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国,刘瑞敏,吴泽全,单翠华,沈小雨
(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51)
康复医学是独立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和临床医学之外的一门学科,它以消除和减轻患者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患者的身心功能为目标,运用物理疗法、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和心理干预等多种方法促使病伤残患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逐步实现生活自理,并最终重返社会[1-2]。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和重返社会。康复医学的领域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这四个领域既凸显了康复医学的全面性也侧面反映了康复医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带来了挑战。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康复医疗服务和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实践教学基地是加速孵化高质量康复专业人员,推进康复医疗服务深入残疾人的重要枢纽[3]。建立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符合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康复医学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基于教学型三甲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学科背景,如何建立符合康复需求且具有学科特征的实践教学基地是目前康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焦点。
康复医学是一门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核心特点的医学学科,实践教学对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康复医学理论知识向康复临床转化应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基地则是开展康复医学实践教学的关键载体,是孵化康复医学人才的试验田,是培养康复人才、服务社会、研发创新的重要阵地。
目前医学院校康复专业人员(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实践教学任务主要由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基地等承担。根据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从业方向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由实践教学基地提供满足学生技能培训、康复实践和技能锻炼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可见,康复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具备康复医学科专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才能实现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理论知识向康复实践转化的载体作用。
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为康复医学师资队伍技能培养提供了学科平台。康复医学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从业能力。高学历、高能力、高科研水平和良好医德医风的师资队伍对康复医学实践教学至关重要,是康复医学实践教学的推动剂。实践教学基地则为师资队伍提供技能实践平台,实现高质量的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在丰富师资队伍实战经验的同时,推动康复医学创新、发展和临床转化,切实服务广大人民[4]。
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平台,具有孵化器和培育基地的作用。在这个平台上,病伤残患者获得了所需的康复治疗与服务,康复医学专业人员获得了临床实践技能技术,康复医学师资队伍获得了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的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使得康复医学产学研多方功能融合,最终使得优质的康复服务技术进入医疗需求市场,使期待康复治疗的患者获得最大康复效益,重返社会。
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应该具备实践性,简言之以应用操作为核心。根据康复医学专业人员的培养,进入实践教学基地的人员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教学基地则是重在培养医学生的康复临床思维和技能技术操作[5],是帮助康复医学生锻炼为独立康复专业人员的孵化器,因此应该更加重视基地的实践性,通过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康复技能培训,帮助医学生实现康复理论知识到康复治疗的应用。
其次,作为康复医学的实践教学基地必须具备学科专业性。康复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到目前为止基本发展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康复体系,其学科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三方面,每一方面都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其中康复评估更是康复医学的重中之重,“康复起于评估,止于评估”,强调了康复评估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6]。康复评估是明确功能障碍发生、发展、预后的工具,是康复治疗计划制定的基础,是康复疗效获得与否的标尺。在康复评估指导下开展的康复治疗更是康复医学专科诊疗特色的代表,康复治疗涉及的范围包括医疗康复、社区康复、康复工程、教育康复、康复护理、职业康复等,常用的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感觉统合治疗、心理辅导和传统中医康复治疗等[7]。
可见,康复医学的学科专业性丰富又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难度。此外,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还应具备稳定性和持续性,医学和教学都是循环往复的实践工作,只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才能保障学科的稳定发展和不断创新发展。康复医学与其他的医学学科一样需要稳定和持续的实践支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从而赋予学科不断生长的动力,使学科向着更新更好地未来发展。
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基地通过其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康复培训功能,为康复医学专业人员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条件,有层次地推进康复从业人员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目标的孵化符合医疗市场需求的康复从业人员。
康复医学是一门持续发展的应用型医学学科,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创新发展而获得医疗技术和学科的发展。医学的发展本质就是探索、挑战和创新,实践与教学相辅相成,发现新的临床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再反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与医学院校教学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践教学基地为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场地,共同探索康复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出真知”,康复医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医学,其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实现病伤残患者身心功能最大程度的恢复,并重返社会。可见,康复医学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更加强调个体功能的具备,强调个体的社会意义,概言之即有质量的生活。WHO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反映了康复医学对人体健康状态的描述所包含的层次不仅仅是身体功能和个体活动,还包括社会水平,这一内涵体现出的正是符合当下医疗需求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9]。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发现了问题,才能探索新方法新思路新理论逐步解决问题。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场所。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能脱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需强化基地专业性,探索满足人民康复需求,又切实可行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康复医疗市场需求推动医学院校加强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愈加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场地、设备和创新发展都需要持续的财政投入,相较于康复医疗需求,基地建设呈现滞后性。如何高效利用已具备资源,降低闲置率,实现资源更新,是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硬件问题。
康复医学是一门系统全面的学科,学科下又分诸多亚专业。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建设大而全的康复基地还是建设小而精的康复基地,需要医学院校、医院、基地等多方统筹资源并整合,突出优势资源并高效利用才能实现基地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基地的软实力和核心部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影响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康复医学教育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师资管理体系可以为促进师资队伍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制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师资队伍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康复医学实践教学质控体系主要包括质量目标、资源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监管和反馈。康复医学实践教学质控体系受到上述诸多问题的影响,包括财力投入无保障、基地建设定位不明确、教师队伍管理条例不清晰。此外,教学活动安排无系统、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单板、教学效果反馈缺乏,也会影响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10-11]。
硬件设施是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康复医学专业人员从业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硬件设计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康复场所、康复仪器及设备、康复功能分区及特定治疗室等。康复医学是一门快速发展中的医学学科,发展就意味着技术的更新迭代,如何在发展过程中保障硬件设施的适用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一方面基地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硬件设施进行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加大财力和物力的配套支持,从而使得硬件设施在基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效能。
软实力储备主要从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两方面着手。师资队伍是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核心组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专业人员的技术保障[12-13]。实践教学师资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此“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才能保障基地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的康复专业技术人员[14]。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反映了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有序与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就是基地建设的规矩和标尺,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对基地建设具有良性地促进作用[15]。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基地的管理、师资队伍的管理及设施设备的管理等。其中,基地管理建议以高校康复医学院为中心,制定开源流动的基地准入准出机制,定期对所属基地进行全面考核,从而确保各个基地的良性运转,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此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模范,根据各个基地的特点制定师资队伍的培养、评估和激励模式,不断地更新和健全教师队伍素质,保障临床教学的质量,为康复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康复医学当前面临非常好的形势,国家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支持、行业发展的明确方向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康复医学的行业发展营造了非常利好的环境,也凸显了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康复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因该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强化专业素养,打造康复技术过硬的教学基地,为国家和人民培养医学技术夯实的康复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