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欣
(福建省厦门市第八幼儿园 福建 厦门 361000)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幼儿在学习阶段的重要转折,也是幼儿身心发育的重要节点。在这个阶段,幼儿不仅要面临学业负担的加重和课业难度的增加,也要以更加独立的个体身份参与到同伴交际、集体活动参与以及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们可以这样说,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幼儿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过程,也是幼儿以更加独立的姿态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相比,在教学理念和授课内容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幼儿园提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寓教于乐,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小学则加入了更多课程知识的学习,学习内容更加具体抽象,在课堂时长、课程内容和教育理念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帮助幼儿平稳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化解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及支持,科学的课程设计、良好的家园互动、健康的教育理念都是这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1.1 有助于幼儿顺利实现阶段过渡。幼儿在幼儿园的就学阶段所要遵守的强制性规则比较少,在课堂上也比较随意自由,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幼儿园的课堂时长为30分钟,而小学的课堂时常为40分钟。时长的变化需要幼儿在课堂上保持更久的注意力,对其专注力和规则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之幼儿园更为宽容自由、以游戏和课堂活动为主的教育形式,很多幼儿在初入学的时候并表现出了不遵守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减退等诸多问题。
同时在学习内容上幼儿园和小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小学教程的难度明显增加,而且开设的科目较之幼儿园阶段也更多一些,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幼小衔接,很容易导致幼儿在初入小学的时候由于无法适应突然增加的学习任务而变成学困生。且在学习内容上,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更易接受和理解,学习难度低,对幼儿的学习成绩也不作过多的强调和要求;在小学阶段,学习难度的增加和突如其来的课业压力往往会导致幼儿在入学时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高强度的学业压力。虽然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低年级学生在回家后没有作业的压力,但是学习内容的难度增加还是会造成很多幼儿及家长在短时间内束手无策。
故幼小衔接可以极大缓解幼儿及家长因环境改变、课程内容改变、教育理念改变而导致的精神压力,进而为幼儿实现顺利过渡和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学前儿童处于可塑性极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养成的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会影响学生之后的身心发展。在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个过度阶段,幼儿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学内容以及家长对于幼儿的期望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个时期是幼儿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这个期间要经历思想的震荡和行为方式的变化,如果在转型期内不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那么幼儿很容易因为缺乏科学必要的指导和心理纾解而出现迷茫、焦虑、厌学等消极情绪。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一些幼儿在转型期所要面临的问题进行提前铺垫,给予幼儿必要的准备时间能够让幼儿更加从容地应对在即将来临的小学阶段的各种问题,不仅有助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2.1 分工不明确。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两方都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但是从当前幼小衔接的现状来看,小学教师认为衔接工作主要应当由幼儿园方面负责。笔者在采访幼儿家长的过程中也发现,幼儿在升入小学之后,之所以会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不适应,与小学教育中对于衔接工作的漠视以及相关工作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家长们在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分工方面意见也并不一致。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园教师理应为孩子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有的家长则认为,小学作为接收孩子的一方,教师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引导义务。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不少小学教师都认为,幼儿园期间就应该让幼儿从心理上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但幼儿园教师也表示,在“幼儿园去小学化”和“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幼儿园对于幼儿幼小衔接的教育工作显得有些“束手束脚”,需要小学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为幼儿创设一个平稳的过渡期。
2.2 过度依赖学前班。由于幼儿园和小学两方面在幼小衔接教育领域缺乏沟通和协作机制,所以很多家长都将视线投入到市面上流行的学前班。有的家长表示幼儿园和小学所教授的内容难度差异太大,怕孩子入学的时候掉队,所以提前让孩子上一下学前班,提前学一下知识,这样对孩子来说也好。有的家长表示,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的一个重要过渡期,有专业的老师和配套的课程予以辅助,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处。但笔者发现,家长口中的学前班虽在一定程度上为幼儿学段过渡提供了帮助,却也加重了幼儿的学业负担。很多幼儿在园期间就要参加五花八门的学前班培训,国画学前班、舞蹈学前班,这与我们目前的“双减”政策原意其实是背道而驰的。
2.3 家长焦虑情绪明显。幼小衔接不仅是对幼儿的考验,也是对家长的考验。进入小学学段之后,所学科目逐渐增加,每次考试之后还要有排名,家长的担忧也随之而来。“孩子是不是有些偏科”“这次排名又退步了”“孩子是不是在校没有掌握好知识点”。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学校,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值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孩子学业的要求增加,对成绩的关注明显提升。殊不知,家长的焦虑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敏锐察觉到家长的变化后,孩子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
笔者在访谈过程中,有的家长就谈到:“以前没仔细看孩子的教程,今天仔细看了一下,发现现在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个六岁多的孩子来说确实有难度,孩子跟不上,我们心里也跟着着急”,有的家长则说:“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让孩子提前学学小学内容,他还不乐意,要是不学的话,进了小学肯定是要掉队的”。
从以上我们都可看出,在幼小衔接的这个特殊时期,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从之前的非智力因素逐渐过渡到智力因素,对孩子的学业关注度明显增加。家长在心态上的变化也会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故孩子在此阶段很容易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消极厌学、情绪低落等种种问题。
3.1 幼小衔接教育的小学化。当前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很多民办幼儿园和私人幼儿园总是将幼小衔接教育局限在“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阶段的知识”,这与“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趋势明显相悖,民营幼儿园的教师很多都是来源于退休的小学教师,所以在日常的幼儿园授课中就将小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毕竟幼儿受年龄阶段的限制,在接受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除了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小衔接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到位,家长也存在理解不到位的现象,很多家长将幼小衔接教育理解为提前接受小学知识。这种简单粗暴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提早传授小学知识的背后帮手,甚至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上了小学之后跟不上进度,还要反复叮嘱老师多教孩子一些知识点。还有一些家长为孩子报了大量的兴趣班和教程,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在前文所提到的学前班,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还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乐趣。幼小衔接教育是一个涵盖多方面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提前学习小学课程,最重要的还是做好孩子的心理衔接工作,让孩子在进入小学阶段之后能够有一个适应阶段。
除了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小衔接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小学教师也没有做好相应的工作。很多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还是保留着在幼儿园的行为习惯,对于课堂上强制遵守纪律的意识不强,但是很多小学教师没有给予幼儿一个缓冲期,在幼儿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导致幼儿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应。
3.2 教学管理衔接过程不当。除了教师和家长方面,教育行政机构在教材的编写和具体教学的管理活动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幼儿园教材和小学教材的编写上没有体现一定的过渡性,完全是一个由易到难的直接过渡,小学教材的编写难度的突然提升打击了很多幼儿的学习热情,也没有考虑幼儿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截至目前,我们仍没有一套针对幼小衔接编写的官方教材,这也是导致市面上学前班广受家长欢迎和认可的重要原因。教材是幼小衔接阶段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从“幼儿园去小学化”和小学学段对于理解力以及规则意识的强调,幼儿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
同时,在教学管理中没有考虑到幼儿在幼儿园时期的生活习惯和课堂管理,幼儿在幼儿园时期,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室外活动,教师都以尊重幼儿主体地位为原则,鼓励幼儿发挥自主能动性,为幼儿思维的发散和想象力的迸发创设了良好条件。但是在小学入学伊始,教师开始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并以强制性的课堂纪律来要求幼儿,导致了幼儿在心理上对课堂产生了排斥感。很多教师更是对幼儿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进行了处罚,导致幼儿出现了叛逆和厌学的倾向。
3.3 家校互动的不足。学校和家庭是学生重要的两个成长环境,这两个环境在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发挥对彼此的补充和强化作用,但是在幼小衔接这方面体现出了家校互动的不足甚至是完全脱节。家长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衔接方式对幼儿进行灌输,教师在校则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这样不仅会导致幼儿的疲于应对,还会导致幼儿对于学习逐渐丧失兴趣,对于这段衔接时期表现得更加迷茫。
具体表现在: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认为孩子一个年龄阶段就做一个年龄阶段的事,等上了小学自然有老师教导。这种错误的认知不仅会导致幼儿错失最佳的心理建设期,还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还有部分教师过度依赖于市面上的学前班,与幼教沟通不足,这就导致孩子虽然从知识技能上提前过渡至小学,但其心智和行为习惯却仍停留在幼儿园阶段。
4.1 转变教育理念。家长和教师要提高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不能及时适应环境的变化,那么对其身心发育、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是极为不利的。
从家长方面,家长要端正心态,幼小衔接并不意味着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提前接受小学知识,幼儿的心理转变才是家长需要关注的重点。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不要为孩子施压,不以孩子识字量的多少和做题正确率的高低作为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更不要将自己的焦虑传达给孩子,通过报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的方式早早让孩子背上重压。从教师方面,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都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不要将引导责任推卸给其中任意一方。幼儿园教师可通过模拟课堂的方式让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生活,而小学教师则要给予学生适应的过程,学生接受新环境和新理念是需要时间的,短时间内因不适应而表现出的种种问题都是适应期的正常表现,教师要科学引导、耐心开解。
4.2 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幼小衔接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对幼小衔接重视度不强。所以我认为应该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首先从观念上提高教师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视度,其次将一些在幼小衔接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时告知教师,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可以让他们在幼儿园阶段穿插讲授一些简单易懂的小学知识,幼儿园的去小学化并不意味着知识技能的零传授,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应当体现寓教于乐的本意。
在必要的时候也要强调一下课堂纪律,让幼儿形成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认知。对于课堂纪律的强调无需刻意,其实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的,在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中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幼儿树立规则意识,是日后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的重要保证。
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则要告诉教师给予幼儿必要的缓冲期和接受期间,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习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联动,为了实现幼小教育的更好衔接,小学教师和幼教可以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在交流的过程中熟悉学生的特点,进而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幼儿园与小学也可以通过“校校联动”的方式为教师搭建更加畅通的沟通平台。
4.3 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管理体系。我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衔接管理体系,充分考虑幼儿在“幼升小”阶段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通过合理编订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及教育规律的教材弥补当前教材缺位的不足。同时在学校规则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轨,在幼儿进入小学之后为了给予幼儿一个缓冲期和适应期,可以在短时间内沿用幼儿园的管理方式,不刻意强调课堂纪律,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将这些要求告诉幼儿,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幼小衔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上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应对学生刚入学时人际交际能力进行塑造和培养,学生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周围的环境和同伴都发生了变化,难免会因为陌生感而感到迷茫和不适,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鼓励学生多参与班级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为新生创设互相了解的平台,拉进新生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卸下心防。同时教师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学会做学生信任的朋友,以平等的身份和姿态与学生建立舒适的沟通氛围,倾听学生心声,并通过心理纾解的方式为学生排忧解难;其次,教师可通过建立学生档案系统的方式,对新生入学以来的行为以量化的方式进行记录,如,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表现、在遵纪守规方面的表现、在学习自主性方面的表现。量化的评价方式不仅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方便将学生在校表现向家长反馈;最后,教师在评价机制上要采取多肯定多鼓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这对于增强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自信心的构建都是至关重要的。
4.4 增加家校互动。家长和幼小衔接的教师应该多一些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教育。家长和幼儿教师在幼儿成长教育方面应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二者都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参与主体。家长对于幼儿的在校表现有赖于教师的及时反馈,而教师对于孩子性格特征和其他方面的了解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当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段,出现情绪焦虑、低落、敏感等问题时,教师应当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并且与家长一起探讨具体的支持策略。
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或者是其他线上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尤其是当发现孩子存在对新环境的抵触和抗拒情绪时,教师要联合家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追踪。只有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上存在的不足并且通过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在互动的过程中挖掘学生的优点,尽量通过鼓励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唤醒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建立家长议会制的方式,在幼儿升入大班学习或者幼升小之前召开家长回忆,了解家长对于幼儿期望值的变化、希望学校方面对于幼小衔接提供的帮助以及家长自身可以提供的支持。对于家长意愿的调查和了解可以进一步拉进教师与家长的距离,进而对孩子的幼小衔接教育起到更好的助益作用。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课程安排的变化,幼儿在这个阶段会面临诸多迷茫和困惑。而家长、教师、学校作为幼儿成长发展中的重要角色,在这个阶段也理应通力协作,为幼儿平稳过渡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观念上扭转当前关于幼小衔接的不科学认知,明确幼小衔接的内涵以及具体要求,严格按照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制定衔接策略;其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衔接管理体系,通过优化现有教材、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的方法为幼小衔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最后要强化家校联动,畅通家长和教师的沟通途径,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多元化的沟通方式,拉进教师与家长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