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红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指出: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现其全面覆盖。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外语语言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网络信息技术催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发展。在线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便应运而生,疫情使人们越来越发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必备的武器之一。那么,如何用这个武器推动外语课程教学发展前进?如何让学生掌握外语语言文化知识,提升外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深化其情感态度和塑造其价值观?文章从现有问题着手,梳理混合式教学发展阶段特征,以探究社区模型为理论来探究如何以外语课程为载体开展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使二者有机统一,最大化发挥育人价值。
外语课堂教学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仍无法跳出围绕学生来聚焦外语字、词、句的意义以及语法知识的传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堂活动的安排都依然紧扣教材给出的教学资源展开,不敢越雷池半步。首先,外语课程的学习需要字、词、句以及语法等基础知识,但这种过分强调外语语言概念和规律,将语言学习“知识化”“定量化”的片面化学习,不仅牵制了外语课堂活动的探究性与互动性,影响师生交流与反馈的及时实现,而且轻视语篇篇章整体思想观点促成,忽略学科知识的渗透性,削弱学生思维的发散,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其次,以往的外语教学多以讲解为主,对学生是否真正地学会新知识、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外语问题等关注度远远不够,这样既不能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同频共振,也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育人活动和学生思想意识培养二者割裂开来,成为两张皮。要么是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直接灌输语言知识,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外语课程教学的开展要在语言知识的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观念和意识引导下对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科技进步等方面作出贡献。课堂活动的展开也应该从社会发展、法律道德、文化传承等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最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要体现出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育人性特征,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思政育人与外语教学完全协调起来,才可以使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发挥到极致。《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强调:外语课程应该以内容为依托,做到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相融合,使学生在语言知识的获得和语言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优秀文化知识有基本的掌握和了解,以此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互助。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国立场,看待世界问题;立足国际视野,看待中国国家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因此,信息化时代要实现外语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来创新教学,就要抓住时代特征,在理论关照下通过技术驱动来充分挖掘蕴含在外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外语教学与思政教学无缝连接。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从其出现至今,经梳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技术应用、线上线下教学整合、社区模型教学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与形成都有自己的特点。实际上,这三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也是外语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教学观念不断提升、教学目标逐渐清晰、具体、可操作性的过程。教学活动设计也从简单的利用信息技术到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再到结合信息时代技术特征和国家长远发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在第一阶段即初步探究阶段中其主要特点是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尝试性应用。主要表现在课堂中借助PPT展示图片和声音,使外语课堂更富画面感、更加立体化。在第二阶段中教师在课程准备中充分利用网络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来补充与语言或听力教学有关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但是其技术手段的使用仍然是教师起把控作用,学生端只是被动接受。在第三阶段即信息技术处于相对成熟、普及化阶段,学生手中皆有手机。因此,这时的教学方式已经出现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在讲解语言知识前,教师利用翻转教学让学生充分玩转手中的手机,来听音辨词、组词成句、连句成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摘取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政语音、视频等内容,让语言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紧贴自然与生活。其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抓住社会存在、教学存在、认知存在三要素形成中生成的数据,用数据分析了解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以及专业个性特征,做到精准化教学。最后,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教学目标相比较,强调重点发生变化。相对于知识讲解与技能传授,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即德育的培养。
兰迪·加里森(D.R.Garrison)等人在线上线下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展开反复实践,确定社区模型组成三要素:社会存在、教学存在、认知存在。这三个要素是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的直接因素,当这三个存在达到一定水平时,教学就会产生较高效率,才能够显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学生才可以积极主动投入课堂。
社会存在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表达,无论是开放式的组间沟通还是较为保守的组内沟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加深,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能动建立学习共同体。认知存在是通过教学活动的创设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这二者的促使达成来推动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与整合,不断反思与讨论,及时反馈与解决问题,获得意义建构,达到深度学习。教学存在是教师通过对混合式课程的整体设计来强化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一方面,通过课前活动的巧妙设计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通过课中的督促与引导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提升。有效深度的课程教学应该是社会存在、认知存在、教学存在三者在教学有机结构体中循环往复,不断促进的过程。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中三个要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教学存在会对认知存在与社会存在产生影响,教师教学存在高,就会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育认知与社会责任,准备和管理好课程教学。社会存在是连接教学存在与认知存在的纽带,是其他两种存在的基础。社会存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展开教学活动的难度,也可以缩短教师讲授课时,增加课程育人教学内容,从不同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在外语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目的。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初期,教师的社会存在最强,接着是教学存在与认知存在。首先,教师在设计外语课程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那么基于单元主题的热身活动如3分钟的自我介绍视频或演讲等活动的开展就很有必要,为课堂打开陌生的僵局。帮助学生解决技术、自主学习的困难,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即将开始的学习中,教师引导支持的作用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期,教师的教学存在增强,但认知存在处于最末端。这一阶段中,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与控制,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在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要准备一些学习价值较高的影片和书籍等供学生进行观看与学习。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要注重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学生通过对外语知识的主动探索与整合,反思与讨论,获得意义建构。在了解国外基本状况、国外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其辨别是非能力,发现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的优越性,提升学生的民族优越感和幸福感。
探究社区模型理论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末期,教师的认知存在较高。社会存在会相对较弱。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不断交流、反思、合作中实践、展示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检查验收学习成果。学生在深入思考国外思想价值观基础上能够用外语准确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意志,做到外语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
探究社区模型是线上线下呈动态化转变、过程导向化的混合式教学理论。外语课程应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外语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运行。一方面,要抓住教学存在对混合式课程的整体设计来帮助学生实现富有个人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学习结果。强化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完成语言知识的习得、促进对话和语言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抓住认知存在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主动探索与整合,反思与讨论,问题解决,获得意义建构。提高学习者语言熟练能力、批判思辨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站在中国立场,传递中国声音,表达中国意志;抓住社会存在这一连接教学存在与认知存在的纽带来帮助个体间、小组间加深线上学习情感,化解学习困难,在一个充满信任的学习共同体中塑造完整个性、发展人际关系,增强学习者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