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张奕玮 马绪晨
小学古诗词深度教学是深度教学理念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机结合,深度教学为小学古诗词深度教学提供了普遍性的理论支持,小学古诗词深度教学是在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具体实践。
从知识角度出发,小学古诗词教学属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但又有别于其他体裁的文体,具有独特的文体特质。首先,古诗词是以情感抒发为主的文体,即是诗人内在情感表达的产物,讲求情感抒发。其次,古诗词意蕴深远,讲究心物感应、情景相生,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借助意象来表达。要使学生体悟古诗词中的感情,最重要的一步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境”,通过对“境”的体悟来感悟诗歌传达的情。古诗词的教学要超越表层触及知识内核,要让学生对“境”体悟经历由“物境”到“情境”最后到“意境”,由浅入深。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小学古诗词深度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小学5—6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基本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学生的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比起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此阶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体悟和理解。
基于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古诗词深度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浅层教学,具备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和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深入学科教材与学生学情的深度分析、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对话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三方面的特征。
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和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深度教学追求学生持续性的发展和意义性建构。小学古诗词的深度教学把促进学生精神与心灵的发展作为目标,注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思想性、文化性,用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及个体的生命意义。
深入学科教材与学生学情的深度分析。小学古诗词的深度教学既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又要重视对学生学情的深刻分析,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把握学生学习的难点、寻找学生的兴趣激发点、定位学生的发展空间和水平。
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对话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以民主平等的原则去组织多元交流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完整而深刻地把握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这种多元交流的活动既包括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间的心灵对话,也包括学生与教材、学生与自身的心灵对话。
教师要基于深度学习理念,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古诗词教学的特点及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学生古诗词阅读理解力提升的实施路径。深度教学要触及知识内核,凸显古诗词意境美和情感美,通过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知性认识,最终上升到悟性认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养料,理解是透过表层把握事物深层意义的心理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和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意义。任何理解都是个体自我的理解,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别人理解。学生理解古诗词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过程,唯有学生的自我体验才能将自身的生命感受融入知识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去理解作者所传递的情感,而古诗词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教学,因其通过文字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独特的魅力,便要遵循其规律,层层递进地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首先,要疏通语言障碍,明白生僻的字词的意义用法,特别是古今词语用法相异之处,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做到以旧识新。单纯重视局部的字词教学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陷入零碎、繁杂的境地,因此要注重整体的感悟与把握,在疏通语意的基础上将语言文字转变成物化形态的意象,使学生通过想象把抽象的事物变为具象的画面场景。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通过“枯藤”“老树”“瘦马”构成一幅萧瑟的景象。其次,在感受意象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并领悟其中意蕴,获得理性升华。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诗词音韵的高雅、意境的优美,还能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古诗词的教学应梳理整体发展和熏陶感染,既要保障基本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到落实,又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最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5—6年级学生古诗词学习阅读与鉴赏方面要“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一种需要调动眼耳口多感官的综合阅读活动。通过诵读使学生去理解诗文中所传递的意蕴,想象诗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基于深度教学基本理念下的古诗词诵读,要能够触及学生心理、深入教材本质、体现学习过程本质。“读”不能停留于表面,不能将学生的“大声读”看作学生读懂了、看作学生获得真感情了,学生看似读懂了,实际并未获得“真感受”。读的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进行平仄押韵等朗读技巧讲解,但更重要的是以技巧为基础使学生获得对诗歌感情的体悟,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激发学生兴趣。古诗词言简意赅,寥寥数字就能展示出一幅幅优美画卷,或波澜壮阔,或凄美苍凉,诗歌的每个词中都蕴含诸多意蕴,需细细体味。基于深度教学理念的“真读真感受”要以“真”作为内发性的基础,要真正触及学生的兴趣及思维的深处,只有学生对所读的诗歌产生发自肺腑的兴趣,真正愿意去读,“读”才不会流于表面。这就需要教师花费一番工夫深究,深入教材本质,超越表层了解其内核,用对、用好背景知识和历史事实知识,重视词意的内在意蕴,不拘泥于字词的表面线索。
教师有效导读。让学生有读的兴趣是第一步,还要让学生真正会读,使诵读活动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质,学生掌握诵读的要领并非通过机械模仿、习惯重复教师诵读诗歌时的语言语调。首先要发挥教师的“导读”功能,教师的导读不仅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中生僻字的准确读音,更重要的是奠定诗歌情感的基调,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导读要基于古诗词中传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情感充沛,配合以适合的表情、眼神、手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品读字眼。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传神字眼,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例如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熏”和“醉”最为精妙,“熏”字暗指了歌舞场面的热闹,营造靡靡之音渲染的氛围;“醉”字进行承接,将“游人”纵情西湖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通过对诗眼的解读,体味诗词的意味。最后要吟诵涵泳,中国汉语言文学根本上讲求“感悟”,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含蓄,反复吟诵涵泳才能入境、得神,进而品味。
体悟情感。一个优秀的引导者也是一个优秀的问题设计者,能将问题作为引导的工具,以问题为驱动器,以困惑启思维,通过问题将外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主观世界沟通起来,引导学生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细腻情感,读懂诗意、读出韵律。教学《鸟鸣涧》时,教师引导学生体悟诗中描绘的景色,如“人闲桂花落”中引导学生关注“落”字,为何用“落”字,是因为这里的“落”字表明桂花的飘落是轻柔的、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读时要轻柔短促。这样以问题为路径,抽丝剥茧体悟王维笔下春日山间幽静美丽的景色,学生在理解诗意并掌握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诗歌之美自然油然而生。
古诗词以言塑景、以景传情,意境作为其基础传达作者强烈的情感。且古诗词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成为学生古诗词学习中的重难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巧妙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优化教学效果,通过最直接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呈现画面。诗是诗人用文字语言勾勒出的画卷,要欣赏古诗词这幅画卷就要借助形象思维将其中的文字具象化,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变为具象的画面景象,从而进入诗意的空间,更为直接理解诗歌内容。例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设置以下教学环节。
师:这首曲中有哪些景物呢?
生: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学生在汇报时,教师依次用课件点出这些物象,都为黑色)
师:你们发现这些图像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生:都是黑色的。
师:这些图片都是黑色的呀,作者的笔下描绘出的图片是什么颜色的呢?在曲里一起找一找。(学生进行汇报,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颜色)
这些鲜活的意象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悟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秋季凄凉萧条的景色。学生看到昏暗的夕阳斜挂山头,眼前景色尽是凄凉,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飒飒的西风吹着老树发出凄厉的哀鸣,一匹体弱无力的瘦马顶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艰难前行。将抽象的语言与具体的物象相联系,使学生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进入诗中意境,真正将“诗情”与“画意”结合,想象作者所感,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音乐渲染。古诗词中具有独特的韵律节奏,在品读古诗词时配以适合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氛围的感染下身临其境。教学王昌龄的《从军行》时,教师播放《大浪淘沙》琵琶独奏曲,曲目旋律高低起伏,造成一种跌宕起伏、气势恢宏的势态。学生听着乐曲,一边感受边塞的艰苦,一边体会大漠风沙的磨砺下戍边战士感情之悲壮以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播放《阳关三叠》。这是一首古琴曲,是根据《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中的一咏三叹使离别不舍之情缠绕琴音之间。从乐曲诗歌创设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长亭外杨柳依依,初春时节渭城的晨雨沾湿了轻尘,舍外杨柳雨后翠嫩一新,此情此景老友却将远行奔赴荒凉之地,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由此可见,将诗歌中的文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营造的优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