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2022-11-19 12:04:12贺颖列
现代英语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思维能力技能

贺颖列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和辨析的能力。思考,是对大脑输入的深化处理。辨析,是对深入处理后信息的辨别分析。换言之,思辨能力就是以分析信息为基础,对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形成能够解决问题的决策或结论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力是决定人生的关键。文章前期通过熵值法对影响思辨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的思辨能力评价模型,进而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较弱。

二、基于熵值法的思辨能力模型

熵是衡量数据有效信息量的数值,熵值大小反映了数据的有效信息量。熵值法是目前进行多因素、多指标分析的有效方法,通过权重的计算来衡量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基于此,文章采用熵值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进行研究。熵是对不确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小,能提供的有效信息越多,在对学生思辨能力评价中的作用越大;熵值越大,能提供的有效信息越少,在对学生思辨能力评价中的作用越小。通过熵值法可以对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因素进行客观赋权,避免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影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同时不同的因素对思辨能力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文章采用确定各个指标在思辨能力评价中的权重,具体如下:教育体制占0.197,课程设置占0.126,教学模式占0.201,思辨意识占0.248,学习方式占0.228。进而,构建包含以上五个一级指标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模型。

三、思辨能力现状

结合基于熵值法的思辨能力模型,文章通过统计得到样本思辨能力评价。560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评价结果如下:A级占0.0%、B级2.2%、C级14.6%、D级30.0%、E级53.2%。

思辨能力是最重要的“可迁移能力”,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然而,前期调研显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意识不强、思辨技能较差。测量虽然重要,但只能反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文章立足现状探寻可行的路径,即在实践中如何开展培养、如何找到可操作性的方案。

四、思辨能力培养路径

(一)思辨意识

教育之根本在于教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其思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教师思辨能力的提升是高等教育承载的职责之一。要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首先得从源头强化教师的思辨意识及能力。

1.提升教师的思辨意识

前期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自身的思辨能力关注不够,忽视了提升自身思辨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自身思辨能力的不断提升,有意识地将思辨和反思融入日常行为习惯。只有教师增强思辨意识,勇于突破思辨能力层层阻力,将思辨能力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与技能,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辨能力训练。

2.重视教师思辨能力研修

思辨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这既是育己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参加相关培训是教师提升思辨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教师思辨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因此,教师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重视教师思辨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多种思辨能力培训班,为教师注入鲜活的思辨源泉,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师思辨能力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一两次的培训是不能满足教师思辨能力发展的长期需要的。培训应该坚持“常态化”,以真正促进教师思辨能力提升。

3.将思辨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

绩效考核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障并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有效运转所必需的一种管理行为,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适时、适度、适当地将思辨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对激励和增强教师参与思辨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也要积极更新、完善旧的思维方式,自觉养成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思辨能力离不开学、思、行。学生应该主动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思考问题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分析的过程就是思辨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实现以下转变以培养思辨意识。首先,学习观念方面,要由依赖性转变为主动性。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主体性就更加凸显出来。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设立个性化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安排自主学习时间。其次,学习知识方面,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大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探究性的,学生要有问题意识,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中不断积累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模式

大学生在储备知识的同时应该学会“学以致用”。教学的关注点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因此,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辨。

1.改变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而逐步形成的基于一定的教学思想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方法。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应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方法。例如,在处理语篇时,教师可以引入语篇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遣词造句和篇章结构;可以通过开放式教学(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引入一个或几个开放性话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这种模式有利于创设开放、轻松的氛围,缓解学生的焦虑,培养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学生鼓励突破陈规、大胆创新。总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

2.赋予课堂深层次的人文关注

英语专业教学往往过分强调语言技能训练,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等相关资源配置缺乏深层次的人文关注。低年级的基础英语教学以单词和语法为主,口语课以重复日常简单会话为主,听力、阅读以考试技巧训练为主,写作课以词语、短语、句型等语言层面的练习为主;高年级学生由于时间有限,再加上考研、就业等压力,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等课程也很少有效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另外,有些英语教材倾向于重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在思辨方面的“着墨点”较少,导致学生只学习理论却忽视了理论被挖掘、确定评论的过程。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主要载体,适时走出教材、向外延伸,使教材真正成为教和学的素材,而不是束缚教师手脚和思维的绳索。英语不是简单的字母堆砌,而是一种文化。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引入历史、文化知识,同时在广而精的原则上为学生提供课外书目,并适时、适当地进行引导式、启发式、辩证式的介入和点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培养其思辨意识。其次,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功能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能够结合社会生活、现实语境,培养学习者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有广度和深度,而且编排严谨的节目,安排给学生观看。这些节目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观看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专题研究,选择话题、设计方案、搜集整理信息、报告展示。这种模拟的研究过程既需要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辩证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活动。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得以提升。

(三)学习方式

思辨能力通过后天的练习,尤其是思考的深度,可以通过正确掌握思维逻辑和学习相关知识技能而提高。

1.转变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获取知识。到了大学,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变为多样性。除了有效的课堂学习,学生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及线上线下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多种途径丰富知识体系。例如,充分利用图书馆扩展理论知识、有选择地听报告讲座提高综合素养、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处事能力等。

2.强化课外阅读

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远远不够。课外阅读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课外阅读需要教师适当地介入和点拨。教师可以遵循广而精的原则推荐必读书目,并适时、适当地进行引导式、启发式、辩证式的介入和点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专业视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培养其思辨意识。教师合理的“推波助澜”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思辨的好习惯。

3.重视与他人的良性的沟通与对话

思辨能力是在良性的沟通与对话中培养出来的。日常生活是培养人文思辨能力最好的教材。因此,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沟通与对话中进行。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对话。这种沟通与对话可以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的沟通与对话,与父母间的沟通与对话,与教师间的沟通与对话,与同学间的沟通与对话等。当然,在沟通与对话中,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尽量消除不良因素的干扰。这也是培养思辨能力的关键所在。

(四)课程设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更是思维工具,正确处理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技能。以学科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水平。这种课程体系不仅注重语言形式学习,更注重探索发现思考等有意义的学习。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记忆、储存和吸收层面,还必须结合先前的知识储备,对新的学习材料进行思考、分析、评价等。学生语言水平的发展与学科知识的增长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语言技能、学科知识以及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同时,课程设置可以压缩以语言技能为主的课程,增加如语言学、文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内容含量大的课程,构建围绕专业方向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相关课等一系列丰富的课程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从课程内容方面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尤其是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技能。终结性评价在检验教学成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首先,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情感态度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其次,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单一评价,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与之相反,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时跟踪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反馈。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来制定或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决策。因此,形成性评估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形成性评估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依据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进行假设、分析、评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会依据教师的反馈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评判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形成性评估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更符合公平性原则。此外,形成性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形成性评估往往会引入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这种评价与监督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弥补相互之间思维方面的不足,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

五、结语

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语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管理者需通力合作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教师及学生应该强化思辨意识、提升思辨技能,教学模式应该提倡结果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课程设置应该从传统的“配餐制”向“自助餐”转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助力学生发展,学习方式应该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教育考核内容及评价方式应该遵从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并重。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思维能力技能
高级技能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