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甘肃省玉门市第三小学 甘肃 玉门 735211)
以往,受到应试教育的荼毒,小学数学教师比较注重向班级学生传递考试用得上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和升学,根本不能认识到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很难获得对自身成长和成才真正有帮助的知识、技能以及思想,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非常低,有的甚至主动放弃了数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效果非常让人失望,难以得到很好的建设和发展。鉴于此,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需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技巧,让学生自己掌握数学学习的主动权,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从而能够助力学生取得极为满意的自我学习效能。下面,我将对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策略进行一番阐述和说明。
小学数学教师转变自身总是将数学课堂当成自己发光发热的“主战场”,一直在课堂中滔滔不绝地讲述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不允许学生插话和反驳的教学方式,并做到和学生平等友好的交流,打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让学生有在课堂中进行表达的欲望,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意识,使学生整节课都带着积极的探索思维,不断加深学生对教材数学重要知识的认识。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打造和谐、自由的数学教学氛围,让学生不再想着如何逃避数学学习,而是真正做到从内心感受数学学习,从而能够获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双赢。
例如,以“混合运算”为例,首先,我为学生出示了教材中的小熊购物的情境图,并说道:“同学们,这幅图片中有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呢?”有的学生表示图片中有各种食物的价格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出购买对应的食物需要付多少钱。有的学生表示图中给出了胖胖要购买的食物,根据这些食物以及相应的价格,可以计算出胖胖需要支付的金钱。然后,学生运用已学到的内容,分步骤进行了计算,快速、高效地求出了最终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学生展示了自己列出的综合算式,说了说自己的想法,并探索了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快速化解了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树立了进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总之,打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了学生对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恐惧、反感心理,使学生更乐于进行自主探索,促使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数学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依靠教师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递,学生也要进行动手操作,结合操作的过程发现重要的数学规律,做到自主构建数学知识,深刻体会到自己做数学学习主人的美好滋味,长久保持着最佳的数学学习状态,从而能够获得最优化的数学学习效益,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勇气得到有效增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更为系统地认识数学知识,不断促使学生数学学习体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例如,以“探索与发现:三角形内角和”为例,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学习疑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呢?学生带着这一疑问,量了量自己画出的不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计算了最终的结果,并将测量的数据以及计算的结果运用表格清晰地呈现了出来,方便了与班级学生进行交流。然后,学生分享了自己最终得到的结论,并认真倾听了他人汇报的结论,看了看和他人得到的结论一不一致,快速吸收了教材关键点内容。最后,我提出了以下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学生商讨了如何运用实验进行验证,并亲自动手进行了实验,对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有了一个更为透彻的认识。总之,指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等各项能力,助力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与提高。
学生一个人在探索数学教材中有一定难度的数学知识时,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只能从比较浅显的层面进行探索,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片面,肤浅,严重丧失了进行深度探索的自信心,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脱离了大部队,十分不利于后续进行良好有效的数学学习。而引导学生在科学组建的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完善自身的数学探索方式,构建更为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情趣。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探索重要数学内容,转变学生死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而能够切实缓解学生的数学学业负担,更好地助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例如,以“探索活动:2、5的倍数的特征”为例,首先,我向小组学生提出了以下合作探究问题:2的倍数和5的倍数分别有什么特征呢?小组学生合作从百数表中圈出了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对这些数进行了观察,说了说自己的发现,如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2的倍数和5的倍数只和个位上的数有关,与其他位上的数无关等等。最后,各个小组的学生都说了说自己组的发现,并根据其余小组学生的补充,填补了本组没有探索到的内容,牢固掌握了重难点数学知识。总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在互补的过程中比较完善地获取了数学知识,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高效性。
小学数学教师积极学习比较新的,对自身教学提升有帮助的生活化教学理念,对自己已有的教学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做到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弥补数学教材资源有限的局限性,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想要快速与比较陌生的数学知识熟悉起来的渴望,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聚集起自身的学习思维,不断提升学生获取要点数学知识的效率。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融入学生生活,转变单纯讲述教材狭隘理论知识,学生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的现象,促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提升。
例如,以“年、月、日”为例,首先,我为学生出示了一个日历,并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对于日历,你们熟不熟悉呢?”学生都表示非常熟悉,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紧跟着,我提出了以下疑问:你们有没有对日历进行观察呢?日历中蕴含着哪些数学知识呢?许多学生都表示没有观察过日历,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表示观察过,并说了说自己观察到的规律,如有的月份有30天,有的月份有31天,二月只有28天或者29天等等。最后,我表扬了主动从日历中获取数学知识的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探索了日历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自觉性。总之,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向着更广阔的天地进行了迈步,很好地体现出了生活化教学的极大优势。
质疑情境是让师生进行领入灵魂的交流的重要纽带,它可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让学生敢于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在课堂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探索,从而能够发挥好师生共同学习的功能价值,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取得有目共睹的小学数学教学成绩。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做好质疑情境的创设工作,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充足的激情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能够获得非常满意的小学数学教学产出。
例如,以“圆锥的体积”为例,首先,我结合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提出了新的学习疑问:怎样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呢?怎样得到圆锥的体积公式呢?学生按照教材中给出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了做,并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了自己的发现,分享了自己得到的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做到了资源及时共享,营造了积极、活跃的数学教学环境。然后,我为学生出示了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以及高的数据,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求出了小麦堆的体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数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助力学生获得了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数学知识。最后,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在课堂中的解题成果,搜索了自身需要的练习题,并独立进行了解答,很好地巩固了比较薄弱的环节。总之,创设吸引学生目光的质疑情境,使学生整节课都高度集中了自己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记忆。
一直以来,小学数学教师都习惯运用单纯口头描述的方式机械地向学生传递教材中的要点知识,这样打造的数学教学课堂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学生对数学教学的印象就是死板学习,机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大量练习题,他们一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就是为了考试和升学,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当中的程度非常低,难以助力小学数学教学获得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到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在游戏活动中,他们能够长时间保持自己最佳的探索热情,并能够转变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长久放在某一件事情上的现象,促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数学学习效率。而且,运用游戏打造新型的数学探究园地,可以引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欲望,推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和发展,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一种数学教学方式。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要积极做好有趣游戏活动的组织工作,让学生真正做到用心进行自主探索,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例如,以“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为例,在讲述这一单元中的“比身高”的内容时,我先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长颈鹿一家请到了课堂当中,来比一比身高。”并为学生出示了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让学生进行了仔细观察,说了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以及自己提出的数学探索问题。有的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鹿妈妈的身高是多少米呢?列式:2.4+1.7。有的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小黑的身高是多少米呢?列式:2.4-0.8,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呢?列式:6-2.4。然后,我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为学生引出了将要探索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有了清晰的学习任务,转变了以往学生探索没有目的,比较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接着,学生自主探索了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式,并和班级同学进行了交流,看了看自己探索得到的计算方法正不正确。通过交流与探讨,使学生快速内化了所学到的计算算理,增强了学生的计算学习情怀。之后,我为学生组织了常见的“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主进行了计算练习。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认真对我出的计算题进行了分析,并做到了规范计算与自我验算,结合最终的计算结果,找到了我写在卡片上的“朋友”。游戏结束后,我对正确找到“朋友”的学生提出了表扬,并和计算出现错误的学生一起对出错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使学生明确了出错的原因以及今后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降低了学生的计算出错率。一段时间后,我再次为学生组织了计算游戏活动,利用错题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计算训练,帮助学生有效地改正了计算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助力学生的计算水平更上了一层楼。总而言之,组织有趣的,吸引学生关注的游戏活动,消除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恐惧、反感心理,使学生非常自觉地进行了自主学习,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更为有序地开展了下去。
小学数学教师转变以往总是囿于老路,一直都运用机械化、功利化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做法,并做到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积极学习对自身教学能力和思想品质提升有帮助的信息知识,合理有效地引入信息技术,打造一个符合学生兴趣特征的崭新课堂,可以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真正将自身身心全都投入到具体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从而能够助力学生得到良好的成长和成才,获得意想不到的小学数学教学奇效。为此,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学习,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助力小学数学教学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进行迈步,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得到有效建设和发展,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让学生更乐于进行自学,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比较新的,比较高的要求。
例如,以“生活中的比”为例,首先,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小红上学和放学回家的路线图,并让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幅图画的合理吗?学生纷纷表示不合理,并在我的指导下,说出了原因,即在画线段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绘图,实际距离比较长,画的线条要长一些,实际距离比较短,画的线条要短一些,为后续教学情境的引出做好了铺垫。然后,我为学生出示了不同学生画的设计图,画设计图的目的是要为学校建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花圃提出方案,并让学生说了说哪几张设计图画的比较像,以及自己的判断依据,使学生对比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探究问题:如果让你画这个花圃,你会怎样画呢?学生主动进行了思考,并在课堂中展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彼此的画法,说了说自己从中发现的规律,即画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厘米数一直在变化,但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为学生投影了教材新文本的课题:生活中的比,并让学生说了说之前所学到的哪些内容与比有关,以及什么是比。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认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独立总结了比的含义、写法等,对教材新内容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印象。接着,我根据学生的自学成果,对学生进行了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运用课件,为学生呈现了本节课内容的板书,与学生一起总结了新学到的知识,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清晰的复习计划,在课下根据我制作的复习微课视频,进行了高质量的自主复习,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标。总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联姻在一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为高效化地进行了自主探究,促使学生的数学综合水平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
总而言之,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需要明确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在保持学生数学探索热情,增强学生数学本领等方面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并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数学学习道路上一路高歌猛进,从而能够取得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极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