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月季常见病害,为害蔷薇属多种植物,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切花月季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白粉病为害十分严重,发病率60%~90%,受害后叶面、嫩梢上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可引起病叶卷曲、枯焦,严重时叶片变黄脱落,嫩梢枯死,花不能开放或花姿不整,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价值,产品减产30%以上。
目前月季切花白粉病防治仍以施用农药为主,近年来不合理化学农药施用和长期连作导致土壤营养物质降低、自我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据相关研究分析,喷施的农药20%~30%的药剂会附着在植物体表面,仅有8%~15%被利用而起到防治作用;降落到地面上的药剂高达30%~50%,5%~20%飘浮在空气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随水体流失。花卉生产中喷施农药浪费量极大,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还污染了环境。
生物农药具有较严格的专一性,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研究开发的各种生物农药有着比化学农药更大的优点,如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选择性较强,一般对脊椎动物无害,甚至不影响天敌,残毒低,如果是活生物体,病原体可通过病虫或尸体传播,进而可深刻影响目标昆虫的种群等。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产酶细菌,在土壤等环境中广泛存在,也是植物体内常见的内生菌,尤其是在根系和茎叶组织部分,不仅能促进有机物料的矿质化和腐殖化,而且可繁殖大量功能细菌并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一方面利于作物吸收养分和刺激生长发育,提高作物抗病、抗旱、抗寒能力;另一方面功能细菌进入土壤后,可固氮、解磷、解钾,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至今已在水稻、大豆、棉花、小麦、辣椒、番茄、玉米、黄瓜等农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并凸显出其良好的病害防治效果及土壤改良能力。此技术以定期施用一定剂量的枯草芽孢杆菌配合保护地温湿度控制,达到良好控制月季白粉病并改良栽培介质环境,实现月季绿色生产的规模化应用。
月季白粉病绿色高效防控技术在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小规模试验示范展示。
单茬花浇施枯草芽孢杆菌400~600倍液(10亿孢子/g)3次相当于75%百菌清防效,常规防治按5~7 d交替喷1次百菌清、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化学农药,每茬花生产按60~90 d计需要喷施化学农药48~54次,技术的应用可大幅降低农药及人工成本。浇施枯草芽孢杆菌后,可促进栽培介质有机物料的矿质化和腐殖化,提高了月季植株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切花产量和品质,增加经济效益。
此技术参加2021年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申报,已完成获奖公示。
月季营养枝压枝处理或清桩处理后3~5 d,每隔7 d浇施1次400~600倍液的枯草芽孢杆菌(10亿孢子/g),浇施量为溶液浸透耕作层基质或土壤为宜,连续浇施3次。若追求更理想的防控效果,可在3次浇施后叶面喷施1次800倍液枯草芽孢杆菌。正常水肥管理,且施用前及施用结束后建议取耕作层基质或土壤开展有效态元素营养监测。
花卉种植过程中90%的病害、虫害均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种植环境有关,10%是由于密封、消毒、隔离等不当造成。在浇施枯草芽孢杆菌前提下结合升级温室大棚隔离设施,如配备加温设施、环流风机、水帘降温、地膜、墒面保护膜等设施,严格控制温室小气候,建议白天控制温度在25~30℃、湿度50%~65%,夜间温度控制在14~18 ℃、湿度控制在60%~70%,使白粉病等叶斑类病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有效减少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及为害。
切花月季保护地栽培区域。
一是应在发病前就开始施用枯草芽孢杆菌,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后严禁喷施化学杀菌剂。二是足够频次的施菌量才能保证在根基土壤中形成优势菌,才能获得月季根茎部定殖→系统形成优势菌群→产生抗菌物质→植物防御酶诱导→促生长等的良好作用。三是温室环境控制极为关键,建议白天温度控制为25~30 ℃、湿度在50%~65%,夜间温度控制在14~18 ℃、湿度控制在60%~7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