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华 方永卫 王天奇
(1 漯河市动物检疫站 河南 漯河 462000; 2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 漯河 462000;3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这种原虫的生长阶段有滋养体和包囊2 个阶段。滋养体通常为椭圆形,前端尖锐,尾部钝圆,全身颜色呈透明或淡灰绿,主要通过身上的纤毛进行快速移动,并可随时改变运动方向。虫体的形态是多样化的,前端有一个斜沟,为口沟,口沟底部的胞口向下与漏斗状胞咽相连接,以盲端终止于胞浆,胞肛生长在尾部。食物通过胞口处的纤毛运动进入虫体,消化后,排泄物通过身体尾部的胞肛排出体外。虫体纤毛的基底部被称为结肠小袋纤毛虫毛基体,形状呈管状形,毛基体的管内一般含有一些松散的颗粒。该部位对病原虫虫体来说起着很大的作用,纤毛生长在毛基体的侧面。这种纤丝可以在虫体的表面运动,从而带动整个虫体进行运动,所以又称动丝。一些动丝能够自由的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的动丝又构成了虫体的动带,而这些动带的作用是将许多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毛基体全部连接在一起。该类病原虫主要通过虫体中及其后部的伸缩泡来调节渗透压,该虫有3 个细胞核,其中在虫体中央有一个肾形的大核,在大核的凹陷处有一个呈圆形的小核。虽不能自行移动,但可随着粪液移动。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主要爆发在保育猪中,其中断奶仔猪最容易被感染,感染率较高。小袋纤毛虫致病力较弱,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如果仔猪感染猪小袋纤毛虫的同时感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沙门氏菌、猪瘟病毒等使会引发肠道炎症;或因为其它原因致使猪只肠道功能失调时,损伤结肠黏膜。虫体通过分泌的透明质酸酶破坏和扩大病灶,造成组织损伤,并且会入侵肠黏膜下层组织,大批生长繁衍,引发溃疡性结肠炎。在感染初期,溃疡面呈火山口状,直径达数毫米。坏死部位有滋养体存在,黏膜坏死部位有大量黏液和坏死组织存在,肠黏膜出现充血、坏死,有时呈针尖状出血,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和圆形细胞为主。随着病情的加重,病猪拉血样粪便,严重时会导致脱水而亡。携带该病原虫的病猪粪便是该病原虫传染的主要途径,大量的小袋纤毛虫包囊与粪便一起排出,会扩大该病原虫的传播。结肠小袋纤毛虫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原虫,其活性较强,不受季节温度的影响,但调查发现,该类疾病一般在寒冷的早春和冬季爆发,尤其是在卫生环境差的猪场。
病猪发病初期一般会出现腹泻的情况,排出深棕色的稀糊状粪便,食欲不振,发热,生长缓慢,精神状况不佳。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生严重的水样腹泻,味道刺鼻且混有血液、黏液,病猪整栏聚集在一起,会导致卫生状况严重下降,使病猪病情恶化,体温逐渐升高,精神不振,并发生脱水、贫血等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病猪后期排出深黄色尿液,拉含有较多血液的粪便,体温开始下降,可视黏膜苍白,站立不稳,走路摇摆,少数后肢瘫痪。
病死猪主要表现为皮肤无血色,体型瘦小,肛门括约肌松驰。结肠和盲肠为发病的主要部位,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黏膜充血变红,并且会看到出血、溃疡性病灶,肠腔内含有灰绿色糊状物质。小肠胀气膨大导致肠壁变薄,肠腔内含有灰白色物质。肝脏发黑肿大,失去弹性,右心房被黄色胶状物质充盈。
结肠小袋纤毛虫病的诊断常通过使用生理盐水涂片法的粪便检查确定。在显微镜下检查时,如果发现结肠小袋虫的滋养体或者包囊,应及时确定病猪的病情及临床表现。急性的粪便中一般会含有大量的滋养体,而那些慢性病猪的粪便中则多以包囊为主。
该类虫病虽然临床症状恶劣但发病率不高,结肠小袋虫的滋养体及包囊生存力强,传播范围广,在恶劣环境下也可大量繁殖是造成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粪便管理,及时清粪,杀鼠灭蝇,并将粪便在阳光下曝晒或堆积发酵,以杀灭虫体,避免虫体污染食物和饮水。病猪要及时进行分栏管理,禁止穿插使用劳动用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并按时消毒清洁,维持地面干燥,保持合理的通风、光照,定期驱虫,实施全进全出制。药物治疗时注意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给药,交叉用药或者轮换用药避免虫体出现抗药性,注意休药期。猪场的饲养人员、管理人员等与猪密切接触的人员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