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有效融入英语MTI课程教学途径探索

2022-11-19 14:18刘瑞玲梁丽丽
现代英语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刘瑞玲 梁丽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引言

目前,在新时代高等教育使命的号召下,各课程教学都要做到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高校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于是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尤其是全国翻译学者们更应该重视思政教育的正确性、科学性。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每一门英语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强化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今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基本趋向。[1]所以文章将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找有效途径,解决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核心问题,即完成思政课程与英语MTI课程的有效结合。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功能

课程思政的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基本功能是:“课程思政”理念强化了课程的思想政治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相通、相辅相成,并驾齐驱。”高校应始终利用好课程这一载体,将思政教育渗入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突破单一依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局限,用“课程思政”理念提炼课程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形成课程教学渗透思政教育的新格局。[2]

三、英语MTI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状况

(一)英语MTI课程内容特点

据统计,目前国内开设英语MTI课程的学校已有316所。一般而言,英语MTI课程共有两学年的学习时间,少量学校则是三年学习时间。就具体的思政课程而言,学校只有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剩下的三个学期就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失去了交集。翻译教材内容中更多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涉及“思政教育”内容微乎其微。从历史角度来看,翻译专业时间悠久,但是翻译教学时间不够长,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输入上尚不能与学生输出的思想政治文化内容成正比。因此英语MTI学生在关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大,尚不能完整、正确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鉴于此,英语MTI翻译教材不仅要向学生输入专业的课程知识,也应向学生输入更多的优秀民族文化和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理念。

(二)英语MTI课程教学状况

良好的课堂建设需要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协同合作。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主体,教材是辅助作用,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英语MTI学生只一味追求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研究,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严重缺失。而教师们也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授与英语有关的内容,忽视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太少,没有激发出英语MTI学生的学习动机,书本上缺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前还没有达到教育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要求。但丁曾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因此,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教书育人”的理念,为国家培养高品质、高标准的、全方面发展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了重要的“教育五术”——即教育是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这“教育五术”正是将教师的德育能力与专业课程能力融合成一个相契合的整体,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3]

四、“课程思政”融入英语MTI课程的教学路径选择

(一)关于翻译家

教师在讲述翻译理论知识时,可以通过介绍国内优秀翻译大家们的故事引入教学主题,通过这些正能量的故事,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这就是思政。众所周知,我国优秀的翻译大家,如严复、茅盾、鲁迅、林语堂、朱光潜、傅雷、钱钟书、杨宪益、许渊冲等。[4]例如朱生豪先生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能翻译出莎士比亚的著作,为中国近百年来翻译界完成了一件最艰巨的工程。[5]又或是许渊冲先生在文学上不顾外在压力,大胆突破创新,集齐百家之众长,高度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理论,翻译三美,意美、音美、形美。[6]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翻译界创造出奇迹,为对跨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就是因为他们怀着一颗炙热的爱国心和对翻译的一腔热血。其次,教师在向学生输入这些正能量的故事时,结合课本,也可以通过PPT展示,提问问题的方式应多采用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s),少 量 使 用展 示 性 问 题(Display questions)。因为参考性问题能更好地与思政教育产生协同效应。最后,教师结合以上的人物案例提出一个参考性问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What qualities can we learn from th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这既可以锻炼英语MTI学生的写作能力,还从意识形态上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思政课,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标。

(二)关于“互联网+”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同当下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7]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常驻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鉴于此,新时代下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好“互联网+课程思政”进行教学,也要将互联网中有效的思政元素注入课程中。

例如:教师以英语MTI课程教学中某教材«中国文化»的第三单元为例将课程思政与教材内容密切协作。该教材共有十五个单元,第三单元主要讲中国的茶和酒文化(Unit 3 Chinese Tea and Wine Culture)。教师在讲授本单元前让学生线上观看BBC纪录片«一叶茶 千叶话»,其中第四集就探讨了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并肯定了中国茶文化对世界文化交流做出的重大贡献。双语视频的介绍方式,不仅给学生视觉、听觉上带来触动,也为培养英语MTI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迈出了重要一步。[8]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正吸引无数的海外游客前来观光学习。然而,在外国游客到来之前,他们会预览旅游官网上的外宣资料。因此,互联网上旅游外宣翻译工作迫在眉睫。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有关历史景点的翻译工作交给学生完成,尤其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学生既可以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积累翻译经验,能将更多的中国文化元素传播给外国游客。同时在对跨文化交流中,我们能更好地掌握话语主动权,不绝对痴迷于西方文化。鉴于此,“互联网+”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途径。

(三)关于中国文学作品

众所周知,经济决定着文化,但是文化也对国家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起源的命脉,是一个国家的根,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是非常可怕的。中国是一个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MTI学者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上要主动将中国价值理念、中国意识形态融入作品中。同时英语MTI学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要大量汲取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如果没有深厚的国家文化作为铺垫,就无法翻译出一份真正的高质量作品。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双语版,«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优秀的古诗词中英版鉴赏。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能了解其中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文化、政治、风俗。同时安排学生分组来创建公众号,利用公众号的便利来推广小组阅读作品,或者读书有感汇报。学生可借鉴公众号China Daily,将阅读的文学作品中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知识用双语方式呈现在公众号上,再推送给身边的朋友同学。线上与线下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还能够提升英语翻译、写作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在考核时,可以将“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融入课后实践作业中,不应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考核,也要了解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上的回应。设置题目时可就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来阐述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①如何翻译和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关于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对比国内外学者对«红楼梦»中民俗特色词,如:压岁钱等词的翻译。从第一个问题中,学生能体会到诗人深厚的爱国之情;从第二个问题中,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文献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内翻译家在翻译民俗文化词上更能译出符合中国文化特色。著名的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论及翻译策略选择与保留源语文化特色的关系时,曾主张“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好维护好本国文化差异,反对以外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与实践。[9]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只有对自己民族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才能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可见,把中国文学作品作为思政教育基点,也是实现英语MTI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

五、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师应秉承“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确定外语教学目标并不仅为了传授中英语言翻译的知识,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外语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不被过分西化,不过度崇拜西方文化,自觉将中国文化思想和伦理价值融入课程中去,才能提升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10]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应该是多样的,英语教师更应该扮演好知识的传授者(Knowledge imparter)、指导者(Instructor)、教学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和语言环境的营造者(Creator of learning environment)等角色。学生是课程教育的受教育对象,而教师正是这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Organizer)。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将课程思政这一优秀的教育理念牢记于心,还要主动运用在课堂实践中,这样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功效。

教师应积极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党的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理论等内容,同时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大多数英语教师具有出国培训、留学、访问的经历,对认识世界、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教师更要把握好这个优势,这一优势弥补了思政课程所缺少的亲和力和亲信度。[11]

六、结语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也赋予了英语学者们新的要求和使命。英语翻译课程作为英语MTI专业知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融合课程思政已势在必行。英语MTI课程中承载着翻译学者的文化自信、国际视野以及工匠精神,据此文章通过国内翻译学家的人物故事、利用“互联网+”以及通过中国文学作品这三种教学路径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MTI课程教学中,实现翻译技能的提升以及达到价值引领的双重课程目标,更为国家培养德行兼备的翻译人才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