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互联网+”小学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途径*

2022-11-19 18:53侯琪颖
读与写 2022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互联网+信息技术

侯琪颖

(福建省南安市格内小学 福建 南安 362321)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强调:“信息化环境下要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教学革命”,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随着科技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的新的发展样态[2]。福建省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是由PC端、手机端、WEB端三端交互组成,基于教育云平台面向区域与教师空间、学生空间、家长空间,以及手机客户端(人人通)互联互通,围绕课程教学闭环,集教材资源、课前导学、同步备课、互动课堂、在线检测、课后作业为一体,为学校提供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常态化和个性化的一站式云混合式教学服务,让师生能够无障碍地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交流互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全时空、立体化沟通,为小学信息技术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可能,然而虽然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不断融合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大大提升了教学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基于省平台的小学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现存问题

混合式教学作为全面、多元、综合的教学,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3]。然而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通过智能端工具及其与云平台的对接进行小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混合式教学过程缺乏“智慧性”。基于省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多方面优越于传统多媒体教学,它不但能够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求知兴趣,而且能够记录并追踪整个教学过程,将其转化为可视化数据,帮助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智慧学习[4]。然而实际中,教师往往仅仅将媒体技术视作一种工具,只关注它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方便快捷,忽略如何运用它进行个性化教学,即发展学生智慧、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功能。

案例:某节信息技术课,教师设置了游戏闯关活动,学生必须在10分钟之内完成答题闯关,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师端观察学生在学生端作答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巡视指导。学生答完题后举手示意,教师了解学生答题进度后,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然而完成游戏后,教师本应围绕学生答题正确率,集中讲解学生重点错误之处,创设富有智慧、智能高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理解知识。然而他却没有利用云平台评价反馈优势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易错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这表明教师对于新技术应用仍然浮于表面,只注意到技术带来的智能性、趣味性,并未注入教学智慧去实现教与学的立体沟通与交流,而使新的课堂成为数字化“体验馆”,更好地激发教学活动的“智慧性”。

1.2 混合式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一个完整的混合式教学过程应将教与学作为一个统一系统整体考虑,采取“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课堂教学闭环模式,促使教与学相互渗透、不断持续发展[5]。课前教师通过人人通APP掌握学情资料,进行预习测评、以学定教,设计课前个性化学习资源,并推送给学生完成课前导学;课中基于教学助手组织和指导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实时检测、总结提升;课后在手机人人通APP上布置分层作业,并对后台数据进行分析,以大数据为依据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依据,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然而在实际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环节往往不能全部落实到位。比如课前,教师利用平台数据对学生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观感受,缺少对学情的深入调查分析,并且学生基本为自主居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导学,甚少进行课前讨论交流。教师依然生搬硬套网络上一些视频、课件或者机械模仿其他同事教学设计,不依据学生实际学情去设计教学案,最终导致“千教一面”的教学现象;课中教学不但不能围绕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而且完全摒弃网络学习空间以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唯知识化倾向严重,课堂往往带着一种“面具”,远离学生真实,教师回避学生的探究迷茫和合作无序,忽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淀和信息技术思想方法的启迪,导致不同能力学生积极性发挥程度不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不够,教师也无法根据课堂探究和随堂测试反馈信息进行个性化教学;课后,教师布置统一的纸质作业,缺乏对知识点的延伸内容。通常学生在下节课才提交作业,面对繁忙的教学任务,教师批改和反馈作业自然较为滞后,作业评讲也仅仅关注共性问题,忽视个性指导。这就致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完成作业,产生自满情绪,影响更深层次知识的吸取;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可能无法真正掌握课堂知识点,并因此产生畏难情绪,极大地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而教师亦无法根据学生学习反馈情况,及时改进教学和实施针对性辅导。

因此,教师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教与学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而不应将教与学作为分离的要素来构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或者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促使课堂上内容得到充分延伸,实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串联、统一、连贯,由此实现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促进和实现学生的智慧发展的目的。

1.3 混合式教学过程缺乏“持续性”。混合式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意味着课堂回归学生,学生在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下自主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来说,很容易进入自主学习的误区或盲区,当他遇到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时,容易挣扎于压抑与束缚之间,时间长可能会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和学习动机;对于自控力较强的学生而言,虽然能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调整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未必能够适应个别化学习环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具有天然好奇心、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由于网络能够提供多视野、多层次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信息资源,给予他们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致使他们课外之余沉迷其中,忽略教师布置的在线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情境与混合式教学的本意不符,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不一致性。例如,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客观原因不能在课前及时预览老师推送的学习资源;课中,因为上课时间有限,学生参与平台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时间一般不长;课后,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可能无法及时反馈学习感受和问题,慢慢地原本期待的双边的教学活动就逐步转变成了单边的教学活动,转变成了以教代学。教师按照教学预设提出问题,一小部分学生代表配合回答,直到出现预设答案,整个教学过程看不到师生整体的双向互动,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和对学生思维的点拨,这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思维相当不利。

此外,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还发现对于年龄较小、自控力较弱或学习能力不足的孩子不适用,他们总喜欢在电脑上胡乱操作。在推送学习任务后,也会存在学生不按照教师的计划安排和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学习的现象。混合式教学目的是通过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构建智能化的理想教学环境,有效增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增强课堂决策分析和互动交流能力。如果仅仅是实施智慧的教”,而不能破解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的难题,那么也无法凸显混合式教学的特色和优势。

2.三段式教学——基于省平台的小学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策略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下的新型教学样态,对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变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待完善的地方,紧扣“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应用,我们可以采用基于“课前、课中、课后”构成的三段串联式智慧课堂教学。

2.1 转——课前导学预热,课中延伸。课前,利用“省平台中的教学助手”中“课前导学”模块,将信息技术学习资料以及实验要求及时推送给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开展充分课前自学,提升学生“读”的能力,并且在课中要渗透加强课前导学的内容,在充分了解学生课前导学的学习成效情况下,有的放矢地进行混合式教学。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信息技术《绘制有趣味的图形》的内容时,老师提供用Sxratch绘制趣味图形的脚本以及操作视频,给学生布置课前导学,视频中有对应用“图章”指令和“制作新的积木”指令进行编程详细的操作,并指出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学习之后,尝试在家进行简单的预操作,学生们对于这类操作非常感兴趣,纷纷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并将设计的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发布在人人通APP中的班级圈中,引发学生的热议,这不仅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辨”能力得到培养,更让动手表达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充分地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动手操作,并重点解说导学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设计有创意的程序作品,学生掌握起信息技术知识来就驾轻就熟了。

2.2 玩——课中启迪思维,课后拓展。课中,利用省平台移动端——人人通APP进行“屏幕分享”直播的同时,借助“互动课堂”组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丰富信息技术课堂组织形式,利用平台自带的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以及精品教学资源,提升信息技术线上直播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思”的能力。如在教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综合活动1 设计小书桌》中,教师在直播时利用微视频展示用抽壳命令对实体进行抽空操作,提问学生:“厚度T”设为-5表示什么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引导学生动手尝试,然后得出结论“-5”表示向内抽壳5mm。紧接着又继续播放第二个用阵列命令完成多个相同模型创建的微视频,给予学生留白思考:垂直向上创设出3个扇形隔板,在对话框中选择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在屏幕上回复:“添加选中实体”,我又追问:你怎么能够得到验证?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得到碰撞与提升,大家议论纷纷起来,再让学生真正地动手操作验证猜测,多方位地拓展延伸,拓宽知识面,提升信息技术素养。

2.3 评——课后多维点评,串联知识。课后,利用“省平台中的教学助手”中“智能检测”及“课后作业”模块,将学生课后作业、复习资料及作业要求及时推送给学生,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完成,并做好信息技术课后作业批阅及反馈,同时坚持利用省平台教学助手中智能检测做好信息技术阶段性检测,促进学生“达”的能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制作电子板报》一课时,我们可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提交一份自己设计的电子板报,并把作品发到平台上的班级圈中,热议一下谁做的电子板报更精美,并在过程中引导学生鉴赏电子板报从主题是否明确,内容是否生动,文章主次是否分明,色彩搭配是否鲜明,图文是否和谐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很轻松就能懂得电子板报制作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他们的信息技术使用、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也得了相应的提升,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由此,“课前、课中、课后”构成的三段串联式智慧课堂教学流程,从多角度解决了之前提到的缺乏“智慧性”、“连贯性”、“持续性”等问题,既有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又有各个阶段任务的重点和特色,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和个性化精准高效教学。

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发挥着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信息化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然而,对于如何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建设;如何具体地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和选择性学习需求,探索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等新的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这些问题既是教育现代化战略不断深化产生的新要求,也是“互联网+”时代科技与信息技术教学融合创新的必然趋势,需要着眼于长远,不断探索,持续推进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变革。

猜你喜欢
个性化互联网+信息技术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同桌宝贝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问题探讨
呼唤雕塑家创作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