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共育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策略

2022-11-19 15:46张盈盈
小学生 2022年13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矫正家校

☉张盈盈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并且长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我国而言,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农村,并多数处于小学学龄段[1]。这些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或者务工,不方便带孩子去工作所在城市就学,所以只能把孩子交给本地的爷爷奶奶抚养,而他们则定期给予生活费用。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关爱和监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以家校共育形式进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研究,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一定的助益。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相关的设备、信息和媒介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因素,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容易沉迷网游。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由于隔代教养的代沟,缺乏正确管教方式,面对留守儿童调皮就会力不从心[2]。造成留守儿童平时沉迷于网游,无心学业,学习成绩直线式下降。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也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形成了厌学心理。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接受良好素质教育非常不利。

(二)存在较为普遍的自卑和孤僻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乏陪伴、爱与被爱,与父母缺乏正确的亲子沟通,从而容易造成自卑情绪。具体表现为:内心的自我孤立、在孩子群体中的不合群、对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自卑与孤僻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在实际考察中,还发现部分孩子虽然外在表现得非常要强,但当他们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会表现出脆弱和孤独的一面。类似这种心理状况,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养成和正常人际交往极为不利。

(三)部分留守儿童叛逆情况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考察中,发现有些留守儿童因监护人年纪大,隔代教养模式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偏差,出现了留守儿童不听监护人管教的逆反心理[3]。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产生怨恨心理或逆反心理。这种叛逆现象同样属于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如不进行及时干预,则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割裂,甚至影响留守儿童的一生成长。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监护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孩子和老年人被留在家中,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母亲的关爱,除了会带来心理问题导致犯罪,还会使得孩子对于教育产生漠视的态度。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能与父母见面,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教育,平时在家学习缺乏相应的辅导和有效的监督,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足、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成绩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等问题。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考察发现,这些学生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定的共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缺乏必要的监护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总结为这样三个方面监护的缺乏:首先是家庭教育环境,像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对孩子疏于管理的家庭更容易产生留守儿童;其次是生活环境,如果学生生活在有过多暴力或者不健康的环境,那学生就很容易进行模仿;最后是学校的管理中,如果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处理不够有力,那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态。

(二)农村教师缺乏专业心理问题矫正技巧

对于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矫正而言,心理识别与干预是处理其心理问题的两大环节和重要手段。通过心理识别与干预,教师可以和不同学生取得沟通,学生也可以借此了解心理问题解决和应对的方法,增强留守儿童对于自身的了解和信心。由于农村教师专业技能的缺乏,虽经过多年的探索,也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经验,但是整体而言缺乏心理问题矫正专业理论指导,体系性不强,不能形成心理问题矫正的工作闭环。

(三)留守儿童心理矫正工作家庭参与不足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状况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学校教育的发展过于强势,很多工作都归学校负责,而家庭教育的发展过于弱势,没有形成家校的合力[4]。在对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询问中也发现,这些家长普遍认为小学生的心理教育主要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所以他们并不特别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家长也往往消极地向校长或心理教师转移。

三、基于家校共育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策略

(一)构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工作的机制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留守儿童来自不同情况的家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学校要主动承担起教育责任,构成学校、家庭的有机教育整体,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水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

首先,班主任要记录好每一名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信息,最好将家长去向、联系方式,乃至爷爷奶奶的电话号码都留下,便于沟通和联系[5]。其次,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学生,除了尽量全面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外,还要时刻关注并做好他们的优抚关怀及心理辅导。

2.设立线上家长委员会

式(8)是土体开裂后,裂隙底部x向方向的应力表达式。当土体在距离自由边界(裂隙面)l处的σx达到土体的抗拉强度σt时,在相邻初始裂隙之间将再次开裂。实际工程中,我们关注的是裂隙最终发育的间距和宽度。由于土体的最大x向应力发生在x=0处(相邻裂隙的中间位置),将x=0代入σx,并令σx=σt,有:

借助于当前便捷的通讯工具和社交媒体,协调家长组建远程家长委员会,并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开展多样的线上家校工作与活动,为完善学校工作建言献策。家长委员会以校长主抓,副校长、工会主席分工负责,在此基础上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后勤管理工作,参与过程中让家长了解学生管、学、住、食、睡等方面的管理环节和各层面工作的特点和要求,促使家长既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学校,又积极努力地协助学校工作。教师还要运用微信等通讯手段,不定期向家长们推送关于留守儿童缺乏关爱的危害和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的视频、文章和图片,保障家长们能够在不到校的情况下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

(二)以心理剧创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校共育活动

心理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形式。近年来,小学和中学逐步采用心理戏剧的心理教育形式。心理剧是用戏剧来展示日常教育生活中典型的心理问题[6]。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和对待心理问题,并能得到集体指导,从而提振学生的成长自信。

例如,在已开展的心理剧中,有一节是讲述学生和家长的矛盾的情景剧,我们就把这个情景剧进行了改编,加入了心理教育的内容。具体设计为:首先,在演员的选择上,该剧邀请了语文老师的参与,在排练和表演中为学生指导剧本的台词和表现;其次,在情节中,设计了通过剧情的跌宕起伏,暴露学生和父母内心的互相不理解和隐秘的想法。

该心理剧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表演结束后,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对于这部剧反映的内容,在课下也进行了很多主动的讨论。经过课后的反馈,发现学生通过这种表演形式,表达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自我肯定和自我认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三)打造动态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校共育平台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工作不是一次活动、一套机制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将此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对待,形成动态、可视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家校共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共享信息、共同交流、共同进步[7]。

以我校心理教育指导站做法为例:为了改进心理健康服务,我校老师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建设了具有相对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家校心灵驿站。这是一个对所有学生、家长开放并以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为主要任务的咨询平台。在该站中,教师、家长和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还可以以指导站为依托举办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形式分为小型活动和私人互动:“小活动”由班主任老师和心理教师协同设计,提前通知到学生,并向学生和家长通报活动的动态。在私人互动环节,学生或家长会向心理教师提出一些成长或者学习中的困惑,而有些涉及学科的问题,心理教师难以解答,则可以直接在平台中转给相应学科教师,由学科教师给予学生解答。此外,在互动沟通过程中,指导站的教师还可以通过编写的文本和图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家长提供很多经典案例和教育提示,分享有趣和实用的心理智慧,促进心理矫正工作的长期化、机制化和动态化。

(四)案例分析

本案例是在教学中接触并全程参与解决的一个留守儿童案例,他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以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矫正的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1.案例情况

李同学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地人。因其在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去外地工作,遂把他委托给了爷爷和奶奶带。李同学的爷爷奶奶年纪五十多岁,身体健康,抚养李同学的衣食住行没有问题。但因为爷爷奶奶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对于李同学在学习上的照顾和关心则有较大问题。

我们通过对李同学进行家访和相关调查,发现在李同学身上存在着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1)爷爷奶奶很少过问李同学的学习情况,偶尔谈及也未进行深入了解;

(2)李同学家离学校距离比较远,而且很多时候没有人接送,调查发现李同学有去网吧的习惯;

(3)李同学性格比较任性,和同学们的关系不是很好;

(4)李同学对父母态度冷淡,通过交谈得知他有怨恨父母的心态;

(5)因为以上问题的存在,李同学学习成绩比较差,与之前差距很大。

3.矫正的措施

针对李同学的问题,在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后,根据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精神,成立了由班主任为首的矫正小组,并且制定了以下矫正措施:

(1)取得与李同学父母的联系,并适当告知李同学情况,和其父母用远程电话或网络通信代替面谈交流;

(2)协调李同学爷爷和父母,让其爷爷接送李同学上学,并监督李同学上网情况;

(3)组织学校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给李同学谈心,加强对他的关心,逐步改变其孤僻的性格;

(4)向李同学解释父母的身不由己,并协调其父母多与李同学打电话,常回来看他,缓和与父母的关系;

(5)利用课外和星期天时间,由任课老师轮流给李同学做功课辅导,提高成绩,增强其自信心。

4.效果和反思

这些措施基本得到了关爱小组的认真落实,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李同学与同学的交往明显增多,课堂发言也比较积极了;其综合成绩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由年级中下游变为中上游;李同学上网的习惯得到较大改善,很少再去网吧。

通过对这一矫正经历的认真思考,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经验和反思:

(1)矫正留守儿童心理重在关爱,关注其内心世界,而不能仅仅靠说教;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环境问题,社会环境对其影响也比较大;

(3)父母与留守儿童的关系改善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结语

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未知有很多。当他们遇到困难,他们能够想到的就是父母,而如果他们的父母无法提供帮助,这时候就需要社会给予温暖。这些温暖流淌到他们身上的时候,给予的不仅仅是他们重拾生活与学习的信心与勇气,还能构筑他们内心对未来无畏的动力,成为他们在日后帮助他人的一个契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牵涉的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所以要想解决好留守儿童基础教育问题,不仅仅需要学校倾注足够的精力,还需要家长们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合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维护的不仅仅是一个和谐的童年,更是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矫正家校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基于IHSFCM的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研究
家校共育合力托起明天的太阳
南南的困惑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对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社区矫正制度的现状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