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文学的外译、传播与接受
——以友情主题的唐诗的英译为例

2022-11-19 12:04:12张陶永马伊林
现代英语 2022年1期
关键词:许渊冲唐诗友谊

张陶永 马伊林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引言

对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友谊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中国的文化中,朋友之间往往会比较亲密,互相依靠,紧密联系。这是因为在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当中,孔孟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在这种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中华儿女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着对整个社会的使命感;在朋友的相处模式之间追求亲密感和认同感,热衷于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但是在西方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隐私性,即使两位朋友有较为亲密的关系,他们也会留出足够的个人隐私空间。此外,在中国人的情感表达之中,所用语言相对会比较委婉,但是在西方思维之中感情的表达会更直接一些。因此,我们需要剖析唐诗诗句中隐藏的真实的、具体的感情。所以,在关于友谊主题的唐诗翻译之中,会出现文化情况不同,目标读者无法完全、正确地理解中国唐诗所要表达的问题的情况,需要人们去对关于友谊主题的诗歌翻译方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在中国古代唐诗中以分别诗为主题的诗句分析

诗句分析——以唐诗中的李白的送别诗为例

首先,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许渊冲译)的文本进行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SeeingMengHaoranOffatYellowCraneTower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在这首诗词的意境之中充满诗意的别离,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查阅资料,两位诗人,无论是送行者,还是被送行者,这两位诗人的性格都是潇洒的,也都是风流的。其次,着眼于文章中的意象,黄鹤楼、扬州,这两个地点的出现都是非常值得揣摩的,黄鹤楼是天下名胜,也是两位诗人经常把酒言欢,吟诗作对的地方,因此这个意象承载着他们许多快乐的回忆;同时,在当时,扬州可以说是当时整个唐朝东南地区最大的都会,因此,这种离别承载的更多是一种向往、欣喜以及祝福之情。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次离别发生在唐朝开元年间,正值盛世,整个唐朝的景象是太平而又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最后,分析本首诗歌的时间节点,文章中的时间节点为烟花三月,这正是一年之中春意正浓的时候。而春天无论是在中国文化中,还是在西方文化中,都代表着希望和美好的意象。例如,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之中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的诗句;在英国著名诗人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可见在中西方文化之中,春天这个意象所承载的意义是大致相同的。

首先,在英文的译本中,黄鹤楼作为名胜,也作为李白与孟浩然经常聚会的地方,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保留了中国的特色,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词的含义。在本主题的唐诗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意象一定要尽量达到在母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产生相同的效果,这就要求尽量地去寻找在中西方文化的对等词,去寻找文化负载词。通过功能对等的办法,尽可能地使目标语读者去接受原文。

除此之外,唐诗极具美感和形律,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留唐诗的这一特点。在本诗中,许渊冲教授也同样非常注重了这一点,他甚至曾在他的著作《翻译的艺术》一书中提及贝多芬的名言:“为了更美,没有什么清规戒律是不可以打破的。”因此,在许渊冲教授的译文中,体现着非常强烈的韵律的美。在此文中,译文采取行内韵的押韵手段,即一行出现了数个押韵词:第一行中的“left”和“west”,第二行中的“town”“willows”等词汇,同时诗歌的尾韵得到了完美的处理:“towers”对照“flowers”,“sky”对应“by”。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别有韵味。最重要的是,这种翻译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诗歌原有的韵味,对唐诗在英译的过程中传播和接受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在中国古代唐诗中相遇诗为主题的诗句分析

诗句分析——以唐诗中岑参的送别诗为例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DrinkingwithFriendsatNightinLiangzhou

The crescent moon rises and hangs on city wall.

The rising moon on city walls shines over all.

There're are a thousand homes in seven districts on frontier.

Half of Tartars play pipa for us to hear.

The heart would be broken to hear the pipa song.

When the wind sheds leaves in showers and night is long.

West of the River I have so many compeers.

Many friends are separated from me for many years.

Before the flowery gate we see autumn grass.

Could we bear to see friends grow old like it?A-las!

How many times can we laugh in life so fleet?

So let drink our fill till drunken,now we meet!

首先,出现的意象都相对比较凄凉、冷清。天宝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54年,岑参赴北庭途经凉州时,有很多从前的朋友前来迎送,常欢聚夜饮,此诗的创作背景就是与河西幕府的老同事们的一次欢聚夜饮。在文章中,要具体分析的一句就是“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需醉倒。”本诗中岑参描绘的景象,是一群朋友举杯痛饮、热热闹闹的景象。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景象,中国人向来非常珍惜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一旦建立起友谊,这种友谊是可以持续很久,甚至有可能是持续一生的。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而言,朋友的定位就会相对比较具体,比如工作的朋友、游玩的朋友等;对于英语母语者而言,和他们交朋友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很难与其建立较为深厚的友谊,友情是比较温和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讲,友情可以是“过命的交情”“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等多种程度非常深厚的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比较热烈,可以互相表达最真实、最发自内心的情感,肝胆相照。因此,在该类型的唐诗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中文的友谊在翻译的时候应当加重描写。比如,文章中“how many times”“drink our fill till drunken”类似的语句,来对这群朋友之间友谊的程度进行了描绘和强调。这样的描述会使外国人明白他们这群人是多年的,具有深厚情感的朋友,所以在这样预先设立的文化背景之下,英语母语者会对唐诗所要传达的友谊的感情有更加准确的了解。

在具有同等对于友谊内容的认知,对唐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对于唐诗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在“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需醉倒。”这句诗中,体现出了作者作为边塞诗人的豪爽,以及与朋友把酒言欢,一醉方休的真挚情感,给读者带来了真挚的情感体验,使得读者仿佛可以身临其境。这对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唐诗“走出去”,融入西方世界文化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本诗中对于押韵的处理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第一点,是本诗中进行了头韵的处理,比如,“the crescent moon”和“the rising moon”,“when”和“west”等细节;第二点,进行了尾韵的处理“wall”和“all”,“frontier”和“hear”,“song”和“long”,“compeers”和“years”以及“fleet”和“meet”等。在这样的处理之下,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声音的美感。可以说,在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唐诗三百首》全文之中,对音美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非常之高,这也是书中所有的译文都如此具有美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关于对以友谊为主题的唐诗中采取的翻译理论的分析

(一)许渊冲的本体论

许渊冲教授在诗歌翻译中寻求“三美”:音美、意美、形美,一般被称为本体论中的“三美论”。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的译文之中,他首次提出了诗词翻译的“三美论”。在“三美”理论中,“意美”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之中要再现原诗的意境美,就如在上文中要去找到在中西方文化中可以使得两种语言的读者都能理解,代表内涵意义大致相同的词汇;“音美”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诗的韵律和节奏要尽量与原诗保持对应。就如在上文之中使用的头韵、行中韵和尾韵,可以使得全诗具有音律的美感,尽可能地去传达原文所表达的音美;“形美”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的具体分节、行数是否保持一致等。文章认为这三点在唐诗翻译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作为唐诗翻译的指导。

在“三美”原则之中,需要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分析,比如文章中讨论的以友谊为主题的唐诗翻译中,诗词中很多真实的情感都是通过一些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就如“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一句,诗人岑参所想要表达的情感非常明确:借助了凄凉的琵琶声描绘了一幅塞外景象,引出后文并进行对比,着重表现了文章之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因此,找好文化负载词是文章所讨论文本翻译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此外,要尽可能地追求形式上的对仗工整以及音律上的押韵协调,这也是“三美论”所重点强调的一点。

(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以友情为主题的唐诗翻译中,因为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友谊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区别,所以文章认为采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去处理原诗中出现的意象,去使得目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地对诗中表达的关于友谊的情感和目的。通过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可以使得唐诗在外译和传播的过程中,更容易被西方大众所接受。但是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实际能产生的效果又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文本,甚至是同一类型下的不同文本,使用翻译对等理论所能产生的最终效果也不一样。所以,功能对等最终产生的效果分为两种层次:第一种是使两种语言的读者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都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即所谓的“最高”或“理想”的效果;第二种就是使得译文的读者尽可能或是有可能去理解原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能体会到原文对于原语言读者所产生的效果,这也就是所谓的“最低”或“现实”的效果。在文章中所讨论的以友谊主题的唐诗翻译中,“最高”或“理想”的追求是我们所想要去达到的,而许渊冲的“三美论”正是可以实现这一方法的途径之一。结合奈达的分析、转语、重组、检验的翻译四步法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在明确原文本意义和形式之后,转换语言思维,这点和“三美论”是大体一致的。所以“三美论”所要传达的内容可以与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文章所讨论诗歌翻译的主题研究,可以较好地、完整地使得以友情为主题的唐诗在英语世界中获得与本主题在中文世界中的读者相同的效果。

五、结语

以友情为主题的唐诗翻译而言,译者须综合考虑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其中文采、意境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作用对等非常重要。所以在进行该主题的翻译之前一定要确立翻译的目标。在确立翻译目标之后,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从微观的角度处理,在本主题的唐诗翻译之中,采用许渊冲教授的本体论以及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的办法。在以友谊为主题的唐诗翻译中,其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找到在中西方世界中都可以理解的意象,也代表相似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因此,文章认为以奈达的功能翻译对等理论为参考,以许渊冲教授“三美”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中所讨论的以友谊为主题的唐诗是可以比较好地翻译出来的,不仅是形式、音韵上,也包括体现的情感都可以对其进行最为完整的外译、传播和接受。

猜你喜欢
许渊冲唐诗友谊
元 日
以城为“媒”话友谊
金桥(2022年8期)2022-08-24 01:33:34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美好的友谊
风记得我们的友谊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14
唐诗写柳之妙
中华诗词(2020年5期)2020-12-14 07:44:50
春夜讲唐诗记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30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32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外语学刊(2019年2期)2019-11-26 19:50:04
友谊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