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2-11-19 16:07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胡丽钦
亚太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 胡丽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既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理论层面的理解,更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新课改理念的持续推进,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基于素质育人根本任务,将德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在课设、教法、渗透方式等方面加强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需加强德育内容融入,动态评估渗透效果,以学生本位为基础,推进德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价值

(一)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德育的融合可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传统教学中,受诸多因素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效果较差,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可让学生时刻保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及热情,让学生可利用理论知识认识事物实际发展规律。与此同时,渗透德育可提升学生生活能力,让他们学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其获取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性较强,不利于学生理解与学习,因此需让其反复背诵和记忆。这种强制性的学习方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会耗费大量时间,易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的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中,学生难以把握课程重难点,对知识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体验的视角让学生认同教学知识点,以此提升教学效率,增强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对策

(一)摆脱预设内容,改变渗透形式

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从多个视角考虑德育渗透路径,合理运用多样教法。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一成不变,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各类问题出现的方式,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摆脱预设内容,动态调整教学措施。在教学时,教师需对学生的各种反应和疑惑做出应答,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通过摆脱预设内容的方式,带动学生深入体验德育知识,以优化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我们爱整洁”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可从学生日常生活着手,让学生举例自己平时习以为常的卫生活动,有的学生会说班级值日,有的学生会说帮助父母打扫屋子,这些例子均来源于生活,虽然学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却并不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所以,教师可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播放不注意个人卫生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不注意个人卫生的坏处。短片播放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表现是无法准确预知的,教师需根据学生表现动态调整德育渗透方式。如果学生积极性不足,教师需加入深化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注意个人卫生的弊端;如果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并主动说出自己要注意个人卫生,教师可按照课设依次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不可干涉学生思维,而是应帮助学生界定大体思考方向,为他们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关注个人卫生,并保持个人卫生,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丰富德育内容

这里所说的情境涉及两方面:德育的校园氛围和德育的课堂氛围。

首先,学校需整体构建德育教学目标及内容体系,将现代德育理论与教育思想相融合,将“知行合一”作为德育的基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群的建设为德育教学内容,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加强德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体系”,将“课堂、校内、校外”作为渗透途径,探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找寻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为课堂教学营造外部保障环境,形成丰富的德育方法体系,加强德育的层次性。

其次,站在学生视角解读德育的初衷与德育实施路径。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教师需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场所局限性强,同时学生阅历受限,无法有效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并不知道所学知识的用处。因此,教师需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营造适宜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大家排好队”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前为每位学生发放一份小礼物,学生需排队到教师面前领取礼物,一些学生迫不及待想看到自己的礼物,会在领取过程中出现插队或拥挤等情况。当所有学生都领到礼物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领取礼物的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并对自己不遵纪守法的行为产生羞愧感。此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排队的重要性,教导学生不可加塞和拥挤,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体会排队的重要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三)引入生活元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带领学生了解学校与班级的规章制度,让其认识到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并自觉遵守纪律。在日常生活中,应让学生明白按纪律办事的重要性,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对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应融入微表情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赞许,这样不经意的鼓励便可让学生收获荣誉感,让他们自觉遵守纪律。

与此同时,教师需善于挖掘教材德育素材,向学生讲解历史故事与身边的故事,挖掘故事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品质。教师需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找寻切入点,不可一味说教,要立足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引导,通过引入生活元素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根据“三全育人”需求,教师需善用校园环境与社会要素,拓宽生活元素引入渠道,发挥各类场所的育人价值,营造良好的法治育人阵地。校方应根据自身特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在校内增设海报、校刊、网站等方式渗透生活主题的故事,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因自身惯性思维或阅历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时需积极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保证所有学生都可得到指导及提示。在新课改理念的持续推进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迎合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释放天性,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将自身想法表述出来,让学生共同讨论,通过大脑风暴相互促进。

例如,在教学“周末巧安排”时,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度过周末的,让学生与同学分享生活中有趣的事。一些学生表示自己周末会参加篮球或足球运动,一些学生表示自己周末会看喜欢的电影,一些学生会分享自己家庭的趣事。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四)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拓宽德育渗透途径

传统教学偏重说教与理论讲解,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大量德育元素,教师需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在学校的保障下开设课外活动,提高德育成效。根据德育工作新体系,以“启德导行、修德践行、正德笃行”为基础,培养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在教学中,应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环环相扣,形成德育合力,让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德育完美契合,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例如,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网络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增强学生辨别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社会、学校拓宽德育渗透路径,通过外部大环境让学生认识网络交友的便捷与弊端,通过开设校园网络文化宣传活动,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了解网络交友的正反面事例。

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在道德教育中需培塑学生良好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应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辅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同时,要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合理利用各类资源,让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此外,应将要求制定成规矩,让学生严格遵守,最终转化为自身的优秀品德。

(五)推行体验式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推行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在体验式活动中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以此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德育教学成效。教师需采用多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根据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求和学生兴趣爱好,开设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学习,通过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善于挖掘多类教育资源,探寻实用性强且贴近实际情况的活动,将其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载体。

例如,可开展校园辩论赛、演讲比赛,或带领学生参观法治教育基地,让学生领略自然的绿水青山与法治社会的硬性规章。只有让学生放下心理芥蒂主动感悟与体验,才能真正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并将德育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可开设课外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体验父母工作,感受父母的辛勤付出和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的品质,教导他们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带领学生参加垃圾清理活动,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六)推行家校合作,采用多元化教学风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结合多元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家庭教育是开展德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家庭的作用。首先,可将法治意识渗透到家庭环境中,让学生在课后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向家长“普法”,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提升家长法律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记忆,将校、家、学生凝为教育合力。家校合作既可让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还可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培养亲子感情。其次,教师在开展家校合作时,应依照课设内容,事先为家长布置简单的任务,增强家长法律意识,并让其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一定的知识讲解,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需定期开展座谈会,发挥学校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总体而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渗透德育应强化教师思想与行为意识,让教师坚定信念、明确教育方向,以此提升家校共育成效,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利用家校共育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建设,可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功用,提高德育效果,有助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在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需转变自身观念,将课程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基于新课程改革基本要求,关注学生情感状态和价值观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