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康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湖中心小学 江苏 东海 222300)
美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生态环境,处处都蕴含着美,渗透着美。美是需要人们去发现、去观察、去创造的。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也要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1.1 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教材资源是有限的,其中蕴含的审美素材是有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也是抓住其中的素材进行因势利导,然而假如操作过度,那么就会造成教学较为枯燥乏味、比较死板。为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本地乡土文化的作用,因为乡土文化是当地发展以及延续的根源,也是学生十分熟悉与了解的资源[1]。所以,组织开展地域乡土文化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另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以及归属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家乡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一些家乡的故事,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具有艺术氛围。
例如,在为学生讲解家乡有关的内容时,在授课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到大街上,在当地寻找乡土的文化气息。因为在家乡的各处都会散落着乡土的文化气息,或许是草地上鲜花的清香、或许是古式建筑的楼台砖瓦、或许是小河边的垂杨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街头寻找家乡的气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要将这股情愫转化到美术审美能力培养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要实现对课堂的平移,使得学生前往图书馆与博物馆等中观赏本地优秀画家的画作,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前辈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以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此次课堂的乡土主题展开创作活动,从而使得学生结合本土的特点进行美术创作,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2 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审美。每家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因为校园文化的存在,所以会使得学校更加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校园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是审美资源。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实现校园文化与美术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2]。教师要根据校园文化的建设情况,科学、高效地组织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例如,在3月份,学校会组织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对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此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校园中存在的好人好事与各种细节进行密切的观察,并且记录那些让人感动的瞬间。又如,在学校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展览活动时,教师要组织并且带领学生共同前往观摩,并且进行记录。另外,在学校组织的校园运动会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美术的方式将一些美丽的瞬间记录下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记录,其中有加油呐喊的啦啦队、努力冲刺的运动员等。而且,在获得学校同意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校园内的井盖与墙壁等设施实施美术美化操作,发挥学生大胆的想象力,进行自主的创作。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从而使得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学校文化、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全面地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审美。美术不仅是丰富人们业余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途径,除此以外,其也是对历史文化进行记载的载体。在我国古代尚未有文字以前,我们的祖先就会在甲骨以及瓷器上对事情进行记录[3]。在美术产生并且成熟以后,美术就成为古人记载时代变迁、记载人类志趣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古代陶瓷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感受古代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珍爱国宝的真挚情感,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此课前,学生已经对纹样有了较为全面地认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与解读陶瓷的纹饰之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用PPT课件的形式进行导入引出题目“古代陶瓷艺术”,紧接着出示实物让学生通过摸、敲、听、看等直观地体验方式,总结陶瓷与瓷器的触摸感觉、吸水性和敲击声音的不同。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纹样的知识,感受不同纹样形式表现得不同美。使学生能够充分辨别陶瓷纹饰的纹样类别,在提升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最后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绘制陶瓷瓶来加深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美。
2.1 教师教学观念改变。狭义上的审美就是指人对于“美”这一概念的理解及评价,而在广义上来说,审美一词就是美学的代名词,德国著名的美学家、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加通提出“审美学”这一学科,进一步阐述了审美是以动态的视角面向静态的美,而在“审美学”的引导下,人们将美术学科的培养方向不再局限于美术文化知识、绘画技巧的教学,而是逐渐在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学生往往会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忽视掉了美术课程,即使是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也无法加强对美术学科的重视,而学生审美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传授。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美术教学,打破学生和家长对美术学科的偏见,首先就需要教师对美术学科加强重视,从心理上重视美术教学,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不再以传统教学的思想来看待美术学科,而是通过思考、揣摩、研究等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单一的课程内容更加多元化,以此方式来落实和加强美术教学方法的提升,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多种教学手段联合,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在任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为了教师所需要关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动力,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基石,而要想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首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审美学习兴趣。美术学科作为副科,每学期所拥有的课时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边传授给学生美术知识,一边更多地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小学生正是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注意力不高,思想极具跳跃性,所以如果教师仅仅只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双重困难的作用下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却十分活泼,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事情很容易就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教师则可以将这一特征加以利用。为了避免学生对课程内容快速失去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悦耳的声音和动态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还可以将文字性的概念和知识点利用小漫画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例如以《迷人的动画片》教学为例。动画片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看动画片是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但是学生平时看动画片时,只是关注到动画片的内容、情节而忽略了它们的知识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仅仅只是针对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式地进行讲述,则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达成学习目标。因此,除了书本上列举的动画片之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其他的动画片内容。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是什么?最喜欢的动画人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初步建立一定的价值观念,从而树立起真善美的审美标准。接下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以本班学生或者是生活现象作为主体,让学生寻找与班级内部比较合适的动画片,再为学生播放所选择的动画片。教师则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更好地观察动画人物的绘画特色,了解到动画片的迷人之处。不仅如此,还可以在欣赏动画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标准,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审美体系。
2.3 审美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审美内容涵盖较广,上到“阳春白雪”,下到“下里巴人”,大到城市的变化,小到同学间每日的穿着变化,都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素材。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再加上阅历比较狭窄,因此,对于深度的美术知识难以消化和理解。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式来为学生深度地解读作品的知识和背后的情感,但是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还会限制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思想和教师的思想同步。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此时教师就应当将美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提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联想,加强学生的认知,方便学生的理解。通过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更加地深刻富有内涵。
以《美丽的纹样》教学为例。《美丽的纹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课是一节图案课程,学好这一内容能为今后学习下面的课程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画图案纹样的有关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美术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了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加深学生对美的感知。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有适合纹样的丝巾、瓷盘等生活用品,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图案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像他们一样都有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对纹样有个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教师可以再出示两只印有不同花纹的纸盘,让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纹样的不同之处。最后再带领学生一起探索纹样的设计规律,并动手尝试。本次课程内容通过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内容,让学生通过观察突出了教学重点,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纹样的概念,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和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利用。
2.4 教师采取轻松地教学评价方式。基本的审美素养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往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小学教师不能以单一的语言文字来评价学生,限制学生的发展,为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在当前的美术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依旧采用传统应试教育的以“分数”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局限且不全面,还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许多的学习压力,学生有压力自然不会有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将分数作为整体评价的一部分作为参考,再集合平时的表现力和创作力进行全面性的评价。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大胆想象的机会,将学生的热情更多地注入到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而教师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要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运用言语上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创作出俱佳的作品,才能在欣赏、绘画、创作的过程中萌生出喜悦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变化的方向,将视角从重视结果转变到重视过程上,以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创造力、变现能力作为评价的依据。在传统的评价过程中,美术评价只强调学生绘画技巧的提高,美术知识的积累,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学生的美术学习也滞留于表面,不能在学生的作品中体会到学生的情感态度。
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作品能反映学生的个性特色,学生可以用夸张、变形等手法来表现自己对美的理解,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抽象的画作中。因此教师在评判学生的作品时就不能仅仅依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评价。教师只能够提供给学生绘画上的帮助,对学生的绘画技巧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或者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丰富作品内容的素材,而不是主观地带有个人色彩的评价。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建议教师采用学生自评加学生互评的方式来开展评价工作,让学生相互理解,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而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贴近学生的心理,揣摩学生的心态,对学生的思想和想象进行保护,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美术学科,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素养。
综上所述,审美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充分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传授美术技能,通过引导与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可以利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且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巩固理论,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地提升小学美术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