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琴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以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逐渐形成,其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学素养,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章鉴赏能力,并强调开拓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内容与作者思想情感,促进学生的多元成长。在此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理解引导式教育理念,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有效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合进教学之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语文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
在语文教育体系内,阅读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关系到学生的阅读素养,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模式。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学均存在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阅读教学素材的局限性影响。首先,现阶段阅读教学的理论正处于新旧更替的阶段,而在新课标指导下,阅读教学呈现出明显的实验特征,即包括建构主义、人文主义、综合实践、创新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在内的教育要素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但应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教育理论均符合实际的语文教育需求,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容易走入误区。其次,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对于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往往不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行引导,导致学生阅读热情较低,无法形成积极的阅读习惯,很容易失去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最后,从阅读教学内容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45 万字,但根据调查,很多学校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究其原因,多与学校阅读教学资源有限有关[1]。
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步入创新之路,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合作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手段。然而,根据调查,小学语文教学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流于形式”问题,即一味重视创新,忽略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追求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忽略了对于学生基本语文知识的指导和帮助,使得文本学习成为一种浅阅读,表现出严重的快餐式学习现象,既无法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文学意蕴,又不能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使得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却使得课堂教学氛围超出了教师控制,很容易造成教学效率的下降,白白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2]。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确实改变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窘境,打破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思维,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特征。但是,应注意的是任何教育手段的应用都必须建立在教师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之上。从目前来看,对于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其课堂掌握能力薄弱,容易在应用新型教育理论时走向极端,产生事倍功半的教育效果。
语文作为百科之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是应大胆延伸,通过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无法合理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往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教育创新违背了教学的根本目标,即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例如,在教学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时,一些教师以丰富的影像资料为支撑,以讨论教学法为延伸,摒弃了复杂的文章分析,鼓励学生体会自然,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却导致语文课堂转化为自然课堂,脱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此外,在语文教学中,知识教学永远是课堂的根本基础,但一些教师盲目拓展教学内容,不注重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使得学生无法妥善处理海量的知识信息,容易使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不满,或有选择性接收趣味性相对较高的知识,最终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了学生的基础发展[3]。
除阅读教学外,写作教学同样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其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调就学生的写作素养进行提高。但是,在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写作教学脱离生活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与教师开展写作教学注重方法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到学生写作习惯和写作思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小学生大多具有活跃的思维,不仅想象力十分丰富,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但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语文写作教学仍存在过于关注学生写作方法的问题,这使得写作学习完全沦为应试学习,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个性,造成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缺失;其次,通过调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多采用独立写作课的方式展开写作教学,并未真正将写作教学融合进语文教育整个过程,且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大多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根据新课标要求,阅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关注学生阅读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既是学生文学思维发展的关键基础,又是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展开的重要前提。首先,应强调就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以多样化的课堂展开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从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文本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教学开课方式,以多样化的开场白引导学生走入阅读情境,或慷慨激昂的朗读、或精彩绝伦的视频,应能够充分迎合学生的阅读个性,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其次,应就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端正,鼓励学生以朗读形式进行积极阅读,通过朗读培养学生阅读思维和阅读情感,体会文本文学魅力,感悟语文情趣,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要求学生带着情感感悟文章内容,深入品味文章中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以此在调动学生阅读情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掌握阅读学习的技巧。最后,在阅读教学内容上,应全方位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既要保证课内阅读的层次性,确保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有效拓展课外阅读,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外阅读的要求,而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应注重采用鉴赏评析、课后随感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思维,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学生阅读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深度[4]。
在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就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进行培养,在保护学生学习个性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此形成以引导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任何教学方法的采用都不应以违背语文教育的初衷为前提,相反,应充分关注语文教育的本质,注重就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进行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充分应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应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扮演好引导教育的角色,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思维,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发展;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整体化的教学理念,系统化就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搭建,其中,除了应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和文章积累外,还应尽可能多以讨论、朗读等方式创新课堂形式,即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建立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基础上,不得出现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教学任务的问题;最后,于教师角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应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掌握调节,在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问题的同时通过循序渐进式的引导帮助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传递过程实则是思维运转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的学习特性,从而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实现课堂教学的事半功倍。
在语文教育体系内,语文教材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只有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的文学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依托教师的系统讲解剖析教材的知识要点,才能有效就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提升,确保学生的能力发展。首先,应明确的是,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语文承担着重要的基础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解读,整理适当的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针对《观潮》一课,首先明确认识“雷霆”“一舸无迹”等基础词汇的重要性,再强调引导学生就文章思想情感进行品味,以此形成由词汇到句子、由句子到篇章、由篇章到情感的思维模式,在循序渐进中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其次,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应充分发挥好其作为百科之母的知识连接作用,通过巧妙融合其他学科知识以丰富语文教学素材,拓展学生语文视野。但是,应注意的是学科融合并不意味着应完全脱离语文教学的本质,相反,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导入应建立在补充语文教学的前提下。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可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视频故事,了解文章故事的时代背景,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而并非将语文教育转化为历史教育,即教师应适当把握学科知识导入的度,避免其他学科知识喧宾夺主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写作教学方面,教师教学重视不足、教学方法不恰当,是导致学生写作素养较差的主要原因。纵观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拘泥于模板的问题,即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所不足,这是受教师教学思维限制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打破写作教学思维,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以多样化的写作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应贯彻落实读写结合的写作教学综合发展模式,紧密结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并在挖掘学生日常生活写作元素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增进学生的写作理解,拓宽学生的写作视野。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引导学生在教材学习之余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调动学生的生活情感,在鼓励学生就自身所见所闻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体会文中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方面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恰当的写作情境。另一方面,应立足于基础,形成全过程式的写作教学模式,即应将写作教学融入语文教育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主的写作习惯,其中,除了应尽可能多地以课堂随笔、课后读感等形式锻炼学生写作技巧外,还应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活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个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长期发展,而针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流于形式、教学内容缺乏限制、写作教学缺乏重视等问题,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有效融合传统教育思维与现代教育方式,形成更加贴合当代小学生学习需求与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从而系统化就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语文教育水平的综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