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静娜
体态律动更加重视韵律感,能够借助学生的动作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偏向于随机性和放松性,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学生在体态律动中会发现音乐的真谛,了解音乐学习的价值,解决自己在音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音乐水平。
学生在体态律动中会深化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知道怎样形象地描述音乐,结合自己的听觉感受来进行动作设计,用不同的方式诠释音乐,为音乐带来活力和生机。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得积极热情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体态律动可以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生动乐趣。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得音乐课堂出现了僵化的教学局面。学生不仅不能跟随音乐进行体态律动,反而将音乐视作学习的负担,无法自觉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对学生在体态律动中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了进一步参与的动力,埋下了教学隐患。
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更具有即兴的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体态律动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变化,然后依据学生的表现来鼓励学生体态律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水平,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改善学生音乐学习现状[3]。在学习《我的祖国是歌乡》时,教师要想使学生了解高山族民歌,让学生将演唱与律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来面对歌曲,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变化来引导学生。在向学生介绍高山族杵舞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舂米劳动动作模拟活动,让学生感受舞蹈是如何从劳动中发展而来的。在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性别分为不同的演唱小组,鼓励学生融合不同的动作来丰富歌曲内容,一边的学生跺脚,另一边的学生拍肩。学生在协同配合中会感受到歌曲的魅力,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边唱边跳,用身边的材料为歌曲伴进行伴奏,体现学生的体态律动,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
节奏,是学生学习音乐中能够强烈感受到的旋律律动。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时候,结合节奏来进行体态律动,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感,跟随音乐的内容来进行体态律动,展现自己对音乐的喜爱之情,做到跟着节拍走的音乐学习效果。在学习《丰收之歌》时,教师要想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创造幸福的优秀品质,让学生结合歌曲进行表演,把握歌曲的节奏感,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为学生播放《丰收之歌》,展示劳动人民丰收的场景,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教师再利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使学生能够仔细揣摩歌曲的节奏,了解如何正确地切分节奏。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借助拍手的方式来为歌曲伴奏,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学生跟随节奏会了解歌曲的力度和速度,知道怎样灵活地表达歌曲的情绪。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歌曲的曲式:三段式,进行A+B+A的节奏手势设计,展示A段旋律的欢快跳跃和俏皮生动,展示B段旋律的平缓抒情和陶醉喜爱。教师也可以边弹琴边组织学生配唱歌词,让学生了解反复记号、切分节奏等标志,熟悉歌曲的演唱,体会到音乐体态律动的快乐。
仅依靠学生自身来完成对音乐的鉴赏是不太现实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对音乐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体态律动,强化学生的体验效果,促使学生在肢体动作中把握音乐的魅力。在学习《捉泥鳅》时,教师要想使学生理解雨后儿童急着捉泥鳅的心情,展示田园歌曲的魅力,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依据学生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划分,然后组织学生围绕音乐展开鉴赏,体会音乐中涌现的活力与动感,跟随舞蹈进行体态律动。学生分组后,可以先选定小组的组长,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明确歌曲的演唱内容、演唱背景、演唱特点等,综合分析歌曲情感,回想自己的童年经历,引发情感共鸣,在理解歌曲景色、情感基调等基础上更好地展开体态律动。学生在讨论中,对歌曲有了深层次的探索,能够结合歌曲的情感来进行踏脚、拍腿、拍手等动作,突出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释放自己情绪的自由自在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小学音乐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体态律动,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律动中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主设计体态律动的动作,然后为学生创设展示的平台,优化学习环境。在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时,教师要想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使学生了解重庆山民在砍柴时候唱的山歌,感受歌曲的欢乐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让学生体会山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热烈情感,在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体态律动,结合自己聆听音乐之后的感受进行身体活动,考查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先是与同桌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了解同桌的想法,综合之后,开始设计与歌曲相匹配的舞蹈,想要借助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描述歌曲的场景。在学生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动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对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体态律动的体验感,突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体态律动,可以结合对学生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重视体态律动,增强学生体态律动的信心。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点评,结合自评、他评等模式,丰富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在学习《踏雪寻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的音乐,让学生结合音乐的旋律,说一说音乐描述了怎样的场景。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想象自己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样子,伴随着驴儿颈上的铃铛,享受雪后天晴的美景。在学生理解了歌曲的意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骑驴赏花的动作,边走边唱,生动地诠释《踏雪寻梅》这首歌的情感。
在学生演唱之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借助学生在表演、歌唱过程中的动作、语言、韵律等来对学生进行打分,指出学生的优点,分析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体态律动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培养学生善于剖析自己,积极反思的好习惯。学生在教师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下,会感受到音乐体态律动的意义,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总之,本文剖析了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探析小学音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变化、重视节奏感的把握、辅助学生鉴赏音乐、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采用多样化评价体系,为学生展示多彩的音乐世界,让学生借助体态律动对音乐进行深层次的探索,挖掘学生音乐学习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