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体系建构研究

2022-11-18 06:32夏益娴
教育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段教研思政

●夏益娴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自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以来,全国各个地方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展开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由此可见,科学建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是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必然选择。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的内涵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铸魂育人的系统工程,即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进行设计与整合,使之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思政课体系。[2]本文所研究的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指覆盖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涉及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研体系、师资队伍体系、保障(组织、制度、评价等)体系等子系统以及通过体制机制的建立,促进各子系统整体、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课程一体化体系

课程体系涉及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实施方案》就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进行了具体部署。

一是课程名称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将中小学的德育课程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称为“思政课”,这就明确了思政课的学段范畴,给中小学德育课程进行了新定位。从课程名称看,当前小学思政课程为《道德与法治》,中学也为《道德与法治》,高校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五门课程。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更名为《思想道德与法治》,实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名称的一体部署。

二是课程目标一体化。《意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目标做了明确规定:“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3]由此可见,课程目标遵循着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并螺旋上升。

三是课程内容一体化。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程内容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侧重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情感、意志、信仰和行为。在不同学段的内容设计上,根据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特点体现出层次性,小学阶段重在启蒙教育和体验式学习,中学阶段侧重常识传授和自主性学习,大学阶段倾向理论讲授和探究性学习,从而实现课程内容设计上的纵向衔接、逐层递进。

(二)教材一体化体系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4],《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体系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是教材性质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5]不论是什么学段的思政课教材,都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体现政治性、时代性、理论性,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作为思政课教材建设的价值旨归。

二是教材内容的进阶性。教材内容在定位准确的基础上,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相适应,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情感熏陶到理论渗透的过程认知规律,内容上不能过多地交叉重叠,也不能随意地跳脱断裂,相邻学段的思政课教材要在有序过渡的基础上体现内容的进阶性。

三是教材之间的协同性。协同性指通过事物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合,以实现各要素互相拉动,共同发展。教材一体化体系建设要打破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相互断裂、无所关联的壁垒,形成教材间的纵向连贯和横向贯通。思政课教材还要与其他课程教材形成协调效应,深入探究两者间的关联,在其他课程教材中植入思政元素,在思政课教材中灵活运用其他教材中的内容,实现思政课教材和其他课程教材的协同育人功效。

(三)教研一体化体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追求的育人价值具有一致性,这就为教研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教研一体化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共鉴教学经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打破教学“各自为政”的局面,就各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经验进行互通交流,尤其是相邻学段的教师要做好适时沟通。高校教师要发挥理论知识储备丰富的优势,中小学教师要发挥在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平时注重沟通交流,协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升教学的效度和信度。

二是共享教学资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搭建教研一体化平台,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等相关教学资源发布于平台进行共享,让教师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其中平台成员可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动态,以及认为教学中可运用的典型案例,并就如何讲好故事、分析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在保证教学资源的时效性和充分度的基础上共同打造思政“金课”。[6]

三是共育教学成果。思政课教学需要提升品牌效应,共同培育教学成果。高校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和基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身所长,做好相关工作的调研培训和研究总结,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教研中形成高层次期刊论文、著作,申报省部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并积极将其成果进行教学转化。

(四)评价一体化体系

评价体系一体化是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的重要方面。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评价体系一体化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是基本定位的准确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教学评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以五类主体为抓手”。[7]在此要求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思政课教学评价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全面把握、适时跟踪、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解决“为什么要评价”这个问题。

二是评价内容的一致性。不论哪个学段,思政课教学评价内容都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好评价指标,并设计各指标的权重,把握具体观测点,适时评定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等,将评价内容延伸至大中小学思政课堂内外,建立大中小学思政素质一体化全程评价机制,解决“评价什么”这个问题。

三是评价方法的通用性。学段不同,但评价方法可以通用。思政课教学评价应该扩大评价主体,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思政课程性质更应注重学生的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方法,从而解决“怎么评价”这个问题。

(五)师资队伍一体化体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师资队伍一体化直接影响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效果。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一体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纵向跨学段交流。建构师资队伍一体化体系,交流交融必不可少。首先,可通过挂职锻炼和教研实践,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日常交流。其次,通过重要事件或重大节日,加强大中小学教师的灵活交流。最后,通过个别访谈和互动沟通,加强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的紧密交流。

二是横向跨学科交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建构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的互联互通机制。通过日常沟通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针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出现的思想领域的困惑共商对策,并定期举办听评课活动,在跨学科交流中开拓思政课教师视野,拓展思政教育的场域,保证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实效。

三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政课教师要有“一体化”意识,增进对“一体化”内涵的了解,熟识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建构所在学段的教学体系和“一体化”体系,既要打牢学生当前阶段的思想基础,还需要关注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因此,教师平时应用心学习和观察,提升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以及教研能力。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的难点剖析

自“3·18”讲话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系列成效,尤其是上海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迅速有效地推进,成果显著。笔者对苏北五市的340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做了调研访谈,其中高校教师160位、初高中教师120位、小学教师60位。调查结果表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施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亟待突破的难点与瓶颈。

(一)教师对思政课一体化内涵认识不足,实施能力不够

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要求,各学段的思政课负责人带领教师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并要求思政课教师树立“一体化”理念。但是,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并没有将“一体化”领悟透彻并付诸实施,多数教师对“什么是一体化”“一体化需要自己做什么”等问题存在很大困惑,甚至认为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和自己相关度不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等方式对一体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就具体实施方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只是局限在理论研究阶段,成果能否转化、方案能否落地还有待在实践中进行考量。

在国家教材委员会统一部署下,思政课教材名称、教材内容等都发生较大改变,这对推进一体化建设是个好的现象。但是,很多教师认为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度较大。当前小学学段并未把《道德与法治》作为主科目,思政课教师不少由班主任兼任,往往过度依赖教材,照本宣科,不能讲授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熟知各个学段课程内容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340个样本数据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熟悉者为7.6%,准确说出大中小学阶段教学目标的为5.3%,认为自身有能力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和实践的仅有48.0%,由此可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的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困惑,也表达了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中培训的诉求。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对“一体化”认识不到位,就会导致落实难的问题,使一体化建设难以推进,体系建构无法完成。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少互动平台,教研合作不便

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教师的互融互通,让教师熟知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想特征等,这可以通过教研合作来完成。目前,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大中小学段的学科带头人或部分优秀教师进行协同教研,这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要真正将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还需要扩大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参与面,在教研时间、地点上灵活机动,打破各学段教研的壁垒。

在苏北五市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调研中,9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研一体化很重要,在教研中能够了解各学段的教学概况,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75%以上的普通教师由于时间、空间等限制并未参加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研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习大学生对大中小学教研活动关注度较高。某些地方高校借助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创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中心,安排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但参与人员仍比较有限。大中小学教师普遍建议,在“互联网+”时代,建立线上互动平台,节约成本的同时不受时空约束,可以适时共享资源、共鉴经验、共育成果。对高校创建的研究中心,中小学教师表示愿意参与其中,通过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教研一体化体系不完善,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连贯性,限制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影响纵横向协同育人的成效。

(三)各学段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统一标准,评价效果甚微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评价中适时反思,促进教与学的提升。由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起步较晚,苏北地区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上还未有明确规定。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思政课教学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在评价主体上,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主体基本为任课教师,个别高校会将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家庭评价列入其中,但是权重较小;在评价方法上,高校层面主要通过考试(考查)成绩、课堂表现、实践成绩打分,中学层面由于应试要求,评价大多是基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小学思政课教师主观性更大,大多是基于学生的日常表现;在评价内容上,大中小学思政课大多评价的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党史理论、道德理论以及法学理论等知识接受能力和水平,而对理论运用能力、道德践行能力等因难以量化在教学评价中占比较小,中学学段甚至忽视了实践考核层面的内容。在思政课教师访谈中,高校教师认为,教学评价仅凭教师评的成绩评判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够全面,应当扩大评价主体,确立各个主体间的评分权重;中学教师认为,以学生成绩评价思政课成效是顺应应试教育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做出教学反馈就必须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动态跟踪,将实践考核纳入其中;小学教师认为,教学评价主观性大,流于形式,要细化评价内容,加强过程性考核。总体而言,当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体系,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思想道德动态特征,既无统一性也无层次性,效果甚微。

(四)思政课教师的选配和培养存在不足,素质有待提升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者,其结构和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也凸显出来,思政课教师队伍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同等问题。

一是师资配比达标压力大。中央和教育部文件要求思政课教师达到1∶350的配比,近年来各个地方都出台政策选聘思政课教师。但是,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缺口仍然较大,尤其很多地方小学缺少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只是由班主任兼任思政课教学。

二是教师业务水平不专业。近年来思政课教师数量规模的大幅提升,带来了结构失衡、质量参差不齐等新问题,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和专业基础,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思政课教学要求,难以胜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任务。

三是教师协同育人理念不充分。当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的还是本学段的教学,缺乏与邻近学段教师的沟通。另外,思政课教师与本学段其他课程的教师合作较少,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关注。协同育人理念的缺乏有悖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初衷,也割裂了思政课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四是教师发展意识不强烈。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提升是一项重大工程。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世界,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但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对自我成长的要求并不强烈。究其原因,一方面思政课曾经处于边缘化态势,尤其在小学学段并未列为主科目;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职称评聘中处于弱势,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发展积极性。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的着力点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育人育才的重要工程。加强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的顶层设计,用整体规划指导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建立中央统筹、地方主管、学校主抓的一体化体制机制,[8]将保证一体化体系建构的合理、科学和完善。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对思政课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度把脉,从源头上厘清一体化体系建构的思路和方案,紧扣一体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具体从几个方面着力。

(一)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体系建构

课程与教材关系密切,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课程和教材一体化建设都为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的重点工程,需要中央、地方、学校联合统筹,选拔经验丰富的教育理论专家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知识整合、内容重组和学科跨越。

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需要统筹设置各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学分课时等,使课程名称具有一致性、目标具有层次性、内容具有衔接性、学分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设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标准。

首先,要坚持党对思政课教材编审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有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中,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教材体系,确保教材方向不走偏,保证教材内容具有科学性、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

其次,国家教材委员会需要整合资源、集结力量,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和主要编写人员联席沟通制度,编写一套学段衔接好、内容贯通好、螺旋上升的统编教材,使教材内容符合各学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成为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良好载体。此外,要适时组织师生座谈会,让师生建言献策,汇集在教材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后续教材的修订工作。

最后,在课程和教材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组织大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和教材培训。培训可以邀请专家解析课程改革和教材改编的指导思想和核心要义,邀请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介绍本学段思政课程和教材内容,让教师们在对各个学段的教材内容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的内涵,研讨一体化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二)搭建教师教研一体化互动平台

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研活动中,各个学段教师可以互相切磋,取长补短。搭建教研一体化互动平台,可以让彼此之间了解各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学段的教学工作。

平台搭建应由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联合进行,遵循共建共治共享原则,深化推进教研一体化工作。平台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一要共享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学资源较为广泛,既包含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包含生活中的鲜活案例。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安排专人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库;要充分汲取各类课程中的优势资源,打通学科界限,实现纵横贯通;要提供家庭、社区准入渠道,适时发布道德建设状况和当下社会需求,辅助思政课理论和实践教学。

二要共参教研会议。平台需要具备线上备课、线上教研等功能,以“省级统筹、校际协调、学校部署”自上而下地推行集体备课的一体化,适时安排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进行本学段教学情况的汇报,就学段间的衔接贯通进行探讨,尤其是相邻学段的教师需要深入细致地交流,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有法。

三要共商学术发展。当前,国家对思政课建设非常重视,各级各类教育部门针对思政课专门设立课题资助。平台应链接课题申报网站,适时发布课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中小学教师共同申报教科研项目,开展高质量教学研究和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对思政课教学中的重难点形成科学系统的研究,并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效能。

(三)加强教师队伍一体化体系建设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一体化体系建构对提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起决定性作用。面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供需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到位等问题,需要针对性地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师资准入制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思政课师资选拔既要按照规定达到师生比配备要求,还要确保选拔政治素质好、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的师资,保证师资队伍在素养提升、综合发展上有后劲。

二要建立师资交流机制。教育管理部门要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资源,制定大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让思政课教师走进不同学段的学校开展交流实践,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定期走进大学思政课堂开展听评课活动,大学思政课教师到中小学去进行挂职实践,让思政课教师能够把握各学段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成长成才需求,了解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内在特征和独特风格,在紧密协同中增强教师一体化意识,提升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建立师资培养机制。针对教师对一体化内涵认识不足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要安排专家对“一体化”内涵做详细解读,让教师知晓“一体化”建设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增强“一体化”体系建构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针对教师对一体化实施能力不足的情况,可以通过加大培训力度、鼓励访学交流、开辟学历提升渠道等途径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打造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立体多元的思政课堂。

四要完善师资激励制度。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推动落实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列制度,畅通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通道,设立思政课教师特色岗位奖励绩效,在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表彰推荐时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支持力度,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的底气,激发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四)建立一体化体系保障机制

思政课“一体化”体系建构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需要有成熟的管理保障制度、强大的财务保障制度、较好的人才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民众的支持。

一要建立组织保障机制。2020年12月,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提供咨询、做好示范。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成立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专责组织机构,统一规划和部署一体化建设工作。大中小学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组织部门,设立职能办公室,落实教育管理部门相关工作要求,并做好本校思政课一体化工作的运行实施和与其他学校的横向沟通联动工作。

二要形成人才保障机制。教师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主导者。近年来,各个学校都按照师生比来配备思政课专职教师,但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人才引进的待遇问题、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编制保障问题、思政课教师的幸福感问题等。教育管理部门、人社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如设立思政课人才后备博士计划,思政课教师待遇增加,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列等,这些都为思政课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让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满意度有所增强。

三要建立财务保障机制。“一体化”体系内涵丰富,包括课程、教材、师资、实践教学等体系,重组课程、改编教材、师资培训、实践教学,这些都需要经费支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下拨“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各个学校应寻求社会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保障体系建设的顺利运行。

四要建立管理保障机制。建立权责分明、精细合理的管理保障机制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至关重要。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统筹协调、监测预警、评价标准、激励措施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管理。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做好一体化建设管理方案的设计,既要做到宏观调控,也要进行微观指导,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制度真正落地。各方要整合力量,优化指导服务,加大监督管理,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切实保障。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有挑战、有意义的事业,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体化体系建构是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要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加强学习,通力合作,努力建构思政课一体化体系,更好地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效。

猜你喜欢
学段教研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