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舟,向 梅,温珺珺,吴贤谋,师梦楠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口腔科,广东 深圳 518055)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远期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若种植体周围炎早期未能接受治疗则可导致种植体松动甚至脱落[1]。相关调查显示,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约为3.0%~30.0%,因此临床上需对其引起高度关注[2]。部分学者提出,细菌感染以及龈下微生物含量是引发种植体周围炎的重要因素[3]。传统刮治、超声波洁治与喷砂未能将其种植体表面细菌生物膜清除干净,目前临床上常采用Er:YAG激光治疗,但针对激光参数的设定尚未达成统一[4-6]。本研究评估了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应用三种能量参数Er:YAG激光照射治疗的具体效果,以及厌氧菌含量的变化,旨在为今后临床能量参数选择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21年1月南方科技大学医院收治的70例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1例,女29例,年龄25~68岁,平均(47.8±7.4)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18例、B组16例、C组18组及D组18组,前3组为试验组,后1组为对照组,四组在性别、年龄、颌位、各基线指标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纳入标准:①完成修复≥6个月,种植体周探诊深度>4 mm;②种植体无松动,且X线结果显示牙槽骨吸收<1/4植体长度;③未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④未伴有影响结果的系统性疾病;⑤6个月内未接受任何相关治疗,且未使用抗生素;⑥1个月内未使用抑制菌斑药物治疗。排除标准:①种植体周围炎已达中晚期,且经探针深度>6 mm;②伴有血液病、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全身性疾病;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④吸烟者及孕妇。
表1 四组一般资料比较(n)
1.2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并记录四组基线值: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探诊深度(PD)、骨缺损深度(DD)。A、B、C组接受Er:YAG激光(Fotona公司,R14手具,SP模式,20 Hz,水8,气4)治疗,三组能量参数分别设定为40 mJ、60 mJ及80 mJ,具体方法为:在种植体周袋垂直探入,距袋底约1 mm时经提拉式照射近中、远中、颊侧及舌侧,维持1 min,并期间匀速移动,按厂家说明书进行参数设置,三组在治疗时经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程度予以评估。D组于龈袋底注射盐酸米诺环素,使药物将植体全部包裹且略微溢出,治疗30 min内严禁饮食。上述操作均由同一位医师进行,全部患者治疗1次/w,治疗3次后记录第8周各项指标以及临床效果,每次复查点同基线位点一致。提取龈沟液:收集四组治疗前后龈沟液,厌氧菌恒温培养3 d,并对菌落数进行记录。具体方法为:通过漱口去除种植牙表面菌斑,再次漱口擦干牙面后顺着牙冠在龈沟处插入3M滤纸,出现阻力后停止,待1 min后取出滤纸放于PBS缓冲液中,在患牙颊侧、舌侧近远中轴位角采集标本,而后将其转至细菌室, 37 ℃恒温箱内培养2 d,再记录菌落数量。
1.3效果评定:①各项临床指标:PLI:经Quigley-Hein法(5分制)测定;BI:利用树脂型牙周探针探入袋底并在30 s后观察出血程度(5分制);PD:利用树脂型牙周探针,选择6个位点并计算均值;DD:经X线观察并记录种植体螺纹上限到骨缺损底的垂直距离。②第8周采用VAS法评估疼痛程度:分数为0~10分,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③第8周临床效果:显效:种植体周症状消失且恢复正常;有效:种植体周症状有所改善,且PLI、BI及PD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④细菌计数: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进行计数。
2.1四组第8周时各项临床指标及试验组治疗期间VAS评分比较:第8周时,DD同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BI、PD同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时4组PL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BI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显著优于A组、D组,B组显著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D方面B组、C组显著优于A组、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C组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时各项临床指标及试验组治疗期间VAS评分比较
续表2 四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时各项临床指标及试验组治疗期间VAS评分比较
2.2四组治疗第8周时临床效果比较:四组治疗后第8周时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四组第8周时治疗临床效果比较[n(%)]
2.3四组治疗前、后厌氧菌含量比较:四组治疗后厌氧菌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且C组显著低于B组,B组显著低于A组,A组、B组、C组三组显著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四组治疗前、后厌氧菌含量比较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菌斑聚集是引发种植体周围炎的始动因素,其周围病变同菌斑指数间呈正相关。与健康种植体周围组织比较,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组织微生物种类繁多,且多以厌氧菌为主[7]。在20世纪末,由于激光消炎效果好、创伤小、杀菌性强、可促进新骨形成等优势被应用到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但临床上对Er:YAG激光治疗周围炎的参数设定以及具体效果,有待达成统一与验证[8]。
本研究中将早期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并利用三种能量参数的Er:YAG激光照射治疗,结果显示三组临床疗效尚优,表明激光治疗能够实现选择性移除肉芽组织,完成有限深度切割,修整牙龈。但治疗后三组厌氧菌含量具有差异。此外结果还体现,治疗后第8周基线水平PLI、BI、PD显著改善,但DD无显著变化。各组间PLI比较无明显差异,究其原因为患者就诊前刷牙或开展口腔健康宣教有关,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增强了患者对口腔卫生的关注。李静等研究[9]中提出在治疗后第8周通过口腔健康宣教可降低患者菌斑指数。在BI改善方面C组显著优于A组、D组,A组、D两组比较无差异;且在PD改善方面,B组、C组显著优于A组、D组,提示高能量激光的控制出血能力越强,并能够有效增加探诊深度,优势越突出。本研究结果表明,C组VAS评分显著高于A组、B组,能量越高则疼痛感约强烈,表明采用模式不同的激光照射治疗调高激光的能量参数,离子冲击力及热效应均会提高,因此会加大患者主观不适感[10]。此外在第8周时四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且无加重病例,则说明本研究能量参数设置安全性较高。彭海阳研究[11]指出,种植体周围炎患者接受Er:YAG激光与盐酸米诺环素治疗,在治疗后第8周时临床效果无差异,说明单纯采用盐酸米诺环素治疗仅可维持1周药效,结合基础治疗或增加复诊次数能够加长维持时间。本研究中对照组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第8周时其疗效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种植前后牙周感染的控制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医学者认为菌斑清除率需高于80%[12-15]。本研究中,C组患者接受80 mJEr:YAG激光照射治疗,第8周时厌氧菌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表示激光能量参数偏高时血平板中活细菌数较少。Eick等研究[16]中同样指出,采用Er:YAG激光照射治疗的杀菌性显著优于传统光动力、刮匙治疗,在本研究中70 mJ的能量参数是较保守的。
综上所述,对于种植体周围炎来说,临床理想效果为控制炎性反应,实现骨再生和骨结合。本研究中观察时间较短,经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量并未显著改善,且本研究中选择80 mJ能量参数Er:YAG激光照射治疗厌氧菌含量显著降低,表明在安全范围内随着激光的增高杀菌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