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芹
人们对美的感知是天生的,但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得不到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审美教学指导,就无法形成较为系统、明确的审美体系。在美学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对美的感知基础上,结合后天的审美活动,逐渐培养并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意识,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既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受限于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往往只根据统一的美术教材来开展美术教学,没有足够的美术教学案例进行讲解。部分教师自身不具备丰富的美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教学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受制于自身的美学知识以及课堂组织能力,无法从教材内容的某一点或者某一部分延伸出去,为学生扩充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美学知识。在进行美学理论知识点讲解时,教师往往结合课本上较为经典的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不够丰富[1]。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往往会考虑美术教学图文结合的教学需求,使用多媒体设备对美术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展示。但是多数时候,教师往往采用小学美术教材统一课件进行课堂讲解,与传统的美术教学比较而言,学生的课堂学习只是从比照课本上的教学案例听讲转变成了看着白板听讲,教学内容几乎与以往一致。教材中选择的教学案例往往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选择,具备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受制于教材篇幅,往往无法收纳过多的美术案例。因此,结合经典美术作品以及当下流行的美术作品的品鉴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经典的美术作品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也经历了无数人的审美淘炼,有其审美的特殊性和经典韵味,结合经典的美术作品开展美术教学,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拔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水平,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十分符合人的审美发展规律。通过经典美术作品的讲解和熏陶,学生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取舍,在美术精华作品和理论之中形成自己的审美体系,寻找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前文提到,审美不只是感性的,更是理性的,不论哪一年代的艺术作品,其精彩的画面构成,都有美学理论基础做支撑。教师需要重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学理论讲解,为学生打下审美理论基础。
例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二课重点讲解了画面形式中的构图,常见的画面构图如圆形构图,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旋转、运动和收缩趋向的美,使人产生稳定且具有凝聚力的感受。教师可以结合法国野兽派名家马蒂斯作品《舞蹈》来讲解。画中的五个女子形象形成圆形构图,保持一种动态,却又给人平和的感受,线条流畅,用色大胆,体现出着色和构图相结合的审美情趣。水平线的构图向画面的左右方向横向发展,使画面具有稳定感和阔度,很适合用来表现宏阔、广大的场面。教师可以结合印象派名家莫奈《查令十字桥》的画面来向学生讲解横向的水平线构图。在《查令十字桥》的画面中,水平线的构图方式使得晨雾笼罩中的桥梁与远处的薄雾融为一体,光又在薄雾的间隙投向水面,营造出斑驳的反射效果,营造出动感、开阔又富有诗意的景象[2]。垂直线构图则可以结合我国《永乐宫壁画》来进行讲解,画中的众多人物形象以互相平行的垂直线组成构图骨架样式,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者,运用垂直线的高低、长短以及不同程度的倾向,在众多线性人物的塑造中形成变化和动感,营造出潇洒自如的仙家气氛。垂直线构图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应用较多,除了上述壁画,教师还可以结合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的瓶花图进行讲解。水平线构图还可以结合我国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系列水图进行讲解。除了结合中西方古代绘画作为教学案例,还可以结合当代较为流行的绘画名家作品进行讲解,例如,在垂直线构图中,结合当代油画家常玉的景物瓶花图进行讲解。
除了这些经典作品,教师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运用当下流行的数绘插画、水彩插画、绘本等一类作品进行讲解,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受制于彼时的教学条件,部分教师会结合教材的教学重点,使用经典美术画册,介绍当前主流艺术形式来为学生进行讲解,丰富学生的美学视野,通过经典的美术案例以及当前流行的美学作品来对学生的审美起到熏陶作用。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小学教学中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相关艺术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扩展教学案例时,可以从互联网上的专业网站获得丰富的教学案例,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前互联网美术相关信息以及社交平台自媒体账号比较多,部分信息的真实性无法保证,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进行使用时,需要验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力求向学生传达真实、正确的美术知识[3]。
此外,教师对教材案例的补充需要与教材讲解的重点相符,只有教材讲解的知识重点与教师补充的教学案例具有高度的适配性,才能极大程度发挥教学案例的教学辅助功能。开阔学生美学视野的同时,以准确的知识打好学生的审美基础,攒足学生的审美发展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的审美基础知识。人对美的感知是天生的。像对和谐的音律有天然的亲近感,学生在进行美学训练之前,对和谐或冲突的配色形成的美感也会有天然的审美意愿。但重要的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根据教材内容向外延伸教学案例与思考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过多传递枯燥、抽象的美学理论。对理论的讲解要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不能过高,并且需要从学生的理解偏好出发,选择较为简单、明了的语言。必要时可以结合传递鲜明情绪信号的音乐作品,对美术作品的讲解做补充,营造放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以放松的思绪和放飞的想象力来理解美术作品,进行美术思考,提高审美能力。
在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十课的《画情绪,画性格》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西方美术知识,寻找相对应的经典美术作品来讲解。在西方美术史中,古典绘画往往服务于宗教和政治权利,那个时候的画家并不是艺术家而是画匠、画师,绘画更多的只是一门技术,而非画家自我情绪的表达。而随着19世纪光学理论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绘画从业者开始思考绘画的更多可能性。这里需要提到,美术史的每个阶段都是为了解决上个阶段绘画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例如,近现代绘画中,印象绘画的产生就是结合了光学和摄影理论,对绘画的新形式进行的探索,在发展和探索中,有的画家逐渐转向了自我情感的表达。例如,著名画家梵高和高更,他们的画作在画面上呈现出较为强烈的情感表达,对于情感的抒发和释放毫不遮掩,直接而热烈。而在我国古代,绘画往往通过特定意象来言志,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马远的“水”,王冕的“梅”,郑板桥的“竹”,八大山人的“花鸟”,或挥洒流连大好河山的少年意气,或言明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或抒发晦涩的悲愤等等,都是在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教师在结合名家经典画作进行情绪的讲解时,为了突出讲解画作的情绪氛围,可以结合音乐来营造教学氛围。例如,在讲解梵高的《杏树》时,可以结合轻快优美的轻音乐来进行讲解。因为梵高的杏树是送给自己刚出生的侄儿,庆贺他的出生,画作用色清丽,杏花开放,一切充满生机和希望。在讲解马远水图、王冕梅图时,可以结合新编《空山鸟语》《流水》等曲目,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综合艺术素养。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的往往是课堂实践活动,如做面具、动手画画、设计版面、做模型等,是在既有的对于现实物象的了解基础上,对物象进行艺术加工。但在实际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一线教师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缺乏基本的观察,导致在进行绘画时对物象的形状、颜色等既没有足够的客观认识,也无法通过想象力进行精彩的加工处理。美来源于生活,而美术作品则是对生活中的美进行处理和加工,对生活美的高度概括和个人表达。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生活中美的观察和总结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这种观察能力不仅是美术学科学习所需要的,也几乎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基础。生活中所有的学习内容都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因为所有的学科内容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学习内容都从现实生活中来,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是人学习的必要基础。通过将小学美术教学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通过练习和训练逐渐提高观察能力,与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相对应,进行思考,获得自己的观察心得,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4]。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不一朝一夕的事情,是在长期的艺术氛围打造和维持,以及长久的审美训练之下形成的。美来自于生活,审美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而对于审美观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美术课堂教学,美学相关理论是审美能力的必要基础。例如,苏少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就进行了基础美学理论的课程设置。《色彩的明度渐变》教学内容涉及色彩的基本属性,以及明度的渐变效果等,与明度相关的生活场景并不罕见,明度、彩度、色相是颜色的基本属性。为了减少其他属性对学生辨别色彩明度变化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墨水的焦、浓、重、淡、清来讲解色彩的明度,也可以采用单一色彩的水彩或中国画颜料来讲解明度的变化。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学校花园的花朵,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色彩明度变化进行观察。例如,“一朵花上花瓣有很多,但是每一片花瓣颜色的明度都相同吗?”结合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画、没骨画中的花鸟画来进行颜色明度的讲解。也可以结合当代画家吴冠中的“彩墨画”进行教学。结合使用经典的绘画作品,在保证教学基本效果的同时,丰富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同样,在四年级上册《冷色暖色》的讲解中,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日出现象,结合莫奈《日出印象》进行讲解,冷暖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结合与经典画作的对应和比较,引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形成自己的审美心得,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尚处于直观的印象思维阶段,具有强烈的生活探索欲望。美术教育以其自身的学科特点,顺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对学生产生突出的审美启发作用。审美不是只有感性的内容,理性的美学理论知识必不可少。此外,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从审美能力的实质和内容出发,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贴合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理论,打开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加学生对生活美学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