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磊(石门县人民医院,湖南 石门 415300)
十二指肠溃疡(DU)是因胃液分泌量过大和(或)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造成该部位被胃酸腐蚀,引发局部炎性破损,严重时还会引起黏膜下血管损伤、穿透肠壁肌层,甚至穿孔、出血,以空腹时上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且呈慢性、节律性及周期性等特征,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1-2]。目前,临床主要从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及促进溃疡面愈合等方面治疗该病,但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且很多患者治疗后存在复发率较高的问题[3-4]。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8例DU患者,观察铝碳酸镁颗粒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对DU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旨在寻找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8例DU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4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28~62(42.10±8.52)岁;溃疡最大直径0.3~2(1.05±0.36)cm;病程5个月~4年,平均(2.10±0.75)年。联合组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7~60(42.53±9.44)岁;溃疡最大直径0.5~2.2(1.07±0.40)cm;病程6个月~4年,平均(2.13±0.6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号:SMXRMYY2021YS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5]中关于DU的诊断标准,并通过胃镜检查后确诊;②对研究用药无过敏反应;③治疗依从性良好;④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者;②有精神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者;③有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伴复合性或癌性溃疡者;⑤近2周内接受过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等相关药物治疗者。
1.3 方法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基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即保护胃黏膜、输液及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照组单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52317)10 mg/次,2次/天,口服,在早、晚餐前30 min左右服用。联合组采用铝碳酸镁颗粒(江苏长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241)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雷贝拉唑肠溶胶囊与对照组用药方法一致;铝碳酸镁颗粒1 g/次,3次/天,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1.4 临床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症状、胃镜及临床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疗效评估。显效: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发现溃疡面完全愈合或愈合超过90%,颜色基本复常,其他相关检查结果也均复常。超过70%,且呈红白相间色,其他相关检查结果复常或基本复常。无效:症状未见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胃镜检查显示溃疡面未见明显好转或可见出血症状;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率之和。(2)恢复情况: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3)腹痛情况: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对两组腹痛情况进行评估,以10分作为最高分,评分高即腹痛严重。(4)生活质量: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调查简表(SF-36)[7]对两组生活质量展开评估,囊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身体疼痛(BP)、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精神健康(MH)、活力(VT)及总体健康(GH)8个维度,每个维度最高分为100分,评分越高机体功能损害越轻且生活质量越高。(5)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对比总发生率。(6)复发率:对两组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率。
1.5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96.30%)较对照组(81.4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联合组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s,d)
表2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s,d)
组别对照组联合组t P n 54 54症状改善时间4.73±1.20 2.41±0.68 12.360<0.05住院时间17.69±3.55 14.53±2.10 5.630<0.05
2.3 两组腹痛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腹痛VAS评分较治疗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腹痛VA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腹痛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联合组t P n 54 54治疗前7.13±1.40 7.22±1.28 0.349>0.05治疗后4.53±0.97 3.61±0.84 5.269<0.05 t 11.218 17.327 P<0.05<0.05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两组每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联合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联合组t P n 54 54 PF治疗前65.32±8.20 64.52±9.12 0.479>0.05治疗后72.44±8.70*76.37±8.05*2.437<0.05 BP治疗前63.60±7.56 62.12±7.29 1.036>0.05治疗后71.33±8.25*74.67±7.20*2.242<0.05 RE治疗前49.54±9.10 50.84±7.65 0.804>0.05治疗后62.10±8.33*67.55±8.12*3.443<0.05 RP治疗前44.08±9.10 43.20±8.55 0.518>0.05治疗后62.74±7.83*68.36±9.12*3.436<0.05组别对照组联合组t P n 54 54 SF治疗前68.90±8.15 69.12±9.33 0.131>0.05治疗后74.27±8.05*78.33±7.26*2.752<0.05 MH治疗前65.34±7.88 63.51±7.12 1.266>0.05治疗后73.10±8.55*77.08±9.13*2.338<0.05 VT治疗前63.30±9.10 62.85±8.23 0.270>0.05治疗后70.12±9.77*74.13±8.25*2.304<0.05 GH治疗前57.29±8.54 56.20±9.17 0.639>0.05治疗后64.66±10.24*71.25±9.10*3535<0.05
2.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为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2.6 两组复发率比较随访6个月,联合组未出现复发患者,而对照组有6例患者复发,两组复发率相比(0.00% VS 11.11%),联合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2,P<0.05)。
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病,DU可发病于各个年龄段,尤其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其发病部位在十二指肠球部,通常在前壁部位[8-9]。目前,临床上诸多研究指出,DU的发生与壁细胞分泌胃酸过多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功能衰弱等因素有关[10-12]。胃酸是DU的主要致病因素,且DU的发生也会诱发黏膜下血管损伤、肠壁肌层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病初期临床不主张手术治疗,如出现活动性出血,则需给予高度重视[13-14]。
目前,临床对DU的治疗主要从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及促进溃疡面愈合等方面入手。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可对机体胃酸分泌发挥持续性抑制的作用,从而减轻胃酸对胃、食管黏膜等的侵蚀,促进黏膜愈合,减轻患者腹痛症状。但近年来临床诸多报道指出,单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DU、胃溃疡的效果不尽人意,仍有一些患者症状改善不佳,且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建议联用胃黏膜保护剂进一步保护患者胃黏膜。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30%)较对照组(81.48%)高;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腹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提示铝碳酸镁颗粒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DU的效果显著,有助于减轻患者腹痛症状,促进症状改善及身体恢复。分析原因为铝碳酸镁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胃黏膜保护剂,作用机制如下:(1)服用至机体后可快速分解黏附于胃黏膜上形成一种保护网,进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造成的损害,阻断其进一步侵蚀;(2)具备的层状网络结构可有效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持续性增殖,并可改善胃黏膜的血流状态,促进溃疡面愈合;(3)可有效抗脂质过氧化及清除氧自由基,从而减轻对胃黏膜的损害,促进溃疡面愈合;(4)可通过中和胃酸并有效吸附胃蛋白酶来发挥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同时铝碳酸镁颗粒、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的作用机制不同,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可更有效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面愈合及患者身体恢复。
同时,本研究中,治疗后,联合组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为5.56%;两组复发率相比(0.00% VS 11.11%),联合组较低,提示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基础上增加铝碳酸镁颗粒治疗DU不仅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还可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临床复发率。这主要是由于两种药物联用综合了两者优点,为溃疡面愈合提供良好条件的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胃内环境,有助于避免不良反应增加及治疗后复发的发生,对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对DU患者采用铝碳酸镁颗粒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腹痛症状,促进身体恢复,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且不会明显影响临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