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琴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2021年初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扩大内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当前,文旅需求总量紧缩,同时现有的文旅资源供给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展夜间旅游有利于延长旅游时间,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旅游活动。根据《2020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夜间文化需求、休闲需求、消费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满足,报告还显示夜间旅游市场复苏对于本地夜生活以及假日市场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夜间旅游成为文旅市场创新供给、激发新需求的重要方式。近几年各级政府发布了诸多政策文件,大力推动夜间消费区建设,而苏州2021年GDP全国排名第六,经济规模不容小觑,但是其夜间文旅产业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带来积极效应,同时也能带动产业升级,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形式,所以对苏州夜间文旅消费集聚水平的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目前,与产业集聚相关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马歇尔最早进行全面研究,集聚的外部效益引发产业集聚;俄林(Ohlin)、胡佛(Hoover)、霍恩伯格(Hoheberg)、李斯(Lees)等人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类。马丁(Martin)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会促进产业集聚;孙智君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目前主要集中在相关内涵特征、集聚区作用机理、集聚区演化、集聚区发展对策方面[1]。
叶前林等人对沿长江省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进行研究,发现政府扶持、资源、潜在市场、人力资本对产业集聚具有正向作用;基础设施、地区包容度对产业集聚具有负向作用[2]。王欢芳等人在对五种集聚水平测度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EG指数的相对有效性最好[3]。王伟等人运用区位熵测度模型对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其集聚水平不高并给出了建议[4]。
杨秀云等人从客户资源、创意阶层以及产业链协作三个方面研究文化企业集聚的动力,并提出推进产业集聚的措施[5]。魏敏引入动态机制,从竞合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推进旅游产业在区域集聚[6]。杨迅周、谢燕娜认为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发展依托、投资条件、知名度[7]。
陈强远等人对服务企业集聚的生产率溢价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提高溢价效应的策略[8]。赵宏亮以河西走廊乡村旅游集聚度为研究对象,认为应该重点打造优势区、积极引导潜力区、适度发展劣势区[9]。万敏、黄利华、赵军认为夜休闲旅游集聚区建设可与景区相配合[10]。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集聚理论最早起源于制造业,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很多学者也开始转向金融产业集聚和文化产业集聚,但是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还是偏少的。旅游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行业集聚现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空间结构等方面,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研究旅游集聚区构建以及发展的动力机制,但是大多从宏观角度出发,微观层面的研究偏少。
苏州近几年积极推进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建设,旨在建立多个省级、国家级的文旅消费集聚区,以“姑苏八点半”为重点,从夜间旅游、文化、餐饮、住宿等方面,打造更多苏州文旅消费“夜地标”,树立品牌,形成集聚。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目前苏州夜间文旅消费集聚水平,并从提高集聚水平的角度,为苏州夜间文旅消费区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苏州统计年鉴-2021》《苏州文广旅局2020年度报告》和《苏州旅游白皮书》等官方统计资料。本文根据苏州市各个区县的实践情况,结合文旅集聚区的构建特征,遵循科学、系统的原则,选择多项反映苏州文旅消费区集聚水平的指标。
目前,对于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测算,主要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产业集中度等方法。本文选择运用区位熵进行测算,区位熵是用来评价某区域内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程度,同时也能评价该产业在该地区的经济地位。旅游产业的评价要素可以选择旅游收入(产值等指标)、旅游企业(景点)数量、旅游从业人数等指标。由于大部分企业对产值以及相关指标的统计中并未进行日间与夜间的区分,所以本文选择夜间运营的旅游企业数量进行测算,以此分析苏州的夜间文旅消费区的集中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LQi为i地区夜间文旅产业区位熵,Ei为全国范围或k区域内夜间文旅产业的相关指标;Ej为全国范围内或k地区产业的总指标;ei为i地区的夜间文旅产业的相关指标;ej为i地区产业总指标。从“夜游”“夜购”“夜宿”“夜食”几个角度,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
根据区位熵分析情况,汇总相关信息(见表2)。
根据表1、表2的数据,对苏州各区、市的夜间文旅产业进行分析,从总体水平来看,LQij>1的由高到低分别为姑苏、吴中、吴江以及相城四个区,夜间文旅产业集聚水平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姑苏的数值最高,即姑苏区夜间文旅产业集聚水平最高;其他六个区、市夜间文旅产业并没竞争优势,集聚水平还较低。从细分项来看,细分产业中都各有优缺点,如相城区虽然核心旅游点较弱,但是可以大力发展夜宵集聚区和夜间市集,寻找新优势,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各区市可有针对性地发展弱势项目,提高各自产业集聚水平,从而促进苏州市整体夜间文旅产业的发展。
表1 苏州各区、市夜间文旅消费产业区位熵
表2 区位熵分析结果
从苏州市三大产业产值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三产业占比为51.6%,仅高出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优势并不明显。苏州市作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但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区市在产业布局时更多关注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如张家港的高端纺织、冶金新材料;昆山的高端装备、新制造;高新区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等。目前,只有第三产业占比排名第一的姑苏区(92.4%)、排名第二的吴中区(53.9%),主导产业有涉及旅游观光。这个也跟上文中夜间文旅产业集聚水平相呼应,旅游产业布局的集聚也能更好地带动夜间文旅产业的发展。
苏州以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成为首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虽然夜间文旅消费产业涉及很多方面,但是传统的、高价值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延长游览时间、拓展游览内容,对夜间文旅产业也有很大帮助。周庄的《四季周庄》、沧浪亭的《浮生六记》、网师园的《游园今梦》采用沉浸式演绎,提供了全天候的文旅盛宴,既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也能带动周边其他夜间产业集聚。
夜间文旅消费对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旅游时间及增加旅游收入有重要作用,苏州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夜间产业的发展。2020年印发了《关于加快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文件,都提及了发展夜间经济的措施。例如,苏州出台《关于促进“姑苏八点半”苏州夜间经济发展的十条措施》,大力扶持“姑苏八点半”夜间品牌的发展,现在也成为姑苏区的重点品牌,对姑苏区的产业集聚有很大帮助。
本文运用区位熵测算了苏州各个区市的夜间文旅产业的集聚水平,其中姑苏、吴中、吴江以及相城四个区夜间文旅产业集聚水平相对较高,并对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以上研究内容,对苏州夜间文旅消费区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苏州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夜间文旅产业集聚的支持。夜间消费集聚区的设立与运营需要大量人力与物力的支撑、不同文旅资源之间的联动以及配套公共设施的保障,所以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人力、融资、土地等方面的支持,保障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
政府在产业布局时也需要更加关注文旅产业的集聚,既要兼顾各区市的集聚水平,也要保障集聚区的异质性,避免雷同,引导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对于集聚水平较高的区域,要保持自身优势,打造强势品牌,运用品牌效应推动集聚水平提升。对于原有旅游资源不丰富的区市,可错位发展,丰富“夜购”“夜秀”“夜动”等内容,形成独特优势,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服务平台的建设既可以帮助各区域进行有效沟通,保障资源高效流通,吸引外部优秀文旅业态进入,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内自身优势,形成产业持续创新的内生动力;也可以逐步建立统一的运营规范,推行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评价制度,夜间文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