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建设与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以南通大学外语文化节为例

2022-11-19 12:04:12陈俊怀徐天啸孙铭钰
现代英语 2022年1期
关键词:情景剧文化节外语

陈俊怀 徐天啸 孙铭钰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引言

从高校本身来看,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建设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文化作为语言文化的一种,以语言为载体,传输文化内涵,在高校教学中,亦承载着不可忽视的育人功能。而外语本身,作为语言,是文化交融的枢纽,其价值意蕴不仅仅是高校外语课堂中的语言学习,更在于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如何将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与高校校园的外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是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实践研究意义。而高校外语文化节对于拓展第一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丰富高校文化生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围绕外语文化节组织创新,着力打造特色外语文化节。

南通大学外语文化节是以外语应用交流为特征、延伸外语课堂教学为目的,集学术性、专业性、应用性及娱乐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实践活动。自2005年启动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十七届,成为南通大学影响最广、受众最多的语言文化类活动。外语文化节集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于一体,为学生展现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是关于知识和学习之间联系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至关重要。“建构”即搭建、构建联系,是学习者基于自己已有的、已获得的学习经验自主、自发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一个过程,而这样一种建构正是学习者自身与外部环境(社会、人口、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的一种信息交换和加工的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辅以指导,即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去接触外部环境并且适应外部环境,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力。外语文化节氛围活跃,文化元素众多,活动体量丰富,且每一年都紧跟社会大环境有所创新,与时俱进,是极具价值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的“摇篮”。语言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言语语言对于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潜在价值意义,学生参与到外语文化节中来,产生主体积极性,对言语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体系进行主动建构,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文化交融中探寻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魅力。

(二)全人培养理论

全人培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认为“全人”是认知素质和情意素质双向发展的个人自我实现过程。在当代,全人培养理论是“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结合的新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对于个体知识、能力、情感、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挖掘和培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外语文化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拥有形式各样的外语活动,以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其系统性、趣味性、长效性相结合的特点为培养具有人文知识、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搭建了天然平台。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将全人培养理论融入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外语文化节中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实践

校园外语文化节的举办,搭建的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这个平台,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激励外语学习、展示综合能力与自我风采,而对于校园建设、英语教学来说,也是选拔优秀人才的平台,是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有助于推动学校英语教学整体规划发展,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推进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南通大学外语文化节为例,结合“外研社杯”专业系列赛事、外语情景剧大赛、模拟联合国论坛、班级论坛大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微讲堂这五项外语文化节经典赛事探索高校校园外语文化建设与学生跨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一)“外研社杯”专业系列赛事

“外研社杯”专业系列赛事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英语写作大赛和英语阅读大赛三大赛事,三大赛事从说、写、译、读四个维度对参赛选手进行全面考查,激励广大高校青年学生强化学习意识,开阔国际视野,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以2020年底南通大学承办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江苏赛区复赛为例,比赛分为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辩论三个环节。定题演讲题目为“Challenge to All”,题目既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又紧扣时代脉搏,需要选手具备口语表达、语言词汇和演讲热情的高素质水平;即兴演讲话题有趣多元,从多角度激发了选手对于话题深度的思考;即兴演讲后的辩论环节更是充分考验了选手们的临场应变能力。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风向标、先行者和助推器,在外研社舞台上所涌现的具有家国情怀、思辨能力、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未来目光的国际化人才后备军正有着“标杆”作用,激励更多高校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素养,推动话语表达与时代精神同向同行。

(二)外语情景剧大赛

外语情景剧大赛包含两部分,即英语情景剧大赛和日语情景剧大赛。此大赛的参赛团队需从经典电影或故事中截取精彩情节进行表演,在充分了解所选片段发生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选择服装道具,结合本土文化,修改剧本台词,使用适切的语言表达,向观众展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以2017年和2018年的获奖作品英文情景剧《白蛇新传》和日语情景剧《女儿国》为例,参赛团队分别选取了中国的经典作品《白蛇传》和《女儿国》的部分片段作为参赛作品,在对本土文化、故事背景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使用英语和日语生动演绎中国传统文化;2019年的获奖团队选取了电视剧《勇者义彦与被引导的七人》的部分片段作为参赛作品,凭借多变的声音、生动的表演、精彩的演绎带领观众走进了勇者义彦的世界,了解了日本的魔幻喜剧文化。在外语情景剧大赛中,参赛团队自主选择情景剧素材,自主加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精彩纷呈的呈现方式让“乐趣”融入文化,实现了文化的内化。

外语情景剧大赛因生动有趣的故事、精彩绝伦的演绎、自然适当的语言和丰富深厚的文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营造了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的同时,增强了高校青年学子对中外文化的认识水平,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模拟联合国论坛

2009年以来,模拟联合国论坛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各大高校也积极组织举办模拟联合国大赛。模拟联合国论坛一直以来都为南通大学外语文化节最为经典的赛事之一。参赛代表以联合国“外交官”身份参加会议,围绕世界问题和社会热点进行探讨,大赛依据联合国论坛的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进行。

模拟联合国论坛不仅有助于青年学生加强对联合国组织结构、程序和职能的理解,也有利于青年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政治素养。同时,将外语学以致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与团结合作精神,对于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论坛将英语作为交流的语言,促使参赛选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辩论,为学生展示英语思维和国际视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除了培养学生语言使用能力外,模拟联合国论坛也培养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关于世界问题和社会热点的讨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模拟联合国论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政治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南通大学第九届模拟联合国论坛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为议题,各代表队使用流畅的英语和灵活的切入点阐述各方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国际思维和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跨文化素养。

(四)班级论坛大赏

班级论坛旨在为高校青年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展现高校青年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洋溢的青春气息和良好的精神风貌,锻炼学生演讲表达能力的同时,增强班级凝聚力,推动班风、学风和精神风貌的建设。

班级论坛通常在班级内进行初次选拔,以民主投票或者论坛得分排名的方式选择优秀的候选人参加年级论坛大赏,采用主题演讲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责任与担当,表达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以2020年班级论坛大赏系列活动为例,先后举办了“家乡风情秀”主题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朗诵和“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红色故事会等形式主题各不相同的班级论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都表现出了高度热情。“家乡风情秀”用风情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各地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红色故事会加深了学生对党史的了解,弘扬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学生在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的同时,也增强了外文应用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朗诵中,青年学生用外语讲中国的文化故事,不但弘扬了中国文化、传递了正能量,也能够很好地凝聚民心、增强信心、温暖人心。

(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微讲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微讲堂活动遴选了思想政治觉悟高、理论功底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各学生党支部党员,组成宣讲队,深入各团支部,结合所见所闻、所行所为、所思所想,讲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的有关内容。宣讲团成员发挥专业优势,聚焦现实问题,围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中各大类主题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侧重、内容纷呈的宣讲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青春能量,努力当好红色理论宣讲“轻骑兵”。

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思想自觉化作为行动自觉,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英文原著也激发学生外语学习热情,在学原文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正能量,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以文化人”的内涵。此项微讲堂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青年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及开展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微讲堂作为外语文化节的一项新项目,创新形式,以更为亲切的方式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进行宣讲,一方面营造出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英语传达了中国指挥、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该活动将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不仅为学生抒发情感、表达自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是一堂形式丰富、生动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四、结语

国家对高校教育提出了培养全球治理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新战略目标,而这一战略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基础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将跨文化素养内化于学生的个体,充分利用外语文化节,打造校园外语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全人培养理论,以外语文化节为实施载体,构建高校校园外语文化育人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外语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满足学生素质发展需要,培育跨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情景剧文化节外语
难忘的科学情景剧表演
军事文摘(2023年18期)2023-10-31 08:11:12
新媒体时代下情景剧的“新”呈现
——以情景剧《半条被子》为例
剧作家(2022年1期)2022-02-08 05:22:09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情景剧)一江之水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0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