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利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新区实验小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广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该节课的开展和学习,将会直接促使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能力得到提高,法律意识得到加强,进而也将会让广大学生能够更自觉地规范和保护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生活就是教育的立足点,教育是生活的升华,学校教育工作若是能够与学生的生活情况相结合,必然会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发挥出知识对自己生活的指导作用。良好的教育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在面对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根据学习的经验解决问题。为了能够让学校的学生走出学校后从容应对生活中的问题,老师教学工作便应该要注重生活与教育两者的关系,坚持使得教育工作不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生活更要在教育工作中贯穿始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在学校教育工作之中,要注重生活经验传输,让学生能够感知到教育与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并非割裂。若是教育工作脱离生活,那么这个教育注定是失败的,难以走的长远。所以,到处是生活便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环境就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
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学校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让学生掌握应试技巧,也不能使得学生一味的投身课本教材中盲目的学习知识点,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合作探究、自主探索等多种方式,将课堂上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常识相结合,强化生活对知识学习的启发作用,强化知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只有充分结合生活与学习,才可以使得当前学校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满足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要求。
但是,当前很多学校的教育工作注重势利和功利,完全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养成,从而造成学校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应试教育在教学期间仿佛是一个看不见的紧箍咒,牢牢地束缚住了学生的思维和老师的教育行为,为学生画地为牢。这种情况若不快速转变,会造成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养成能力不足,只关注考试成绩和分数,不断的背书、做题,采取题海战术取得高分数。一味的消耗体力和时间接受“知识”的灌输,造成教育脱离生活,生活又远离教育,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一概不知,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蓝,肩不能担担”。
人才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教育活动要全面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是人成为未来社会的脊梁,既可独立生活,又可创造历史,这才是合格的公民。所以,在当前教育工作中,坚决不能脱离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并要保持高度关注。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善于从学科知识中获取生活因子,无论生活常识在课程中的影响程度大小,都要将其挖掘出来,通过优化,提高在教学中的作用。站在生活的角度上看问题,教学工作才会拥有生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再者,教育本身就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在教育工作之中,老师要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这便要求老师立足学生的生活能力、生存技能,在教育活动中做好对接,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确保生活与教育的良好结合,发挥出生活在教育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学校要采取开放教育模式,开放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自然,走进生活。生活化教育可以使得学生获取更多的财富,这种教育工作不是说教,而是源于生活的经验总结。在教育工作中采取生活化教育模式,让学生真正的与真实社会环境接触,放眼更加广阔的世界,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感悟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坚定学生学习的意识。
2.1 脱离实际生活。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很多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过于空洞,甚至对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也是泛泛而谈,导致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为保证学生学习质量,转变学生学习态度,老师便采用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没有从教育方面寻找原因,导致教育问题在处理的时候治标不治本,没有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生在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老师教授的知识严重脱离实际生活,枯燥且重复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热情严重下降。
2.2 教学形式单一化。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及时作出转变,选择使用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新型互动性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度。但是从当前学校教育的现状看来,大多数的老师在组织教学期间并没有贯彻落实多元化教学理念,而是继续采取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形式单一且固定。在传统德育教学理念之下,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一味的背诵课本内容,旨在学生能够在每次考试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但是,当今世界的格局复杂多变,社会环境也处于动态性变化状态,现代德育观念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期间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必然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所以,在当前教学工作之中,单一化的教学形式是影响教学质量,制约教学创新的关键。
2.3 老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老师在教学过程期间要注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性,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老师只注重单方面的知识传输,将课本上抽象、乏味、空洞的知识传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在知识接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难度,降低学生学习效率,这种现象是教育理念落后导致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传统思想裹挟下的老师认为在课堂上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展,严重偏离了学生这一主体。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开展期间,部分老师只是将手头的工作完成,便不再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展开科学的评价,也没有分析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目标,造成学生的学习目标经常性的含糊不清。由于缺少学习目的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降,因为教学评价鞭策不够合理,学生也不能对自身学习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所关注,更没有在教师的评价工作中有良好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工作中,老师落后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学效率下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3.1 活化教学内容,凸显生活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将其德育教学内容不断扩大并做到广泛推广,并更关注于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文化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进行有机融汇、结合,增强对于青年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文化感悟,提升其德育教学效果。比如,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我们爱整洁》时,教师们就希望可以做到以身作则,以生为本,仔细地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学生的道德观和日常生活,提前将这些学生的教室抽屉凌乱、课室里的地板上是否有垃圾等日常事件通过拍照记录下来,之后再将其在学校课堂中具体呈现展示出来,让全体学生对此事件做出道德上的评价.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自觉地践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把其辨析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个人自我反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广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上进行自觉、理智地发展。教师还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游戏、童谣、绘本小故事等,再现学生的生活情境。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活动性的课程,通过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在社会中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途径、价值判断的技巧和能力以及学习道德原则、法治概念的认同和领会。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新闻内容,这些内容都会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关注的焦点。所以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合理的融合这部分元素,使得教学与生活结合,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实际生活和道德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应用价值提升。例如“垃圾分类”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居民要明确垃圾的类型有湿垃圾和干垃圾,这样区分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回收,在标准划分上也引起了民众的讨论。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期间,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老师可将这个话题引入课堂,划分活动小组进行探讨,思考垃圾分类这一政策推行的好处与必要性等等,不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好的生成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3.2 精选案例,丰富学习资源。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素材教学中,结合很多小班课堂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一些非常富有教学灵活性和富有触动的教育典型教学案件,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教育思维和教学视野,让更多学生尽快地完全进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为教学人员带来全新的教学感知。教师要在充分把握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努力做到对其具有深度的深入挖掘,围绕教材精心设计、甄别教育案例和教学内容,切准把握教学教研目标和教育视角,接轨于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实际认知,为课堂教学教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大的理论支持和强大推动力。
例如,在三年级《安全记心上》一课时,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段有关中国小学生结伴前往河里旅行游泳溺水身亡的真实故事,以及因为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导致人员意外受伤、玩火等原因而引起重大火灾等事件,学生观看完视频后,面对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和悲剧,心灵的触动大,都感到非常惋惜。老师以这个课题作为主题进行教学调度,引导大家从常见的游泳安全、交通安全、人员生活安全、火灾隐患等各个方面入手,来思考怎样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让大家运用自己所知的安全常识来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在互动与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高,懂得了要防患于未然。
在教学《同学相伴》时,特别选择了“我是你的腿”的一个动人故事作为案例,学生们在这个课件中不仅可以清楚看到一个身体肌肉疲劳而且行动不便的同学在同班同学徐彬洋的详细指导和耐心帮助下顺利地成功完成了他的学业,交一份作业、爬楼梯,上厕所,徐彬洋帮助这位身残志坚的同学顺利地成功完成了他的学业,从未呼叫过辛酸苦。真实的学校生活和案例很好地渲染着学习氛围,而且学生还切身体会到了他人的心情和生活需要,不冷落或者排斥一些同学,要深刻懂得如何关爱别人,在大家庭的集体生活中,应该积极地帮助别人,与他们平等的进行合作和沟通。
3.3 加强实践性锻炼,拓展教学的生活平台。在看到教学部最新编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年级下册第5课《风儿轻轻吹》一节教课内容中,其中一个教学板块是《风儿的“脾气”》,将这一个板块内容结合2018年9月广东省的超强一级台风“山竹”,来综合开展生命道德教育。台风“山竹”已经造成了大量的生产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一直是影响我国人民生命安全的危险因素。教师也建议学生开开展问卷调查,让这些学生离开家门,他们的外祖父母、邻居等,“山竹”到达时,他们都曾经做过什么样的安全防护管理措施。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学生不但大大增强了各种特殊的自然天气灾害条件下学生临时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还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人际沟通交流水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充分给予自己创设的道德机会,使学生自己能够通过这样的道德活动真正经历并获得基本道德知识和操作技巧,从而有效地避免学习者在特定的社会现实生活遇到各种社会突发事件时心理伤害。
在组织开展生活实践教学期间,老师坚决不能纸上谈兵,而是要关注对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大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推进教学质量提升。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敬老院,鼓励学生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等,通过与老人聊天、为老人唱歌、讲故事、表演节目等,使得老人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这种实践活动之中,学生必然可以养成尊重老人的思想,一方面可以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快乐,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触动,感染学生的情感,有效推进教学进步。在学习《食物的诉说》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还可以发挥出学生的表演天赋,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编写一个情景故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出来。在故事设置的时候,可设定一个主题,为每位角色赋予台词,通过学生开展角色对话,从而了解到哪些食物是健康的,哪些食物是不健康的。再比如学习《上学路上》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为学生讲述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若是碰到坏人应该怎么办。在书本上,已经有理论知识教授了学生如何避险,老师要依次为出发点,将现实中的元素融合到教学工作中,对课文的意图作出进一步阐述,甚至还可以请派出所的警察为学生讲解安全知识等等,从而使得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既能够使得课堂变得生动,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寓教于乐,让学生对道德和法治有一种全新的看法,给予学生一种正确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