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勇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的阶段,开展和生活贴近、高效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因此,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生活,以多样、高效的生活化教学完成教学,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传统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讲解结论性内容,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生活实际相脱离,难以对科学知识进行亲自验证,体会科学的奥妙所在,使得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难以吸引学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也没有更多兴趣。此外,一些教师没有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只根据个人生活经历、认知水平进行知识讲解,这也使得教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1]。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程属于活动性质明显的一类课程,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而在生活化教学中,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能有效结合。在科学课中,各类技能知识源于生活,而生活化的教学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对科学技能和知识进行感悟,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其科学素养。
其次,科学源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生活的熟悉环境中,学生感知和科学有所联系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对科学加深感悟和理解,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在小学,学生的思维会从具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思维,而这要求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借助生活,使得科学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后,在新课改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加强生活与教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他提倡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以此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缺失,变成了被塑造、被传递的对象,他们在课上缺乏实践运用的机会。传统教学把教材的内容当作基础,将课堂教学当作途径,将书面考核当作监督的手段,最终形成一种完全隔离于生活的教育机制,再加之教师往往以理论阐述等方法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学习的效果十分有限。分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可知,其主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若只单纯运用理论展开教学,难以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科学的有趣与有益。而在运用生活化教学后,学生才能够对科学益处真正有所体会,将学用结合的科学学习方法真正贯彻落实。
在科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利用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及场景,创设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科学实验中主动参与。教学的生活情境创设,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的内容与目标,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水平,将科学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渗透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出于对情境的兴趣进行科学学习,为学生积累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经验[2]。
例如,在《栽小葱》一课,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种植、植物生长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等情感。对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栽小葱是一件十分陌生的事情,他们对小葱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从菜市场买小葱的阶段,对小葱栽种基本没有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教学的生动情境,可以展示农民伯伯栽种小葱、小葱成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以直观的影像内容,激发学生对小葱栽种的兴趣,使其对新知识的学习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经过情境创设后,学生对新课中收集土壤、栽种小葱、浇水施肥等内容的学习也会更为简单,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有力保障。
现阶段,小学科学教育所用的教材内容丰富,会涉及化学、生物等知识内容,但还是有知识容量比较小,且更新速度不能跟随时代发展步伐的缺点。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为学生适当进行延伸补充,促使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学习视野,提高学习热情。而针对所需补充的各种教学内容,教师需要从生活中不断积累加工。例如,在《认识液体》一课中,要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液体有所认识,知道液体和固体的区别,了解液体的具体特征等。在教学中,因为液体是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见到的事物,而学生能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液体事物也非常多样化,因此,在课上,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盐溶液、纯净水、牛奶等液体资源运用起来,以此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科学世界。
此外,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液体也会有密度之分的知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上述不同的液体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等量的纯净水、盐溶液倒在杯子中,在杯子中分别放置质量相同的物品,引导学生观察杯子中各物体的浮沉状况。此时,学生能够观察到装有不同液体的杯子中物体的浮沉程度也有所差异。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此时可以将液体密度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举出一些有趣的例子,如世界上有名的“死海”,加深学生的理解。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对生活资源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趣味性,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提升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学导入属于重要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温故知新,在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的同时,也能为他们的新知识学习打下基础。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学导入应该确保所选的生活内容和教学内容有所联系,还应该确保导入内容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外实践等活动中巩固实践课堂所学知识。若教师只把教学导入当作切入新课的手段,容易使得教学内容和生活有所脱离。从课堂质量的提升方面来看,教学导入属于新课开始的一个关键环节,也属于保障学生学习最终效果的关键。在导入活动中,教师需要以学生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的,结合新课内容合理导入,以此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做好铺垫。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进入学习状态,使其学习的过程显得更为轻松。
例如,在《土壤的成分》一课,教师可以把教学安排在室外,带领学生对小花园、小菜园等场地中的土壤进行亲自体验感受。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你认为土壤包括什么成分?你能找到两种不一样的土壤吗?它们分别由什么构成?”等,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土壤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导入活动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使其在组内合作互动。而在学生找到土壤后,也可以及时利用手中的土壤,回答教师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对土壤成分进行深入的学习。而在这种导入活动中,因为导入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都较强,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索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在科学教学中,教学的生活化应该不受传统理念所束缚,锻炼学生在生活中的自我认知以及获知能力,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探究学习中,培养更多的生活技能。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使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素材,对实验材料进行代替,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促使学生能灵活、轻松地获得相关知识。
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要求学生认识到植物的多样性,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知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功能等等。因此,在课后作业的布置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寻找你生活中常见的两三种植物,做好植物笔记”等作业。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寻找自己周围的小花园和大自然中的花卉、绿植等植物,对植物的根茎特点、枝干特点、花朵特点等进行图画或文字的记录,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对植物生长的条件等内容进行调查,了解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阳光等条件,植物不同,则它们所需的生长条件也有所不同等等。总而言之,在生活作业中,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在实践中验证知识、拓展知识,对植物形成更为全面、充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组织多样丰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回顾中,获得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动力。实践活动属于学生对科学知识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将自身引导及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单元学习后,学生掌握了植物从发芽到长出幼苗,到开花结果等的知识,也了解了植物在不同阶段中需要的生长条件和营养需求。因此,为帮助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安排课后的植物种植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种植胡萝卜、小葱等植物种子,并根据不同植物生长的不同需求,为植物浇水、施肥等,最终完整培育出一株植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一些学生会在种植中发现植物变蔫了,此时经过查阅书籍等资料,他们可以知道这说明植物缺水了,需要为植物浇水。一些学生在种植中发现胡萝卜的根茎长得不大,此时他们经过查阅资料,便能发现要让胡萝卜长大,需要为它施用肥料等等。总而言之,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实现学以致用,体会到应用科学知识的乐趣。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在小学,科学属于综合性、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因此科学教学不能使用分数至上的评价模式。在教学的生活化评价中,应该将学生知识联系生活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当作评价的主要标准。此类生活化评价,能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科学素养进行有效考察,这属于生活化教学时难以被忽视的内容。但是,教师也要避免对学生成绩完全不关注,毕竟成绩是以考试模式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参考,虽然对成绩有所影响的因素比较多,但考试的成绩,会反映学生一定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等。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态度、能力及成绩在评价体系内的占比进行合理安排,以保障为教学进行科学评价,提高学生进取意识,促使学生巩固优点,弥补不足,发展其科学素养。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单元学习后,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种植植物的实践作业也取得了成果,他们也对种植过程有所记录。此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学生的植物长得又大又壮,教师应该表扬他们,鼓励其在班级中分享种植的经验;而一些学生的植物长得比较矮小,教师也应该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种植过程,大家一起分析植物矮小的原因,为学生的种植总结经验。在评价学生的植物生长状况之外,教师还应该评价学生植物笔记的记录状况,有的学生笔记字迹工整,图文并茂,教师也需要根据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使其全面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优点和缺点。
在小学,科学教师应该看到科学教育的实践性、知识多样性、生活性等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应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将教学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改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创设科学教育的优质课堂,促进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