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玺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潜藏着多元化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影响着个人与企业的资金安全,也对整个社会的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因而风险防范成为当前金融环境下,国家与企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将从风险防范的必要性、金融科技对风险防范的影响、对未来的展望三个部分入手,详细探究金融科技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
1.金融科技时代的商业银行,必须顺应现代化高科技发展潮流,加快转变业务模式和营销模式,由此在有关数据技术的使用、管理、线上线下服务等方面,带来风险识别不足、管控不到位、公证流程不合规等新类型风险。
2.近年来的产业转型加速了银行不良资产的暴露。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回收困难,如果这一情况持续恶化,可能会出现兑付危机。
3.随着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保险业面临竞争格局多元化、技术升级障碍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加剧了保险行业经营风险。
4.证券业及其他金融业务的转型以及金融衍生品、另类投资等多元投融资的出现,在金融科技时代,也面临着电子化、网络化运用不当,造成自身风险管控漏洞及监管不到位的风险。
由于目前资本市场的投机性趋向比较明显,带来的风险十分突出。
1.资本市场过重的投机心态,必然导致非理性的冲动投资行为,无论机构或个人在这样的投机式的投资过程中,都埋下各种不可预判的金融风险。
2.投资知识相对缺乏,导致国内个人投资者更偏向于技术分析而忽略基本面分析,重走势而轻价值,且容易出现盲目跟风;同时在较弱有效市场条件下,投资者很难通过基于历史价格信息的技术分析手段获利。
3.信息不对称使机构投资者产生逆向选择,利用内幕信息、违规操作套利。
金融市场监管体系还需要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并随着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不断在内容和方式上“堵漏洞”“补短板”。面对资本的逐利性冲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着缺陷,其产生原因如下:
1.法律条文的局限性,导致对不断涌现出来的问题和漏洞在过程上“管不完”,在覆盖面上“管不全”。甚至一些基础性条文不具体、不明确,影响了监管的执行力和震慑力。
2.监管手段存在滞后性。以事后处罚为主要手段,难以做到事前预警及违规行为的阻断,影响监管效率。尤其是在刚刚到来的金融科技时代,我们的监管手段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监管的迫切需要。
3.监管行为较粗放。还未做到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不同机构、部门乃至个体实施差异化监管。
金融科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运用数字化的互联互通,重塑金融领域的运行模式。其中,数据与算法作为金融科技服务重要的载体与工具,已暴露出明显的伦理缺失,衍生出大量违背道德的金融服务风险。
1.金融科技时代,全时段、多点式、多层面的交易行为,带来了资金流动性的急剧增大,必须要有更高比率的流动资金应对大量的交易行为,传统管理的不适用性将会造成流动性风险。
2.虚拟概念经济监管缺位,如虚拟货币、网贷等新兴的金融领域,运用的是网络、数字化、区块链等技术,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对于这些新兴领域存在空白,从而使得这些高科技金融工具给部分群体带来了钻空子的机会,以损害经济效率的代价为少数人牟取利益,从而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了风险。
3.技术漏洞。利用黑客技术寻找并攻击对方网络漏洞,从而窃取机密并从中牟利。目前网络攻击已成为金融领域安全的一大隐患。
金融风险防范是指企业或者组织对其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衡量和控制,以使企业或组织在获得最大收益的同时避免损失,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在金融市场中,传统的风险防范手段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较大:
第一,金融风险的复杂性:各类风险、风险的各个层级纵横交错,难以精准定位;第二,动态变化性:经济环境不断变化,金融风险的各类驱动因素也在随之不断变化,同时传统金融识别方法存在一定滞后性,往往会导致风险已经造成损失后才能意识到风险的存在;第三,传统的金融风险辨识手段成本相对较高,多依赖于知识和经验的分析判断,故需要耗费较多时间成本来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相关讨论;第四,传统手段无法做到精准防控,由于信息处理能力存在不足,仅借助人脑与传统计算机系统无法考虑到每个因素及其相互的内在联系,因而决策具有片面性,很难实现对每一个风险点的针对性防御,而往往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影响了防控实施效果;第五,对传统意义的决策来说,决策机构根据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依据经验和思考制定举措,这种方式以人的意志为主,必然会存在一些理性缺陷。由于决策者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和情绪下由人脑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因而决策的正确性无法保证。
针对传统风险防范模式的短板,下面从风险防范的几个过程——风险辨识、风险量化分析、风险对策研究、风险监控四个步骤来详细论述金融科技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
1.大数据的应用为早期风险辨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大数据收集企业、个人的行为数据,通过客户设备、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数据、账户操作行为数据和下单购买、转账等交易数据,在云端形成客户画像数据库,为风险辨识提供依据。
2.人工智能采用时间序列的建模方法,通过对风险因子的监控预知风险,对于团伙犯罪这种多账户之间的事件往往通过挖掘算法来识别异常行为和关联,同时运用提前写入的识别程序调取与金融交易有关的信息,发现隐蔽的欺诈和未知攻击,从而帮助交易各方作出风险预警。
3.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高效协同,包括数据在多个机构之间的打通、整个数据的共享等,帮助各金融主体快速识别风险因子。
1.云计算的应用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分析方式速度慢、容易出错且数据来源片面的现状。云端服务器的运算能力比起普通家用和商用计算机有着巨大提升,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极快的运算速度有助于金融企业根据风险因子及时作出策略调整。
2.云计算依靠提前编程的模型,全程无需借助人工,只要保证输入数据和模型构建的精准度,几乎不会出错。
3.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结合实现了数据库的高度整合,几乎囊括与决策有关的各个风险因子,大大提升分析结果的全面性。
1.风险辨识和分析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进行预防性决策,即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或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运用深度学习能力并结合大数据训练,人工智能能够快速掌握数据规律,从而对结果作出理性预测,为决策者提供重要参考。
2.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输出的决策参考会更准确,并更具有普适性。人工智能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整个过程通过数据—模型—结论这一运作机制进行,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结论的客观准确。另外,大数据的海量云端存储为数据来源的广泛性提供了保证,使决策结果可以适应不同维度的需求。
3.人工智能赋予决策更多的自主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跳过人工决策的环节,从而大大提升决策效率,减少滞后性,比如在欺诈团伙即将发动欺诈攻击前,自动对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迅速采取规则加紧、调高模型阈值等措施来提前防御。
1.当风险已经发生时,金融主体应将重点放在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上并及时切断事件进一步蔓延的可能性,此阶段的目标在于减少风险持续时间和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这就需要金融主体对已实施的风险预防措施进行监督和控制。人工智能可以实现风险事件全天候监控,并实时评估已实施对策的执行情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作出调整,实现动态决策。
2.传统金融交易存在中心化特征,金融主体内部以一套服务器为核心,一旦服务器故障或遭受攻击,就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无法正常运营。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多节点分布的特点可以有效防范这一风险,从而实现风险隔离。
3.借助大数据的信息收集及人工智能,在风险事件发生后,整个事件的进程会被充分分析并上传至云端,借助机器学习对模型进行改进和补充,为整个风控流程提供新的借鉴,防止风险再次发生。
一方面,国家通过相关政策鼓励金融科技的研究,并建立市场机制,利用市场竞争降低金融科技的使用成本,促进金融科技应用于更多金融主体之中。另一方面,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决策者应当引入金融科技的思维方式,摒弃一些思维定式,培养更多具有金融科技思维的管理者,将金融科技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从广度上讲,数据来源应足够广泛,应当涵盖尽可能多的领域;从深度上讲,数据应更为详尽、更加有质量。想要兼顾这两点,既要发展技术,增强数据挖掘和收集的能力,又要完善规则,做到数据的初步筛选,剔除垃圾数据,为金融风险管理者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数据。
当前的人工智能更多是基于线性模型,模型的更新需要人工完成,而自动的规则学习则可以赋予人工智能更多自主化思考和决策的能力,帮助风险管理者快速完成复杂的决策过程,提高生产力和运营效率。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实现对金融市场海量信息的精准提取,从而实现对风险因素的精准捕捉,提升风险管理决策的精准度。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金融科技也不例外,除了上述优势,金融科技也存在一些隐患。网上支付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如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信用卡盗刷等;大数据存在隐私泄露风险,数据库被黑客攻击后如果流入非法领域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人工智能存在安全隐患,更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监管手段进行干预,在未来金融市场中,监管机构应严格市场准入,并通过立法完善金融科技相关标准和规则,同时引导金融主体完善内控机制,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让金融科技更多地为防范金融风险服务,而不是成为制造金融风险的来源。
金融科技在未来金融风险防范中的进一步应用是必然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必然会渗透于识别、分析、决策、监控等每一个环节,并随着科技发展应用更尖端的新技术。但在金融科技的应用过程中,金融主体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使用和监督流程,并强化监管以减少金融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金融科技真正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