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2-11-18 03:27周燕
智慧健康 2022年22期
关键词:治疗师偏瘫康复训练

周燕

无锡市康复医院,江苏 无锡 214000

0 引言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卒中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可能与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脑卒中多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症状,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脑卒中会引起偏瘫,可为出血性脑卒中,也可为缺血性脑卒中。人的肢体活动受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及其下行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的大脑半球运动中枢及其运动纤维支配对侧肢体的活动,这些运动纤维也被称为锥体束。锥体束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发出,下行经过基底节、脑干,终止于不同节段的脊髓前角细胞。脑梗死或者出血会破坏锥体束,使其不能支配对侧肢体的活动,则会出现偏瘫。锥体束从大脑皮层发出后到脊髓,其中任何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导致对侧肢体偏瘫或单瘫。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及其下行的锥体束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偏瘫的程度和范围也不同。可以是对侧上下肢完全瘫痪,可以是轻度活动不灵,也可以是上肢或者下肢单瘫,甚至是单纯的手指无力。即使在急性期进行抢救生命的过程中,也要把康复尽早地介入,主要是为了防止脑卒中再次发生以及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且在过程中要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有勇气面对现在的疾病和以后的生活。一般早期康复介入,发病后14d即可开始,虽然是在卧床阶段,但还是要注意患者在床上良肢位的摆放,以及关节的被动活动度,床旁的适当坐起以及翻身等早期康复介入的手段,可以极大限度避免出现脑卒中后的并发症,为日后的康复打下更好的基础[1-3]。本次研究探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将2018年1~12月在本科室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7~77岁,平均(63.12±15.16)岁。观察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9~78岁,平均(64.27±14.28)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具体内容:

康复锻炼: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摆放合适体位,患者床上卧位可分为仰卧位、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及健侧卧位,需要针对不同体位,借助枕头、毛巾等为患者摆放适合的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预防痉挛过早过强产生、关节挛缩、压疮及手部水肿等障碍。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每日定时对肢体做被动活动,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维持关节、韧带的活动范围和功能,并防止肌肉萎缩及痉挛。对偏瘫患者要预防褥疮的发生,做到床铺平整、干燥、无皱褶,定时翻身、拍背,对骨突处要定时按摩。恢复期康复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肌力训练,坐站转移、站立训练以及步行训练等,同时配合物理因子治疗如中频脉冲电治疗以及气压治疗等,后期逐渐过渡到上下楼梯训练。同时结合进行穿衣、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心理治疗:脑卒中患者因为发病出现偏瘫对患者的心理上带来不小的冲击,患者常会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心情不舒畅,就很可能会变得性情急躁,甚至发脾气,这样常会给家人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也会使得病人自身血压等升高,加重病情。很多患者对药物失去了信心,殊不知脑卒中最大的危害不是肢体残障本身所带来的,其最严重的后果是病情进展,脑卒中再发,第二次的脑卒中往往会比第一次更加严重,常常是致命性的。因此,康复治疗师要引导患者积极参加康复训练,促进患者保持愉悦心情,康复运动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忘记烦恼,改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积极面对治疗,改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分析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进行评估;②对比分析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障碍改善情况,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进行评估;③对比分析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SF-36评分量表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关于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研究的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P<0.05),见表1。

表1 4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1 4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分)

2.2 对比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障碍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情况更佳(P<0.05),见表2。

表2 4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障碍改善情况比较(,分)

表2 4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障碍改善情况比较(,分)

2.3 对比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P<0.05),见表3。

表3 4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3 4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对比(,分)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时间需要0.5~2年,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决定康复时间,如病变位于脑干,脑干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位,可能需要周期较长,预后也不一定好。如果梗在常规部位,如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区,大约半年之内会见到比较好的恢复效果,发病后到医院进行神经介入或脑出血进行引流或开颅手术,脑细胞挽救得多,康复时间相对较短[4-6]。

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意义重大,康复训练不是独立的过程,康复训练和其他治疗同步开始,做好预防性康复,通过预防性措施,不仅可以促进受损功能的尽快恢复,还可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现在提倡早期康复主要是指生命体征平稳后48h就要开始康复治疗,康复的黄金期是指从发病到3个月之内,对于患者肢体后遗症恢复有非常大的帮助,康复治疗在3~6个月有效,2年之内会看到效果,但0.5~2年康复效果不如半年之内进行康复效果明显[7-9]。所以建议首先早期康复,在康复黄金期内进行治疗,但不要盲目自行进行康复治疗,要由医务人员进行评估以后再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体位摆放、被动运动等进行康复训练,预防或减轻肢体痉挛及后遗症的发生;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1周左右,就可以开始主动性康复锻炼;等到患者的手脚可以活动时,康复治疗师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用手抓握东西、穿衣服、行走,最开始可能是用助行架行走,到后面要慢慢过渡到自己独立行走,能够在平地行走,能够上下楼梯,甚至能够完成社区内行走,逐步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同时关注患者的悲观情绪,进行积极疏导,改善预后[10-13]。

本次研究探讨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情况更佳,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姜培升[15]研究中就分析了针对性康复训练及上肢体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在其研究中对11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护理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针对性康复训练及上肢体位治疗后患者FMA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提升(P<0.05),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和本研究结果类似,能够说明针对性康复训练及上肢体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恢复具有意义。在吴红举[16]研究中就分析了渐进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在其研究中对偏瘫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康复训练治疗的患者的(NIHSS)评分更低,患者的ADL、Fugl-Meyer、FMA评分、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及生活质量分值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和本研究结果类似,能够说明渐进式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是一种非常科学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积极推广和运用。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用效果十分显著,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不良情绪,非常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荐。

猜你喜欢
治疗师偏瘫康复训练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厄瓜多尔传统治疗师疗愈身心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巴西著名灵媒治疗师被指性虐待遭逮捕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