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雪云
(江苏省泗阳县临河镇大兴小学 江苏 泗阳 223700)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会学习科学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核心素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基于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加强生生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可以彼此学习、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主要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仅供参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全国小学科学教学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小学科学教学逐渐摆脱了副科的角色,逐步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进行,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成了科学教师们所思考的方向。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堂应当是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和已知经验之上的,因此,教师要时刻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加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单一、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倡导构建“自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恰巧符合上述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互动环境,将沉闷的课堂氛围更加的生动化,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到活动中,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还能成为学生合作、交往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交流的正确方式,学会欣赏他人,欣赏自己。
随着合作学习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常用到合作学习开展教学活动。一部分教师利用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活动,另一部分教师则会利用合作学习丰富课堂教学环节,使教学环节更加地丰富,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沟通交流的目的,让学生能在自主沟通的氛围下快乐学习,更好地发展。虽然合作学习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仍旧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从而导致对合作学习方式实施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导致合作学习过于流于表面、教学环节衔接不上等情况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提前对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原则有个细致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所设计的活动内容,所采用的活动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
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基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之上的。因此,无论是设计合作方案还是设计活动方式,都要遵循合作交流原则。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不仅要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多交流,多沟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对和教师进行互动,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动的状态,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活动中。
同时,合作学习的开展也要遵循互助性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最有效的举措之一,许多教师会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传授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加以实践,帮助学生明确在合作学习中自身的职责和任务,提升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同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地对自我有新的认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3.1 制定学习目标,提升学习针对性。在小学科学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使得各小组明确学习目标与合作流程,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做到有的放矢,使其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其学习效率。其次,要高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实验,使得课堂更加井然有序。该门学科的终极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探索自然现象,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引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并且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地明确学习目的。另外,在教师提问以后,要引导并且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假设,基于此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科学实验操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要明确地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现象总结与归纳实验结论,在情况必要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结论验证其他的实验,基于此了解现象涉及的自然规律。
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同之处在于教师要在课程开展前确定两个目标,一个是学科性目标,另一个则是合作性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技巧目标,这是合作学习方式特有的目标。在这里以《水沸腾了》一课为例。本节课学生主要做好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观察水的沸腾过程,能从探究式实验中获得并记录水沸腾的相关现象与证据。学生在生活中常见水沸腾的现象,但是不会太在意,只有较为模糊的感性印象,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水沸腾时会有能看见的气泡和能听见的声音等,学生缺乏对沸腾过程的具体认知。在本次课程活动中,学科性目标以让学生掌握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这一概念。而在活动中观察水加热直到沸腾的实验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自主探究的快乐,愿意在合作中自由表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态度,这些内容就体现了小组合作中的合作性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明确这两个方向的目标,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
3.2 划分学习小组,提升教学效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划分学习小组,基于此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一些学生是少言寡语、比较内向的,其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另外还有很多学生比较外向,喜欢表达自我、表现自我。如果将以上两类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就会造成性格内向、不愿交流的学生处在弱势状况。所以,教师要把全体同学划分层次,通过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
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和认识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也是最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科学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科学学科的喜爱程度,最终在通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教师在进行小组划分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平均地分布在各小组内,这样才能满足小组合作多样性的特色,学生才能通过小组内的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仅如此,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放在同一小组内还能促进小组内的和谐发展,思想上才能产生新的碰撞。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念、想法和见解,促进自身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以强带弱”的分组方式,组合内拥有能力较强、能力中等、能力较弱的三种类型的学生。一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帮助中等和较弱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难题的解答;而另一方面,学生和学生之前沟通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能减轻教学压力,使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例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习成绩划分层次,保证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成绩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性格差异不大,在此基础上就能够使得学习成绩优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与鼓励学习能力薄弱、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平等的交流与发言机会,推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与成长。
3.3 引导合作探究,培养思维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发现规律、找到规律、理解规律,并且可以对规律进行应用。在此过程中都必须要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要由学生利用思维完成加工操作。为了可以有效地规避规律总结中存在的重难点,为了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获得科学规律的难度,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基于此对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在学习“杠杆”的相关知识时,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即为指导学生判定与区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所以,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发放实验器具,其中包括横杆与砝码等,鼓励学生对钩码重力与左右两边横杆程度进行记录。此外,在学生将数据信息记录完毕以后,再对杠杆省力时必须要满足的条件进行研究与探索。学生经过探讨与合作探究后可以发现,在用力点与支点的间距较大、阻力点与支点的间距较小时,此杠杆属于省力杠杆。反之,在用力点与支点间距较小、阻力点与支点距离较大时,该杠杆属于费力杠杆。在学生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以后,总结归纳该结论,基于此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例如,以《轮轴的秘密》教学为例。本次课程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轮轴的概念;二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三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针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和探究活动的能力,经过了前面几节课程的铺垫,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应当又有所提升,在面对新的机械——轮轴,学生可能会主动去猜测其作用,更加倾向于用实验的方式来解答问题。因此,在本次课程可以采取“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推测-设计实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自主学习探究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化知识内容。而在自主学习环节,探究活动一:轮轴作用的环节,教师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验。教师以上面地拧水龙头为例,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问题,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推测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4 加强激励启发,培养合作热情。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科学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对学生的启发与激励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以《运动与摩擦力》教学为例。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本次探究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需要学生根据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得来;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时,为了使得学生准确地把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教师要为学生展示防滑鞋等物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为何物品的表面是不光滑的?会有花纹?花纹的意义有哪些呢?”。然后,引导小组进行组内的合作讨论。经过探讨后,有的学生指出:“花纹的目的可能是为了防滑”。教师要对此给予肯定,接下来再继续启发学生:“请问同学们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接下来再为学生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使得学生了解该力的大小或许和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光滑程度密切相关。最后,教师再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个人的猜想进行验证,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热情。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展,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后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后,教师就可以再提出新的问题让大家思考“人们为了减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会想出什么样办法?对物体做出怎样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搜去资料进行思考,再为学生提出“摩擦力小点好还是大点好”的辩论题让学生通过搜去资料来加强自己对观念的理解,然后在下次的课堂上进行交流。
3.5 丰富探究资源,培养探究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实操技能,锻炼其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放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发放黄豆、音叉、鼓与音响等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尽量利用以上的实验资源发出声音。此外,引导学生与其他成员共同探讨这些物品在发声时的共同点,基于此帮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规律,即在物体发出声音时都会发生振动,也就是说声音与振动具有密切的关联。接下来,教师再启发学生:“同学们,是不是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刚好物体在振动呢?”,学生或许会持有否定的观点。教师继续引导:“假如不是,你们如何证明声音是由振动引发的呢?假如振动停止声音也能够停止,基于此是否可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呢?”。通过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同时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与音叉,声音马上停止,由此也可以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是一门重要课程,其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实现对科学教学的优化与创新,积极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