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探究

2022-11-18 05:39:39周金范秀芳
职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技工院校

周金 范秀芳

摘 要:技工院校围绕地方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探索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之路,创建技工院校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构筑适合地方和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寻求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互动双赢。这不但可以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是技工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地合作    办学模式

校地合作指的是技工院校与所在地域的地方政府以及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离不开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技工院校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了校地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要适应地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专业建设要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社会服务要围绕地方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充分发挥技工院校自身优势,为地方行业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技工院校校地合作办学的重要意义

(一)校地合作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技工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在投资量、劳动量和生产率这三个因素中,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人力、物力、财力的强弱,又决定着生产率的高低,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居于首位。技工院校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培养人才,二是服务社会,正是因为技工院校具有这两项功能,才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人才的供给方。

2.技工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技工院校拥有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相对集中的优势,在与其他社会资源充分结合的基础上,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技工院校这一优势,能够促进新技术的培育与研发,带动区域高新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校地合作是技工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校地合作有利于提高技工院校科研水平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依靠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同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离不开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生产实践不断为技工院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课题,也不断促进技工院校扩展科研领域,因为一方面企业在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另一方面技工院校可利用其师资、信息、技术、研发优势,根据企业科研任务的需要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科研,解决理论、技术、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既可出成果,也可提升技工院校的科研水平。

2.校地合作有利于提高技工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技工院校教育教学一般都与地方、与企业紧密合作,采取的是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全程围绕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实际需求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受益于校地合作。校地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速度,还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技工院校校地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

技工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输送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技工院校在开展校地合作办学时必须首先确立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把对在校生或培训生的思想理念、科学技术、工程设计等教育转化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例如,为第一产业培养输送农业生产技术与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为第二产业培养输送工艺员、技术员、施工员、电脑程序设计员、操作员等实用型人才,为第三产业培养输送服务、业务、管理等人才。

培养输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技工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校地合作办学的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所培养的人才应该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娴熟、职业综合素质好、有团队合作精神、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企业岗位要求,是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具体而言,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达到以下三项要求。第一,在知识结构上,毕业生和经过培训的学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与人文社科知识,具备计算机知识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第二,在能力结构上,毕业生和经过培训的学员必须具备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专业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第三,在素质结构上,毕业生和经过培训的学员必须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章守纪、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素质,并拥有健康的身心,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拥有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双证书”。

三、技工院校校地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一)“二元联动”探索校地合作新机制

为加强校地合作,金华市技师学院与地方探索构建“二元联动”机制,联合成立校地协同发展战略指挥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进行重大事务的衔接和磋商、重要领域的交流和协商、重点项目的对接和会商。

一方面,金华市技师学院与地方政府联动,签订《战略发展框架协议》,与产业集聚区对接,坚持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对接机制,以农村劳动力为主要培训对象开展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项就业或创业的基本技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应训尽训全覆盖”。

另一方面,金华市技师学院与地方学校联动,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坚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技能培养与学历提升衔接机制,形成“3+2”校际联合办学,以中西部农村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加强对中西部高技能人才的本土化培育,充分保障农村学生能平等地接受高质量的培训,促进他们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对符合条件的学生实行“五免一享”: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免费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免费推荐就业岗位,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

(二)“三大平台”共建校地合作多面体

作为金华市的老牌技工院校、浙江省省级名校,金华市技师学院采取“一地一策”的方式,以本校和地方政府(或地方学校)为二元主体,遵循“企业提需求、学校出师资、政府给支持”的原则,通过共建“技能培训基地、技师培育分院、名师(大师)工作室”三大平台,致力打造“因地而设、受地支持、为地服务”的校地合作多面体。

1.打造开放共享型技能培训基地

共享型实训基地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作用,将金华市技师学院合作方作为基地,将其建设成为面向技工教育、员工培训、技术革新、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平台。

以金华市技师学院和磐安县政府的合作为例,磐安县政府提供開展技能培训合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及优惠政策,同时作为金华市技师学院的教学实习和学生就业基地。金华市技师学院与金华市职安技能培训中心签署《培训合作协议》,后者在实训设备、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上给予帮助。

2.打造跨地共育的技师培养分院

以校校结对帮扶的形式,采用“专业扶专业”“教师带教师”“学生帮学生”等方式,发挥金华市技师学院对接受帮扶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金华市技师学院和宁夏青松技工学校达成合作意向,设立金华市技师学院宁夏分院。

3.打造创新共融的名师(大师)工作室

金华市技师学院遴选校内名师和企业大师,创建以创新研发、技术革新为主要目标的名师(大师)工作室,实施“靶向式”技能扶助,采用“培养+输送”精准供给急需人才、“大师+名师”精准培训农村劳动力、“专家+团队”精准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精准助力经济落后县市和其地方企业发展。

(三)“三联活动”推动校地合作促发展

开展“联合培训、联合培养、联合创新”三类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推动校地合作扎实开展。

1.开展技能人才联合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

金华市技师学院作为磐安县定点技能培训机构,在制造业、旅游业、IT业等领域开展广泛的技能培训合作,承担金华市总工会困难企业转岗再就业职工技能培训任务,联合金华市民政局定期开展退役士兵、农民工转岗培训。通过建立精准化、系统化、长效化的培训制度,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2.开展分院人才联合培养,推动当地教育发展

校际联合办学包括五年制(3+2)高级工浙江境内人才培养、五年制高级工本地人才培养、学生交流访学、组建教科研中心。通过组建浙宁技工教育联盟,落实“共建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共同开发教材,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商共建,引领发展”“共同研学,共享文化资源”四个方面的工作,为宁夏输送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3.联合推广产学研成果,促进项目兴企

以工作室为平台,通过技师研修项目、技术研发项目、专题培训项目等载体,让“项目兴企业”“作品铸品牌”助力困难企业走出绿色、共赢、创新发展之路。

四、小结

实践证明,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紧贴地方实际。通过校地合作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校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光祥,杨峰,屈建华.校地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2).

[2]段萱.突出实战技能培养的校地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29).

(作者工作单位:金华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技工院校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1:56:03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45:22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犯罪研究(2016年5期)2016-12-01 18:12:22
基于朋辈教学法的技工院校专业基础课教学探析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21:16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8:58:35
技工院校英语思维创新型阅读教学的探讨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19:34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