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泉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鸭溪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新课标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提出全新要求,教师教学设计需要遵循系统化和可行性等原则。应用主线设计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历史课堂,教师选择主线设计方式还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通过教学主线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完善其知识框架,将片碎化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课堂学习更加高效。
1.1 落实初中新课程标准的需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对历史教师的需求。迄今为止,课程主要集中在学科体系上,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来表达教育在课程中的作用。新阶段的重大课程改革计划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学生学习标准。在学习方面,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欣赏等形式展示通过学习达到的核心标准和学习者具体的成长要求。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历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历史课程发展的基础之一。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多次强调“点——线结合”,要“展现历史发展的 基本线索”。这对历史教师来说是个大问题,历史教师把历史基础知识作为“地标”的结合体来学习,历史学生立场明确,思路清晰。因此,呈现中的“点”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点”,而是在“点”与“点”对应的基础上变成了“线”,使“点”明“线”实使得基本的史事与历史进程有机结合。
1.2 初中历史教材编排特点的需要。历史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按照历史发展顺序,采用“点与线”相结合的方式。“点”是一个具体的、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最重要的痕迹。从“点”与“点”的关系中认识“线”,从对史实的认识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点与线”结合的关键是“点”。“点”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历史事实,代表了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类型历史事件的主要特征,如“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百日 维新”“光荣革命”,点”也是一个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思维。编历史教科书时,应该显示这样一个点,但要把这样一个有利“点”的呈现需要用“线”将其串联,将这些“点”放在历史线索里去观察,才能理解“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这一切都需要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
主线设计需要将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主线应该和教学目标紧密关联,而教学目标应该按照历史课标相关要求,根据学情特点和教学需求综合设定。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教学资源、社会形势进行确认。目标明确之后,即可展开主线设计。教师应该注意,目标的设计需要明确,并且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教学主线整体设计应该围绕目标而层层深入,以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
历史课标对于教学目标的划分存在三个维度,分别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相互统一,以学生综合发展为核心目标。在《五四运动》这节课教学设计当中,知识能力目标设定为“掌握五四运动史实,让学生对于该运动的性质进行了解,不但为反帝反封建类型爱国运动,而且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重要开端,能够理解此次运动拥有的历史意义,让学生形成分析、评价历史事件能力”;在过程方法目标的设定方面,“要求学生可以阅读历史材料,从中提炼重点信息,经过概括和归纳以后,通过五四运动这节课学习,掌握历史信息的分析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设定上“要求学生学习本节课以后,能够学习五四青年的精神,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主线设计核心内容即为教学主线的提炼,提炼过程,需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首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目标来对主线内容进行提炼;其次,因为主线设计为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师可以选择丰富的主线设计方式,考虑中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情况确认设计思路;再次,主线设计应该围绕三维目标开始展开,将核心素养三维内容凸显出来;最后,主线需要体现授课重难点,既要搭配合理,又要详略得当。
根据上述分析,来设计《五四运动》的教学主线。因为此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点,属于爱国运动,也是思想运动。该课程当中历史线索相对较多,既有革命和文化线索,也有思想和政治线索,更有人物和地点线索。所以,按照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对这节课的历史线索着重筛选。选择人物线索来设计能够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呈现历史。因为历史是由各个人物而组成,活化历史内容,可带领学生走进历史情境[2]。
利用人物线索完成主线设计,历史人物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人物可以是真实人物,同样可以是虚构人物,只要符合教学内容、历史情境即可。若要选择虚构人物,还需要保证其所生活环境、信奉思想等在历史当中真实存在过。而真实的历史人物应该是和五四运动相关人员,在课堂情境创设过程,人物事迹能够查到,最好人物生平要比该事件持续时间长,可将人物生平贯穿于课堂始终。综上分析,选择“罗家伦”这个人物作为主线人物,以不同场景将五四运动全程加以串联,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各类史料信息和图片,配合精彩讲解,让师生、生生之间能够高效互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事件全程。课后,还可以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体会五精神,形成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选择是主线设计结合点,因为主线设计属于教学系统,实施阶段应该保证方法运用合宜,才有助于主线设计的实施,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五四运动》这节课,笔者选择情境创设、史料分析、问题教学、分析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学情特点,根据历史人物,重点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教学主线进行搭配运用。史料分析则与多媒体教学融合,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配合讨论分析、问题教学等方法进行辅助,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其自学能力。方法选择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不同环节过渡则利用问题教学方法,难点知识的讲解使用分析讨论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探究问题,实现深度学习[3]。
串联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设置落实点,也是主线设计最终环节,所有的前期准备都是为课堂串联提供服务。所以,在串联课堂内容的过程,需要教师把握主干,让各教学环节能够和主干之间相互配合,使主线能够和教学始终贯穿,注意教学环节连续,过渡语运用也较为合适,这样,能够保证教学过程流畅进行。
5.1 导入阶段。笔者将罗家伦这一人物向学生介绍,将《五四运动》引入课堂,运用语言描述的方式讲述罗家伦的故事“他诞生于99年前,为五四运动经历者,不但是五四运动领袖,也是首次将‘五四运动’提出之人,有‘五四健将’之称。罗家伦曾说过‘中国在五四运动之前奄奄一息,在五四运动以后天真活泼’,可见,是五四运动让中国‘动’热起来,那么该时期到底发生哪些事情,才使中国发生这样的巨变呢?下面通过本节课来寻找答案”。
5.2 新课讲解。
5.2.1 场景一。笔者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1919年,22岁的罗家伦在北京大学的外文系就读,他的老师是胡适、陈独秀,罗家伦和学生代表于5月3日聚集在礼堂,组织5月4日的示威和游行活动。
要求学生阅读上述信息,之后教师提问“究竟是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使得罗家伦和其他大学生在5月3日作出如此决定?”而后要求学生阅读历史教材课文,寻找答案。学生阅读以后,快速说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然后笔者将巴黎和会图片展示出来,引领学生将中国人对于巴黎和会期望和结果说出来,让学生了解此次外交失败成为导火索,让“五四运动”全面爆发,该事件产生本质原因为民族危机深化,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曾经有人说道“若无巴黎和会,那么五四运动也不会发生,同学能认同这种观点吗?”教师抛出问题,之后展示“二十一条”,日本侵略中国,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二十一条”被袁世凯批准,反映北洋军阀难以维护国家的主权,甚至出卖国家。
最终总结,处于内忧外患背景之下,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使得中国人民期望幻灭,罗家伦及其同学在悲愤交加的心情之下,作出了此项决定。5月4日,这项爱国运动拉开序幕,中国人民彻底愤怒,下面让我们领略一下“五四运动”现场的场景。
5.2.2 场景二。笔者呈现《每周评论》在1919年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还原事件场景,同时,可以用PPT,将事件现场图片展示出来,并呈现《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史料信息,向学生提出问题“该事件爆发时间、事件口号、事件主力、事件结果、事件地点分别是什么?”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分别说出问题答案。
笔者向学生介绍,“1919年5月4日注定不平凡,大学生在民族存亡的情况下表现出来头可断血可流的勇气,如此壮举真是可歌可泣!那么此运动首日进行是否顺利?”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运动的结果。学生阅读后,找出事件结果为“北洋军阀出兵镇压,抓捕30名学生”。笔者继续引导,“所有行动都朝着特定目标而努力,如果你是其中的学生,那么你希望实现怎样的目标?”要求学生讨论,给出答案以后,教师进行总结:一是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二是惩办曹陆章,三是将被捕的学生释放。受到军队的镇压,罗家伦这群爱国学生该如何应对?
5.2.3 场景三。教师利用PPT,呈现《申报》片段,内容是和五四运动当中学生团体有关的报道。根据报道信息,教师加以讲述,五四运动是在北京发起,得到了高校学生强烈拥护,迅速扩散到200个城市,所有学生全部罢课,支持这场爱国斗争,在罢课风潮的快速扩大之下,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对运动进行打压,在日本帝国主义挑衅之下,北洋政府抓了一部分学生,陈独秀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呼吁学生、劳工和商人共同参与,勇于接受社会改造。之后教师将《北京市民宣言》截图呈现。据此进行提问“五四运动此时陷入危机,那么中国人会放弃吗?面临敌人的压迫,五四运动后期发展如何?”
5.2.4 场景四。截取1919年6月6日《申报》中的片段,内容是上海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的报道。因为“五四运动”虽然受到敌人打压,但是却激起了更多人的激昂斗志,各阶层人们均参与其中。上海出现了“三罢”斗争,最终斗争扩展至全国,将五四运动发展的图片给出,要求学生观看以后总结“五四运动发展特点?”学生回答的“五四中心的中心是从北京到上海”,“五四运动的主力是从学生到工人”。之后教师为学生介绍此次运动的转折点就是“六三事件”,前期运动主要在北京展开,以学生为主力,在六三事件爆发以后,五四运动中心向上海转移,主力也变为工人,规模也不断扩大,涵盖学生、工人、商人各界人士。
5.2.5 场景五。为学生展示三张图片,第一,1919年的6月5日,日本政府将五四运动被捕学生全部释放;第二,1919年6月10日,曹陆章被免职;第三,巴黎和会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在上述情境之下,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记得五四运动最初目标是什么?”要求学生回想“运动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回答“实现了”,教师总结,五四运动最开始的所有目标都实现了,这就是五四运动的成果,因为三个目标反映出当时人们迫切要求,然而,人们心中还有长远愿望,可以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永远脱离殖民主义的奴役,让国家主权独立完整。
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探究问题,让学生思考五四运动、辛亥革命之间的共性与差异,要求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对比,体会五四运动为新民主主义开端这一知识点。和辛亥革命不同,五四运动既有新领导,又有新思想,更有新阶级和新前途。由于此项运动的历史意义重大,所以,被刻成浮雕置于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之上。
5.2.6 场景六。展示1976年罗家伦所写《对五四运动的感想》,其回想自己年轻的这段经历,永远充满感慨。当前,距离罗家伦说出这句话经历半个世纪,请同学们思考“何为五四运动精神?”,“你心中中国现代化是指什么?”利用PPT呈现五四精神、中国现代化二者关系,让学生知晓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应该将五四精神继承与发扬,同时落实到实践当中。最后,播放“五四运动”献礼视频,升华课堂主题,让学生既能联系过去,可能联想未来,课堂最后将习近平对于青年学生寄语附上,让学生深度体会五四精神。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应该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运用系统化的设计方式,整合零散知识,形成清晰的主线,让教学体系能够不断被优化。主线设计可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材提炼出核心主线,根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将课堂内容有机串联和重组,将主线设计有效落实,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