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

2022-11-18 12:23孙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19期
关键词:瑞舒伐阿托硬化

孙恒

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引起长期的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最终导致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心肌纤维化可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心脏射血功能降低,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胸闷、心悸、心绞痛,严重者可出现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后果,死亡率高。当前,随着饮食中脂类成分的增加,生活压力的增加,社会竞争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备受关注。目前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原则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冠状动脉损害[1]。治疗冠心病既要缓解临床症状,又要保护心功能。而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需要积极调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本研究分析了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脂、非调脂作用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逆转作用和安全性,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42~79 岁,平均年龄(56.21±8.01)岁;发病时间1~9 年,平均发病时间(5.15±2.04)年。研究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44~78 岁,平均年龄(56.45±7.45)岁;发病时间1~9 年,平均发病时间(5.12±2.0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0 mg/次,1 次/d,睡前服用,共治疗8 周。研究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10 mg/次,1 次/d,睡前服用,共治疗8 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 分级、血脂监测指标(TC、LDL-C、TG、HDL-C)、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IMT、超敏C 反应蛋白、胱抑素C)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效果判定标准:显效:停药1 个月内无心绞痛发生,心电图恢复正常,NYHA 分级降低2 级;有效:治疗后症状改善,心绞痛发生次数减少,NYHA 分级降低1 级;无效:心绞痛发生次数及心电图无明显改变,NYHA分级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不良反应包括食欲减退、肌痛及肌无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YHA 分级、血脂监测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TC、LDL-C、TG、HDL-C 水平及NYHA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TC、LDL-C、TG 水平及NYHA 分级均低于对照组,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YHA 分级、血脂监测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YHA 分级、血脂监测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IMT 及超敏C 反应蛋白、胱抑素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MT 小于对照组,超敏C 反应蛋白、胱抑素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临床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大多数冠心病患者都会因为血液粘稠而发生血栓,甚至造成冠状动脉闭塞。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状况与患者血脂有密切关系。当前临床治疗冠心病应从调脂入手。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冠心病易造成供血不足或冠状动脉狭窄,甚至导致心肌功能紊乱或内脏损伤,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血脂在血管内聚集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危害极大,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血脂控制至关重要[3,4]。

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他汀类药物广泛使用,该药可抑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并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内皮相关功能,也有消炎调脂的效果[5,6]。而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在临床上应用较多,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具有调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减少低密度脂蛋白(LDL)合成的作用。瑞舒伐他汀也是一种他汀类药物,对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能显著降低胆固醇的生成,抑制肝内载脂蛋白的合成,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此外,与阿托伐他汀相比,瑞舒伐他汀选择性更高,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更少,对血脂的调节也更有效[7,8]。虽然作为选择性抑制剂之一,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抑制肝胆固醇和HMG-CoA还原酶的合成,从而降低脂蛋白和血浆胆固醇,在疾病防治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阿托伐他汀易引起肌无力、肌痛、发热及全身不适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与之相比,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后心功能、脂质指标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且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效果更明显。瑞舒伐他汀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并能有效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TC、LDL-C、TG 水平及NYHA 分级均低于对照组,HDL-C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MT 小于对照组,超敏C 反应蛋白、胱抑素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的发生不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而且与斑块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关系。无症状的动脉硬化病灶出现在斑块扩张的早期,使得患者出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1,12]。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属他汀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他汀类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HMG-CoA 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调节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的含量来调节血脂。阿托伐他汀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进入细胞发挥作用,而瑞舒伐他汀则表现出高选择性,瑞舒伐他汀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脂指标具有更强的作用。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可改善患者心功能,调节血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瑞舒伐阿托硬化
瑞舒伐他汀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评价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评价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及CRP、TNF-α、IL-6水平影响分析
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心肌梗死PCI术后小鼠心肌线粒体稳态的影响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