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2-11-19 01:44鲍铭铭巫丽君
教育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人才

●徐 达 鲍铭铭 巫丽君

随着全面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我国正处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乡村是不可忽略的关键领域,只有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落地。习近平总书记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表明了要集合青年力量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鲜明观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村人才需求由专科走向复合,对人才的政治思维与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实践的重点方向。但是目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只有深刻梳理这些问题,并提出具有较强实践与指导意义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与能力不足的痛点。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注入乡村产业新动能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倡高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回馈乡村,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与支持政策,形成了“高校+乡村+社会”多维联动的新格局。例如,海南澄迈县实施人才驱动战略,生产总值增速提升,实现发展转型。目前乡村已经成为商业发展的第二大舞台,以创新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乡村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觉悟的青年。青年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往往能够以点带面,带动全村甚至更广范围的增收。例如,湖南邵阳返乡创业的3位大学生将家乡的物产养殖麻鸭打造成“小塘麻鸭”品牌,带动当地100余名贫困户增收。通过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快农业产业升级,将乡村社会服务奉献意识与高校双创教育理念融入共同富裕发展新阶段,从而注入乡村产业新动能。

(二)推动乡村数字改革,拓宽乡村建设新维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在农业农村最高纲领中提出建设智慧农业。[2]同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一批兼具创业孵化、技术创新、技能培训等功能一体的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3]。乡村振兴人才可以将科技要素引入乡村:一方面,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助于普及乡村发展科技常识、对农业科技进行创新,使要素达到合理配置,将科技作为支点,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另一方面,可以将智慧农业项目带入乡村,使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进程,推动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这是高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一大重要方向。同时也让乡村成为当代青年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平台,拓宽乡村建设新维度。

(三)促进乡村产学研一体发展,创新乡村实践新模式

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带动乡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共富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结合多维度培养模式与要素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链,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人才的高效与立体化培养,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技术研究、产业升级、生产要素一体化,进而带动乡村的整体提质升级,实现双赢。一方面,高校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使受培养的乡村振兴人才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开阔的学习视野、扎实的强农技术、成熟的领军能力,其思想意识真正落在服务乡村、投身乡村的维度。另一方面,乡村研学基地的建设与其他合作模式的推进与开展使得高校学科理论与乡村实践之间灵活转化,知识资源更快地转化为农村发展“引擎”与“助推剂”,创新了乡村实践新模式。

二、当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

2021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目前全国虽已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不是所有人同时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动态推进、各有差异的富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城乡融合一体推进,鼓励乡村振兴人才投入乡村事业发展是打开共同富裕大门的关键钥匙。为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21年2月正式挂牌“国家乡村振兴局”。[5]在变革期做好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同共同富裕有效衔接,关键在于寻找乡村振兴脉络“滞阻点”,对症施下“精准针”。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与理论推演下,我国虽已基本建成了一套完备的共同富裕衍生链,但仍然缺少高校青年和基层骨干等自发地投入参与其中。纵观近两年我国乡村建设现状,虽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但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仍较为缺乏,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投身乡村振兴对人才吸引力不强,难以打造乡村“人才高地”。当前乡村应用型人才的缺乏与流失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乡村振兴人才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培养高素质本地村民,二是吸引外来青年人才入乡。两者在经费上均存在困难。前者由于乡村教育水平与产业结构难以满足高素质本地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需求,许多“农二代”“农三代”选择定居城市的离土非农化就业,导致乡村人力资本不足,空心村、老龄化现象严重;后者由于乡村人才投资经费不足、上升渠道有限、生活条件单调、身份权力缺失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地人才落户乡村。

二是乡村发展过于重视“引人”,对于如何保障“人才留乡”考虑不足。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兴旺”,青年人才是带动乡村产业走向兴旺、农民实现致富的“领头羊”,但一味地输入青年人才资源而不考虑配备相应的发展辅助条件,就如“竹篓引水”,难以维系人才之源泉。当前高质量人才在乡村发展“动力”不足,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乡村医疗与教育设施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如城市。其次,与城市相比,乡村对于创业人员的保障措施单一,存在补偿机制无法与城市匹配、创业科研平台欠缺、创业孵化园土地流转不便、本地消费群体缺失等现实问题。最后,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尚未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多以奖金与住房优惠等条件实行“一次性优待”,而缺乏以工作业绩为考核核心的持续跟踪评估与奖励。

三是高校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乏力,难以持续“精准输出”。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涵盖了物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鲜明价值取向。针对此,“教科书式”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与路径并不少见,但缺少更多社会与高校力量参与其中,共同锻造这本理论“教科书”。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体,其传统课程体系针对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要求与能力培养没有形成“同频共振”,对人才的培养呈现出与现实需求相脱节的状态,部分教师缺乏对基层工作的深度认识,学生缺乏在基层环境的切实锻炼;在观念价值上,很大一部分学生呈现出“背农”趋势,与农村农民情感断层,无法产生共情;加之培养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需要一定过程,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稍显过时,缺乏新型案例,难以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懂两爱”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动态性、时效性。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有心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2021年,国家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具有精神支撑与潜在引导作用。[6]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受益,是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7]对个人而言要温饱无忧、身强体健、精神充实;对社会而言要生产高效、公平正义、社会和谐;对国家而言要生态文明、国力强盛、人民幸福。乡村振兴人才不仅应当爱农村、爱农民,了解农村农民的风土人情,在乡村振兴建设中树立勤劳致富、为民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8]还应当坚定前进信心,迎难而上,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思想上助力创新型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有创新“科技硬核”的强农技术

当前浙江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并提出改革创新是共同富裕进程的根本动力,高素质人才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基础:树立全面效率观、创新发展观,发扬新时代创业者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奋斗精神,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动力以及创新竞争力,数字赋能城乡高质量融合,实现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共同富裕,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浙江方案”。[9]延伸乡村产业链,推动共同富裕是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点任务。[10]乡村振兴人才需要有扎实的跨专业、多学科知识体系,注重乡村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实现科技领域的突破,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农技术体系,弘扬中国作风。

(三)有堪当“揭榜挂帅”的领军能力

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和优越性的乡村振兴人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已有显现。[11]乡村需要实力与胆魄兼备的“乡村职业经理人”,通过深化科技与创新体制改革,构建市场与产学研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12]作为领军人才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应勇于突破乡村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等异质性组织间的合作障碍,善于资源整理与融合,在乡村产业治理中改善原有乡村生产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相关领域的创业,缓解村民就业困难问题,实际带动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拥有出色领军能力的乡村振兴人才能够更好地统筹协调乡村产业链,实现乡村多产业融合发展。

四、共同富裕视域下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树牢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核心理念与意识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人才应牢筑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培养乡村基层服务意识与乡村双创发展意识,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高校应树牢扎根基层办大学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与人才培养观。高校要明确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定位与目标,完善基于学科特色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理念与体系,培养高校青年以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旋律,积极引导高校青年深入乡村一线,了解中国农村现状,以乡愁情怀凝聚青年力量,实现文化铸魂,崇尚文化自信。同时,高校应培养青年广阔的社会视角和自我评价体系。一方面引导青年明确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将个人的创新创业活动与社会价值期望、乡村发展相结合,实现正确的公共事务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直观地了解到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热点和各类产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和迫切需求,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体系。

(二)培训乡村工作通识、高新技术与企业管理技能

共同富裕鼓励全体人民勤劳创新致富。高校应将打造高质量乡村的理念融入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建议在乡村工作通识、乡村高新技术、乡村企业管理三个方面加强课程设计,建成系统的“乡村职业经理人”“乡村数智培训师”等新兴职业的课程体系。乡村工作通识课程包括乡村基层工作通识与乡村双创通识。乡村知识面由专精转向宽泛,由精英式育人转变为大众化育人。[13]在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将其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融入课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乡村高新技术课程涵盖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现代运输等技术。课程侧重高新农业技术的介绍,为学生利用数字化手段深化产业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智慧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乡村企业管理课程应涵盖乡村经济原理、管理与决策,并涉及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多种市场分析方法。课程应以新型农村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培养青年自主在乡村创办与经营企业为目标而设立。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与实践,不断推进数字乡村设施建设。

(三)开展乡村创业研讨、竞赛实训和企业孵化

乡村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乡村双创课程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载体,依托高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建设以实现产学研结合,增强乡土资源的经济属性。在三类核心课程的理论铺垫下,着力建设乡村创业研讨交流基地、乡村创业竞赛实训基地与乡村企业实习孵化基地。乡村创业研讨交流基地重点结合乡村现状,对乡村创业可行性进行模拟探讨。以高校作为主办平台,邀请乡村创业的知名学者、企业家、青年创客等不同典型作为高校青年乡创的社会指导教师,拓展共同富裕视域下校外乡村创业模块,深入交流高校之间已有资源,形成共融共通、优势互补的格局。乡村创业竞赛实训基地重在以竞赛形式鼓励高新技术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应竞赛要求,实践程度较创业研讨更进一步。以竞赛答辩和项目汇报作为反馈,测试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样本展示的形式“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增强乡村文化魅力、传承乡村传统技艺、协调农村自然资源”[14]。乡村企业实习孵化基地主要帮助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精准对接,为学生在乡村就业创业构建桥梁与纽带。利用乡村企业这一实体化平台,组织高校将优秀创业项目团队输送至创业孵化中心,给予创业学生一定资金、技术、市场支持,为乡村输送创新科技领军型人才打下深厚基础。

五、结语

共同富裕视域下,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社会公认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乡村人才政策有序出台,乡村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维交叉融合的态势。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应注重全时期不懈努力、全社会力量参与、全方位素质培养三方面路径探索,从思想意识、课程体系、课程实践三个维度,形成高效立体、契合度高的乡村振兴人才“多维”培养体系,使乡村振兴人才发展更契合时代内涵,在后脱贫时代发挥关键作用。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人才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