出优势[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开通前、后TIMI血流分级情况以及术后MACE发生率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研究组术后不同时点CKM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RA发生率为32.50%(13/40),低于对照组的62.50%(25/40)。表明STEMI患者在PCI术前实施RIPostC可降低CKMB水平,减少RA发生,以达到保护脏器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应用前景较好。分析其原因为,STEMI患者在PCI术前实施RIPostC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利用血压袖带反复加压、减压对患者肢体进行重复的循环缺血、再灌注操作,对缺血处进行预处理,能够达到缺血预适应,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13]。RIPostC并不在目标靶器官进行缺血适应,避免了靶器官损伤加重的风险,且操作时机可控,不会对介入治疗时间窗造成影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14]。RIPostC实施部位选择左侧上肢更利于操作,使用后明显缩小梗死面积,预防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者心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更利于减少RA发生,使患者获得理想预后[15]。
综上所述,STEMI患者在PCI术前实施RIPostC可降低CKMB水平,减少RA发生,以达到保护心脏功能、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