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德育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构建探究

2022-11-19 13:24范道协
读与写 2022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语文

范道协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外国语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10)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对德育定位不准,更是脱离了实际教学情况,学生被动的听从、盲目的服从,无法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德育精神。德育教育不是一味的激励引导学生,更是设法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时刻受到德育的熏陶,激发学习的欲望,更好的感悟语文的内涵,融入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1.基于德育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作用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过在语文课堂上的深入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传承和发展。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之才,老师要更加重视对其德育的培育,让他们更好、更全面的认识自己,面对优点继续发扬,针对缺点及时加以改进。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感恩他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德育教学融合,在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2.基于德育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策略分析

2.1 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德育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为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只有不断的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地展开研究和探索,才能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育人理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1.1 明确教学目标。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甚至是老师更加关注“学习成绩”,还会出现“分数决定一切”的错误教育观念。而对于学生来说,一味的要求分数,只会给他们造成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今后的学习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更多的老师已经逐渐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1]将德育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始终如一的坚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宗旨,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力。作为老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才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语文课堂,提升自身学习水平。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秋天》,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秋天”的美丽景色,有人们丰收的喜悦,有一望无际的稻田等等,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带领学生整体朗读课文,加深学生对秋天的印象,有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有计划的理清诗歌的脉络。老师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相机正音。熟读诗歌,跟着诗人走进秋天,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最喜欢秋天的哪些景色,从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深入描绘了秋天的美,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品德。

2.1.2 凸显德育特点。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学,关乎着学生思想政治的结构和道德素质的提升。德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凸显德育教育的价值,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德育的内涵。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将德育的核心思想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摆正德育的首要位置,转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培养出符合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冲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四季》,利用CAI课件,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课文中有关四季的美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说出描写四季美丽景色的词语。整体朗读,与学生一起识字写字,深入感受这首富有童趣的诗歌,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四季的“美”,在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并学会以积极乐观、富有朝气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2.2 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和接受知识的前提,因此兴趣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关键步骤,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德育内容,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进入令人舒适的知识环境中,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形成一种情感的条件反射,为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2.1 增强情感共鸣。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知识繁多,一些老师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节省时间,常常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学生更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2]长此以往下去,不仅不利于学生加深记忆,还容易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从而让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化。伴随着德育教育的语文课堂的结合,在丰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多元化,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挖掘潜能,提升其学习水平与道德素养。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动物王国开大会》,同学们喜欢动物园吗,那你们能说出动物园中有哪些动物吗?台下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要适时的鼓励,“你们说得可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动物王国吧。”利用音响设备,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动物王国怎么了。通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们懂得不论在什么时候一定要把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动物是每一个学生都特别感兴趣的东西,老师以动物园谈话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良好习惯,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2.2.2 丰富德育内容。在以往的小学语文课程设置中,不难发现其教学内容较为机械空泛,不能很好的反映、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致使德育教育内容也随之严重滞后。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结合当前学生思想活跃、观念超前的特点,进一步丰富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语文课堂,真正的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的主阵地,更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以及表达方式,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的最深层,从而引导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心灵上得以升华。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师可以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有关毛主席的资料,丰富德育教学内容,课上与学生一起交流探究,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并帮助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从而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悟。通过边读边想,思考文章中的“挖井人”是谁,而“不忘挖井人”又是谁,在课文中标记出来,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并深刻的意识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大众谋幸福的崇高精神。

2.3 深入钻研教材提升爱国意识。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教育。挖掘语文教材,寻找德育因素,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学生的爱国因素。

2.3.1 正确引导学生。不论是在什么学科中,教材都是深入学习的基础条件。因此老师要通过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从而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深入钻研教材,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德育教育。[3]中华民族有着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璀璨的文化,需要老师和学生一同挖掘、寻找、弘扬、传承,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更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要从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以及责任感。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前让学生尝试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课上向学生播放圆明园的盛况,以及《火烧圆明园》的影片。通过两种对比,从视觉上给予学生强烈的震撼,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引导学生反复读几遍课文,加深印象,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在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画出最触目惊心的词语,重点强调“掠、搬、毁烧”一系列的词语,更加全面、直观的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圆明园的毁灭,值得我们去深思,更是激励着每一个学生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从而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3.2 渗透爱国教育。在语文学习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掌握知识结构,理解文章意图。在此期间,老师要向学生渗透爱国教育,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的感受作者的爱国精神,并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学会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先”,我们更要从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发挥学科优势,渗透德育教育,让更多学生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传统节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日吗?”有的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喜欢!”和学生一起玩字谜游戏,比如: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祭祖,扫墓-清明、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让学生学习传统节日的文明历史,从而培养他们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2.4 情景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情景教学指的是利用外界环境,师生共同学习,从而实现心境共鸣,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并及时的融合德育教育,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更好的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2.4.1 创设问题情景。俗话说“不懂就问”,但是遇到问题就问老师,没有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领学生自觉、协作、探索学习的过程,才能有效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展思维。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老师是讲解者,学生是接受者,没有情感的交流沟通,更是无法顺利的实施德育教学。[4]因此老师要明确课堂位置,努力做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营造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从而渗透德育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效的沟通就像是一座桥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老师更是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完善德育问题。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植物妈妈有办法》,牛马有脚,小鸟有翅膀,那么植物要旅行靠的是什么呢。一个引人深思的小问题,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激发其深入探究的欲望。自由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降落伞”,而蒲公英就是靠它传播种子,从而交流对“纷纷”一词的理解。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将蒲公英妈妈的办法画出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在理解课文语言的基础上,积累文章的特点,提高习作能力,从而引起学生了解植物和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2.4.2 创设生活情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展开生活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其道德情感,深化其道德行为,将语文、生活、德育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有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榜样示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才能更好的感悟德育的真谛。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掌声》,老师可以讲述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其他同学为这位学生给予热烈的掌声,树立优秀的榜样。由此激情导入新课,品赏朗读,领悟情感,根据“掌声”这个主线路,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想象,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将语文课堂与生活有机整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将暖暖的爱意融入到生活中,学会尊重、关心别人。

2.5 利用实践活动拓展知识视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同样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2.5.1 陶冶高尚情操。小学生的特点是爱玩、活泼好动,对一切的未知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老师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渗透德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伴随着新课改提出,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感染了学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多元化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充分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利用音响设备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让学生说出这首歌的主人公-雷锋叔叔。雷锋叔叔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相信你们都听过“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看到垃圾主动捡起,关心同学、尊敬老师、关爱父母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让学生明白只要伸出友爱之手,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那我们都是令人尊敬的“小雷锋”。

2.5.2 小组合作学习。著名的教育家卢梭曾重点指出了“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想法、看法和感情”,这就说明了我们不要强行加以干预。[6]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通过合作学习,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感受、领悟、体验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图片,说一说都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声音。可以采用分组模式,一起到户外倾听这些优美的声音,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将这些声音用笔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6 展开课外阅读增强德育素养 。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应受到启发,更要受到德育教育。[7]阅读在语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德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6.1 提升教学效率。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细微处入手,以义动情开启德育。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老师更要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让他们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快速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在小学中学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让学生们回答“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下一句是什么,“俯首甘为孺子牛”。思考这是谁说的话,由此导入新课,了解鲁迅与作者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五件小事,分别是谈读书、谈鼻子、放烟花、救助车夫、关心阿三。在这几件小事中,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尚品质。在课下,引导学生读一读《伯父鲁迅二三事》,《追悼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纪念集》等,深入了解鲁迅先生,从而培养学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6.2 搭建认知通道。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阅读素养的培育,提升语文能力,更要巧妙的融入德育内容,净化学生的心灵。通过设置多样的阅读活动,搭建认知通道,为德育工作做铺垫。

例如,在小学中学到《为人民服务》,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讲述为人民服务的几个关键点。[8]当讲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展开知识延伸,了解张思德同志的生平,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查阅、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与价值。

3.结束语

结合以上情况,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基于德育视野下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重要性。做好德育渗透工作,启迪思维,挖掘潜能,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造好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从而有效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是一门知识性、人文性的基础性学科,适时的进行德育宣传,同样对小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有着巨大影响,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德育语文
“对分课堂”在体校语文课堂应用初探——以《囚绿记》为例
《中国德育》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