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叶(吉首市雅溪中学教师) 李琳(湘西自治州溶江中学教师) 章琴(龙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人的第一感觉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是色彩,颜色能够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因此,巧妙运用色彩进行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把人和事写活。
部编初中语文课本共有188 篇文章,其中119 篇都运用了色彩词。作家们根据自己的表达意愿选择色彩词,或用来渲染氛围,或用来表情达意,或用来深化主题,让这些色彩词有了不同的“情绪”。
在文学作品中,常用色彩来渲染环境,营造意境,增强文字的表达力及感染力。如诗人李贺《将发》中的“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一句。诗人瞻望前程,秋空苍茫一片,就像自己的前程一样苍白,无路可寻。诗人独自启程,路上洒满苍白的阳光,寒冷、空旷,更添了孤寂忧伤的情绪。
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我”没有遇到于勒时,作者这样描写:“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用“绿色”一词渲染出舒适的环境和一家人快活而骄傲的心情。而遇到于勒时,用“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描写环境,“紫色的阴影”使得整个氛围充满绝望和压迫感。
文学家通过色彩描写,达到“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目的。比如鲁迅,他在《社戏》中这样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散发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在这段嗅觉与视觉交织的、如梦境般美好的描写中,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先从嗅觉写起,写出了岸边豆麦和河底水草的清香气息,随后写面部的触觉,然后转入了视觉,用“月色”“淡黑”“铁”几个色彩词及充满色彩感的名词,描绘出一幅富有动态和色彩美的乡村夜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色彩词的运用有助于升华主题。如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些色彩绚烂的菊花让“我”想到了母亲的期望,感受到了母爱的真挚;让“我”明白人生应该如各色的菊花一般活出各种色彩;也让“我”打开封闭的内心勇敢地绽放自己。色调的选择升华了文章主题,引发了读者更为深入的思考。
如何利用色彩的变化进行写作实践呢?我们以《济南的冬天》和《湖心亭看雪》为例进行探究。
可以利用色彩的对比突出景物特点。《济南的冬天》里有对山景的描写:“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为了表现济南的山景神韵,老舍巧妙地运用了黑和白这两种基础色,利用明度上的巨大反差,形成对比效果。
可以利用色彩的疏密浓淡进行空间布局。《湖心亭看雪》对雾凇、山、水、云、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的描写,化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寥寥几笔,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作者运用了勾、皴、擦、点、染的手法,把墨的浓与淡、粗与细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画面的质感、韵味和多层次的空间布局,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极具特色的西湖水墨画,成为经典。
可以利用色彩的搭配和组合反映作者的情感。《济南的冬天》里老舍在写济南的水和天时,选取了典型的冷色调“绿”和“蓝”来展现水天一色的情形,但那种冷色是经过暖色调和之后的冷,是带着温情的冷。他这样写:“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他看到冬天的济南是“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冷里有温情,所以“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暖色调的“红”与“黄”,搭配着中性的灰色,温情就显而易见了。
色彩是绘画中的重要形式因素。它的变化最为丰富和微妙,也最富于个性和情感意义。如果没有色彩,那么绘画就没有生趣,我们的生活也将黯淡无光,死气沉沉。写作也一样,要想展示出文章的灵魂,触及读者的内心,就需要色彩的正确表达,表达出色彩的情绪、作者的情绪。
我们要善用色彩变化,构建文章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