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循环的高职教学诊断与分析改进策略研究

2022-11-18 21:25□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监控教学质量院校

□刘 娟

一、高职院校引入教学诊断与改进的必要性

(一)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急需教学诊断与改进。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学校自主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机制是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最终目标。然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只是简单地追求“外在面貌”——刻意追求规模、数量和生源,而忽略了“本质面貌”——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缺乏严谨性。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高职教育的“高教化、职业化”有着一定的差别。二是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乏持续性与创新性。即现在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没有达到全面、全员、全程参与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持续性与创新性不足,更缺乏对学生本身与学生学习程度方面的关注与重视。三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一些学校还没有设置专门的监控机构,这也就使部分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趋势性。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和传统意义上的评估与评价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区别在于诊断与改进既是一种内部检验,也是一种外部检验,而评估与评价仅是一种外部检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最终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和工作岗位完美衔接。教育部决定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促进高职院校履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责任,完善高职院校教育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不平衡。特别是近些年来,分布在各地的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学校数量也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逐渐趋向于社会化发展而不断增多。因此,在我国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这一趋势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也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作用有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工作岗位完美衔接。二是有利于做好优秀优质人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迁,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问卷调查分析

调查组针对生源结构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调查:从学生本身出发,调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何省份参加高考、常住地址和如何选择专业;从学生父母出发,调查了他们的学历、职业以及收入等家庭教育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从学生本身方面来看,学生大部分都是省内考生,其区域内的思想存在单一化,另外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对地域文化差异影响的了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家庭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市县镇村,只是偶尔甚至从来都不旅游,对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发展变化的了解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学生在报考志愿时更多是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就导致学生对其所选专业本身的学习兴趣缺乏最根本的动力。从学生父母方面来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所从事的职业、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足以看出——高职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能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他们缺乏与学生进行充分且有效沟通的能力,也不能在学生长远发展方面提供有效且良好的建议。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学生对其存在一定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方面,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自我认知。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剖析等能力还需要通过高职院校的学习才能够逐渐形成并且完善。

针对课程结构方面,调查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对已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的看法。从调查结果分析得出: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无法很好地将两者衔接起来,即不能将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的应用很好地结合,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通识教育课程是学生提高整体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通道,如果该课程教授的内容还是原来的单一化、具有局限性,不能将“两课”与现实中的社会发展相结合,那么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知识拓展等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局限;除此之外,学生可能会出于学校所规定必须修满通识教育课程学分的要求这种原因,只能迫于无奈地选择一门自己既不感兴趣又不得不选的课程,长此以往,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就无法实现它最终的意义——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由此可以得出,课程结构的诊断与改进,理应将经济社会发展、企业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向作为根本出发点,再去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课程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从而助力人才培养课程架构立体体系形成,同时为人才培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保证课堂教学能够朝着预期目的稳步推进。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路径

(一)目标设定阶段。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够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很难和工作岗位需要做到完美衔接。高职院校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优秀的程度。经济社会发展随着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技能劳动者用工缺口已经超千万,缺口巨大。由上可知,笔者进行了以课堂教学为诊断点的摸底调查,研究过程如下:第一步,调研考察课堂教学的现状,调研结果得知课堂教学质量确实有整改的必要,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质量为研究对象。第二步,分析课堂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对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所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监督力度尚未达到一定的标准,对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培训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从教师层面来看,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存在问题——缺乏严肃性,而且授课方式老式化,缺乏创新性,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对于学校所规定的组织纪律等很难做到自觉遵守,另外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由于自身性格比较叛逆且好胜心十足,无法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由于以上种种因素,课堂教学质量难以较快提高,学生厌学现象时有发生。第三步,抓住课堂教学整改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发现,课堂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所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监督力度尚未达到一定的标准。第四步,针对课堂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在深入分析主要原因之后,认为可以制定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学校高层领导应当定期走进课堂,对课堂教学整改要有全面的认识,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在掌握一手调查资料后针对在课堂上表现好的老师定期进行表彰,对于课堂表现不好的老师进行批评,召开相关会议,以会议的形式提醒、要求老师进一步提高授课质量,进一步落实课堂整改,以期提升教师对课堂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水平,着重加强任课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二是采取班主任定期访谈制向任课教师了解反馈班级教学时的实际情况,并通报学生家长,以此引起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对课堂教学整改的重视,进一步推动教学整改的落实;三是长期坚持并进一步完善监控体系,让其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监督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执行阶段。执行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的长期稳定执行,保证计划的稳步推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事前做好准备工作——首先是拟定一系列的计划,再将其细分,然后将细分的计划分布到工作中的每一个小环节,最后将这些计划落实到位。值得重视的是,在每一项计划执行过程中,都要有相应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负责具体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检查阶段。在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开展过程中及时对教学质量整改是否达到预期进行检查,检查方法是拟定一系列计划。对这些计划是否落实到位进行验证。同时及时总结整改工作成功的经验,并且根据这些经验制定一系列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帮助我们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整改工作。在进一步实践过程中对标准进行改进,这些就是完美改进的依据。最终以期完美地完成课堂教学整改工作。教学管理部门的参与应当和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每个环节都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四)处理阶段。在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最后,需要对在检查阶段中得到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研判,以便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以下三种情况:对于检查结果中成功的方面,要对其进行推广扩大,将其广而告之,希望其他院校在整改工作中可以借鉴;在检查阶段中实践失败的案例也要及时进行分析判断,还要总结出失败的经验。在今后整改工作中尽可能杜绝此类情况的出现。对于这个问题还要把它放到下一轮的循环中去验证并解决。因为整个基于学习循环的教学整改工作过程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它不是简简单单地循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可能要经过十次几十次的循环之后才能得出相对完美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进行持续不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将其贯彻整个教学质量改进全过程,从而确保能够建立健全高质量的教学机制。

四、结语

研究对每所高职院校的课堂诊断与改进体系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提高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水平和提升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同时为了将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育上,建立健全的课堂诊断与改进体系和方法,从而为我国各行各业传输和运送更多的高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服务,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监控教学质量院校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无人机的监控系统设计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