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进展和展望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2022-11-18 10:40闫闪闪陈小鸳刘国秋温华斌
旅游纵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旅游者红色

闫闪闪 陈 婧 陈小鸳 刘国秋 温华斌

(赣南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引言

红色旅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契机、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重大工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革命老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提升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旅游业主要发展方向、重要产业形式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1-2]。截至2019年,红色旅游重点景区超过400处。

综上,由于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和党政教育中的重要性,国家对红色旅游发展极其重视,红色旅游在全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矛盾逐渐凸显,如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深;旅游资源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各地区红色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产品方式单一、内容雷同等,这些问题阻碍了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红色旅游理论研究,红色旅游成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不乏红色旅游的综述分析,但是大多数研究过度依赖研究者知识背景、学科经验,存在主观性强,不够系统全面的问题。本研究结合传统的文献综述分析、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在对红色旅游文献进行数量、期刊、学科、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等知识图谱分析基础上,系统梳理当前研究主题、内容、研究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目前世界上连续载文量最大的学术期刊网络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主要考虑发表文献的学术质量、相关度以及涵盖范围,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检索数据框中以“红色旅游”“红色游客”等为主题,检索时间设置为“1979—2020”年,选取全部的7112篇期刊文献作为本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础数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综述与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excel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以及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VOSviewer、Gephi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所采集的文献题目、发表年份、发文作者、载文期刊、学科领域、单位机构等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对中国红色旅游研究现状进行整体概括。其次,借助以上所述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红色旅游领域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热点词突现度、起止年份的分析,根据软件计算结果识别红色旅游研究热点领域、主要研究主题,同时结合传统文献梳理方法,精读近200篇的高下载量、高引用量的红色旅游经典文献,总结不同研究主题的主要研究视角、内容、结论等。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中国红色旅游文献进行述评,并为展望红色旅游发展趋势。

二、中国红色旅游研究总体概况

(一)文献数量和研究阶段

从年度载文数量变化趋势来看,可以将我国红色旅游研究分为3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2005年以前)。虽然红色旅游的形式早已存在,但最初的旅游活动以单一的政治学习和政府接待为主,这一时期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年均发文量只维持在数篇,主要是定性讨论红色旅游内涵、特点和功能等基础理论。二是波动增长阶段(2005—2018年)。《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发使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红色旅游年”2005年文献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学者主要针对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从红色旅游供给、需求以及政府政策建议等方面提出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趋势和措施。201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使红色旅游持续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该年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达到此阶段最高值,关注领域扩展到红色旅游发展的动因、路径和模式等方面,研究方法上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和系统动力学理论,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三是飞速增长阶段(2019—2020年)。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因此,2019年红色旅游文献数量呈现飞跃增长趋势,中国红色旅游研究主题更加宽泛,研究程度更加深入,研究方法也更加先进和多元。总体来看,中国红色旅游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变化与相关政策出台呈现高度吻合特征。

(二)载文期刊和学科领域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载文期刊和学科领域能够反映发文作者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式和方法的所属领域。分析结果显示,期刊所属学科领域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说明红色旅游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交叉性研究方向。但是,中国红色旅游研究文献的学科分布呈现不均衡态势。红色旅游既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也是管理问题、文化问题,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爱国主题教育功能,同时是教育问题和政治问题,所涵盖的学科领域众多,但是目前主要是经济学、社会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迫切需要加强以上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多学科研究视角、方法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探究。

(三)发文作者和单位机构

核心作者的分析有助于快速识别该领域的主要学者、学术团队,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软件Gephi进行发文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分析,其中图中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多少,连线粗细代表作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不同颜色分类代表不同聚类。

结果显示,网络密度仅为0.018,整体上呈现“大范围分散、小部分集中”的态势,说明作者之间合作不强,各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较少,而各科研团队内部合作相对紧密(见图1)。目前形成了10个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以南昌大学黄细嘉老师为核心的群体1,由方世敏、刘建平、闫友兵等7位学者组成的湘潭大学科研团队群体2,以及由卢丽刚、黄三生、史玉柱等4位学者组成的华东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群体3,以上3个科研团队为红色旅游研究领域主体力量。而其余团队科研成果不多,团队之间合作也不够紧密,还未形成一定的学术 影响力。

图1 中国红色旅游领域研究作者合作网络

(四)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

本研究借助VOSviewer软件,对关键词共现次数在10及其以上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见图2),探讨中国红色旅游领域研究热点。其中,图中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不同颜色代表不同聚类。由图2可以看出,红色旅游为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其次为可持续发展、红色文化、对策、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模式、游客、游客满意度、空间等。通过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将中国红色旅游研究领域划分为五大聚类,结合深度阅读的近200篇文献,将红色旅游研究概况分为五大主题:一是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红色旅游概念与内涵、红色旅游功能与作用等;二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该主题重点关注红色旅游发展问题、对策建议、转型升级等;三是红色旅游规划开发研究,该领域学者主要讨论了红色资源、红色景观、红色线路等开发问题;四是红色旅游者相关研究,主要是对红色游客感知、国家认同、满意度等内容进行探讨;五是红色旅游地空间格局研究,基于地理学视角,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红色旅游地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图2 中国红色旅游领域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三、中国红色旅游研究主题与内容

(一)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研究

1.红色旅游内涵

《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对红色旅游的定义较为权威,早期学者大多依据此官方定义对其进行界定[3-5],目前红色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红色旅游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红色旅游的客体:以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标志物为物质载体,以爱国主义和革命斗争为精神载体;二是红色旅游的主体:红色旅游者;三是红色旅游的目的: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红色旅游的形式:以学习、缅怀、游览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基于上述特征,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讨论,将红色旅游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红色旅游资源指一切爱国主义的革命活动中形成的人文景观和精神风貌。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仅指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所遗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遗址遗迹和凝结的人文精神,而《纲要》所指的范畴主要是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同时,红色旅游资源包括物质、外延和价值三大构成要素,具备爱国主义的内涵性、旅游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功能的传统性等特征[3-5]。

2.红色旅游功能和作用

相关研究一致认为红色旅游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教育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以及环境保护功能[3,6-7]。发展红色旅游根本任务就是发挥政治教育功能,将政治教育和休闲娱乐紧密结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途径和方式,广大青少年、各企事业单位与群体、先进工作者等通过到红色旅游地参观游览、缅怀学习,接受了良好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历史文化等教育,红色旅游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教育功能与作用。与此同时,红色旅游地每年也接待大量的国际游客,对红色革命精神、中国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播也起到重要作用。而大规模国内外游客的到访有助于提升革命老区的综合经济效益,成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此外,政府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红色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革命老区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红色旅游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在为革命老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也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而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修葺、保护以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开展红色旅游的前提条件,同时红色旅游的经济收入又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并增强了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见图3)。

图3 红色旅游功能

(二)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该部分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红色旅游主要存在如下主要问题:①管理部门交叉、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体系不健全;②红色旅游产品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开发力度不够、展示手段单一、产品内容和游览形式单调、生命周期短暂、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③相应的交通和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④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旅游商品开发较落后等[8]。那么,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①政府主导和统一协调,理顺红色旅游各部门管理机制和体制;②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核心优质资源特色,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展示方式,增强产品参与性和体验性,与其他形式的旅游开发合作等;③制定相应经济优惠政策,大力引进旅游投资,完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④规划先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的旅游商品;⑤培育旅游品牌形象,扩大旅游市场,加大宣传力度;⑥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9-10]。

(三)红色旅游开发研究

1.红色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红色旅游应在科学的人本旅游观、合作旅游观、旅游体验观、特色旅游观、现代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如下有效开发模式。相关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为以下3种。第一,从目的地建设角度来看,红色旅游可依照传统型、体验型以及混合型3种模式进行开发,其中传统型主要是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旅游地开发模式;体验型注重游客体验、参与式的旅游产品;融合型就是将上述两种模式有机结合[11]。第二,从资源整合和产品展示形式来看,红色旅游开发模式可归纳为7种:红绿融合、红古融合、红色演义、红色博物馆、红色节事、红色主题公园、红色体验参与等模式[12]。第三,红色旅游多资源、区域联合的联动开发模式,其中多种资源主要指红红结合、红绿结合、红俗结合、多种方式结合,区域联动主要为区域内、区域间红色旅游合作开发[13]。

2.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研究重点与焦点问题,红色旅游资源评价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前提,是保障红色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该领域大部分研究通过构建红色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红色旅游资源单体或整体的有效性评价。至今最为官方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国家标准,在对单体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基础上,按百分制对单体或者整体旅游资源赋分评定,评价指标涉及资源要素价值和影响力两方面[14]。

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针对资源开发存在的若干问题,在文化导向、市场导向、服务导向、联合导向等原则的指导下,遵从加大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关系;整合不同区域红色资源、促进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展现形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形象;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革命老区发展相结合等策略,对红色旅游资源与产品进行规划与开发[15]。

(四)红色旅游者相关研究

1.红色旅游者满意度研究

红色旅游者满意度是指游客游前心理预期与游览过程中的心理感知进行对比,是旅游者游后对旅游活动体验的满意程度,是影响旅游者重游率的关键要素,对红色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红色旅游者满意度一直是学术界的关注重点,相关学者在梳理游客满意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旅游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专家建议,结合红色旅游的代表性和典型案例地的实际情况,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韶山、毛泽东故居等,筛选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16];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层次分析法等定量研究方法,以及网络文本分析法等质性研究方法对红色旅游者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相关影响因素与游客满意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因素包括红色旅游吸引力、红色旅游服务、旅游项目、旅游购物、旅游地可进入性、游客意愿性、游客感知等[17]。

2.红色旅游者党政、国家认同研究

红色旅游是中国执政党共产党的政治工程,向公众传达了共产党革命理念,了解其辉煌革命历史,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红色旅游更是一种爱党教育。相关研究表明,虽然红色旅游对于游客国家认同具有正向影响,但是影响过程非常复杂,游客通过一系列旅游活动获得了旅游体验,但是这种旅游体验不是直接作用于政党认同的,而是通过中介变量政党认知间接影响党政认同的。但是这种党政认同只是促进了游客对于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认同,而对共产党当前的执政能力和未来政治信心未获得同等的认可[7,18]。同时,相关研究也表明游客通过红色旅游感知红色历史事件、红色英雄事件、红色遗址遗迹等诱发了敬畏情绪的产生,敬畏情绪作为中介效应促进了公众的国家功能依恋和文化依恋,间接影响了游客的国家认同感[19-20]。因此,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关键,促使游客通过各种红色旅游产品和活动产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党以及国家的认同。

3.红色旅游者偏好和感知研究

红色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多样性的,如“革命教育”“爱国教育”“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等,相关研究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根据旅游动机的不同,将红色旅游者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不同职业群体等类型,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和感知是存在差异的,如主动型旅游者表现出更强的红色旅游需求和兴趣,而旅游者感知不仅受到自身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旅游目的等主观条件影响,也与目的地规划开发、接待设施、服务质量、文化内涵、政治因素等客观条件有关,而政治因素是影响红色旅游感知的关键因素[21-22]。

(五)红色旅游地空间格局研究

该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空间可达性两方面。以研究案例区内主要的红色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如基尼系数、空间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网络维数分析等,从全国、典型旅游区、省域等不同空间尺度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红色旅游资源均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集聚型分布态势;区域分布不均衡;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3-25]。交通可达性、区位条件、地形地貌、经济发展水平、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政策环境等均是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红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空间可达性分析,在经典的“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理论指导下,构建了点-轴-面系统的红色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模式[26]。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的红色旅游文献,结合传统的文献综述方法和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VOSviewer、CiteSpace、Gephi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红色旅游的文献数量、载文期刊和学科领域、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热点主题和内容等进行了分析(见图4)。

图4 中国红色旅游的研究框架图

第一,研究成果在时间上经历了萌芽时期、波动增长、飞速增长3个阶段。科学领域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农业、艺术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红色旅游已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第二,从发文作者和所属机构来看,合作网络整体上呈现“大范围分散、小部分集中”的态势,网络密度值极低,说明作者及其所属机构之间合作程度极低,红色旅游领域还远未形成强大的核心作者群和研究机构。

第三,目前中国红色旅游研究议题围绕红色旅游基础理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旅游者、红色旅游地空间格局五方面展开。在“文旅”融合的政策背景之下,当前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入融合为红色旅游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

第四,红色旅游研究方法由最初的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变,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相关分析,以及空间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普及,大数据、3S技术、网络仿真模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为红色旅游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五,从研究视角来看,集中在旅游地的市场供给和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两方面。在旅游地的市场供给方面,研究者一方面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讨论了红色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红色旅游资源和产品、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等开发模式;另一方面运用经典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剖析了红色旅游地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在红色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方面,研究者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关注了红色旅游者的满意度、偏好和感知、党政和国家认同等行为特征,但并未深入探讨红色旅游者行为规律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国红色旅游经过近30年发展,研究主题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不断丰富,研究成果收获颇丰。但是当前红色旅游的知识贡献和理论构建尤为不足,研究成果也存在部分问题,据此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深入展开。

第一,完善红色旅游的理论体系。现有研究主要从红色旅游的现象出发,基于原国家旅游局的红色旅游定义,从时间、空间视角进一步扩充了红色旅游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红色旅游的四大功能属性,目前学术界已对红色旅游的内涵和功能看法基本一致。但是对红色旅游的外延、红色旅游的构成要素、红色旅游的表现特征尚不明确,以及红色旅游的四大功能之间存在怎么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机制等也尚未引起学者关注。为此,未来研究应结合红色旅游自身的本质问题,系统梳理红色旅游的理论研究框架,对尚未明确的红色旅游的外延、外在表现特征进行统一,理清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机制,完善红色旅游理论体系,为红色旅游案例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同时指导红色旅游地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优化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效果效应的评估模型。如前所述,红色旅游追求教育、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但是当前研究主要对红色旅游的经营管理绩效、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了单要素、单方面的评估[27-28],对红色旅游是否发挥以上四方面的综合效益,如何构建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选取合适的测评方法进行红色旅游效应的评估都尚未关注。因此,未来研究应充分考虑红色旅游的有效性评估,强调经济效益、文化传播、教育培育、环境保护等作用的提升,涉及内容众多,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红色旅游的特定情况、研究目标,构建满足中国特定旅游形式、红色旅游发展需求的测评的定量评估体系与模型,并重视典型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红色旅游发展水平、实施效果的实证评估。

第三,总结红色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当前相关研究对红色旅游者的满意度、国家与党政认同以及偏好与感知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红色游客满意度方面。对红色旅游者的政治教育功能是红色旅游的本质属性,历史遗址遗迹、旅游地环境的保护功能是红色发展的根本,此方面主要探讨了红色旅游者的国家和党政的认同作用。因此,未来红色旅游的研究还需要充分关注红色旅游者的政治教育功能的形成机制、作用机制、效果效应的理论研究,构建相应的教育和解说系统,丰富展示手段,理顺红色旅游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机理机制、实施步骤,并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开展一系列的环境保护体验、教育活动,提升红色旅游者的对历史遗址遗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素养。

第四,重视红色旅游与文化及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红旅游地特色资源,促进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其他多样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的影响力。红色旅游学者提出了“红绿”“红古”“红蓝”等融合发展模式,但是对红色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或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路径、机理机制、效果评价等尚未重视。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化产业与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成为前沿研究课题,但是相关研究也仅停留在对二者融合必要性的简单描述上[29]。因此,今后红色旅游研究应在产业融合理论、复杂系统理论等指导下,深入探究红色旅游产业与乡村旅游、民宿旅游等其他形式旅游,以及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机制、路径、模式、效应等内容,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第五,揭示红色旅游地多尺度空间结构特征研究。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能够为旅游设施空间布局、旅游线路设计、旅游产品空间规划、旅游经济空间配置等提供指导建议,现有研究仅对单一时间截面、空间尺度的一些成熟型红色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集中在全国、省域等大中空间尺度,以及井冈山、韶山等小尺度红色旅游景区。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具有不同的规律特征、结构模式和机理机制,就是所谓的人文地理学的时空尺度效应[30]。但是,先前红色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将时间和空间尺度作为一个单一要素展开,实际上旅游地空间结构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对区域宏中微不同时空尺度的红色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空间相互作用特征、空间异质性、演化机制等进行研究,有利于科学认知红色旅游地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时空尺度、内容体系。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旅游者红色
红色是什么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红色在哪里?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红色旅游
追忆红色浪漫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开展红色旅游业务 提升老人生活品质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