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宇 郝思鹏 陆旦宏 蒋春容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正面临困境、挑战,这也进一步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能较好地掌握已有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了解当前电力行业的实际工程问题并掌握解决方法,为毕业后的求职面试,以及进入实际工作岗位时能快速上手奠定基础[4]。
校企合作是大学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一环,也是办好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关键。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对本科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对于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有较大的提高[5]。为了能够培养合格的电气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不断地鼓励学校实行校企合作模式,支持行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本科教学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企业可以将前沿技术和实际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转变为当前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并将其传授给学生,从而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而协同创新方式,是校企合作下的新模式和重要支撑,通过协同创新模式可以更好地协同各类型企业的特点用于高校教学和科研,是培养电力行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支撑[6]。
传统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定向输送。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等互利共赢的方案,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可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也通过校企合作向学校提供行业的需求和信息资源,最终使得学校人才和行业接轨。随着协同创新概念的引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课程主要是以电气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为主,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校企合作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在传统专业课程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当前行业遇到的实际困难问题,掌握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内容。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以下内容:首先,在校企合作开展之前,校方应协同各行业单位进行应用型实操课程的分析和讨论,通过不断的讨论和研究创新校企合作的课程内容,最终完成校企联合课程的讨论稿,通过反复论证实现对课程的研发,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其次,根据校企合作的目标以及本科教学的大纲,校方应协同各行业单位进一步研发电气专业实操现场培训课程。通过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产品的融合,研发出通俗易懂且符合高校学生认知范围内的实操课程,通过实操课程在实践中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最后,在常规课程研发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当前行业快速变化的特殊情况,提高学生的行业敏感性和前瞻性,学校应协同各企业单位进行周期性的行业前沿讲座课程的研发。通过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报告,定期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行业动态交流,最终提高学生的行业前沿跟踪能力和敏感度,为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校内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选聘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作为应用型课程的校内导师,指导相关理论和实践操作,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为学生配备校外企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行业需求分析、产品应用开发,以及动手实操指导等。通过校内外导师的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应用水平,贴近行业需求。
传统的项目化教学主要是以校内老师的个人项目为基础,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接触行业,提高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培养实践和应用能力。随着协同创新的引入,协同单位为学生的项目化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整体规划,可将协同单位的企业具体实操或产品作为项目化教学的目标,学生在校内完成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产品的实际开发和应用都可以在企业进行实践。通过校外导师的指导,将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放到企业内完成,提供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培养方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合作运行与保障机制主要由校企合作机构的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条件保障、校企合作经费管理三个大类组成。
校企合作机构设置的分为:校企合作管理及运行机构建设、校企合作机构专职人员的建设、校企合作关键事项决策以及校企协同举办活动等。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管理机构主要职能如表1所示。
表1 校企合作机构框架管理
校企合作运行条件保障主要从校企合作基础设施、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企合作信息建设等方面入手,主要的功能如表2所示。
表2 校企合作条件保障管理
协同单位和牵头单位自筹经费应如数准时到位,重点关注经费管理、经费审计情况,资金的主要用途、支出的审核管理,以及人员奖励、专用仪器设备购置情况,程序是否规范等,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校企合作经费管理
协同创新环境下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关注校企合作人事制度、校企合作绩效制度、校企合作经费制度、校企合作知识产权制度和校企合作学术交流制度等。
校企合作人事管理制度:校企合作的人事管理拟采用双向动态岗位轮换制度,一方面根据校企合作团队初期给出任务具体目标,并对人事进行岗位初选安排合适的岗位。而后,在考核期过半的时候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如果考核结果不理想或不通过,可对考核人员进行动态调岗;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人员在考核过半以后,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调换其他岗位。打破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双向动态岗位轮换制度,提高校企合作岗位和应聘人才间的双向适应性。
绩效评价制度:校企合作绩效评价需要联合学校和协同的企业单位,共同研究和制定校企合作团队及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教学和应用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团队,受聘导师采用分层、分类的多尺度考核评价机制,对受聘导师的绩效采用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对主要的教学和应用方向构建利益共享且风险共同承担的双边制度,实现对学校和企业的参与人,根据个人或团队的有效贡献大小来享有最终收益。同时也分担可能的责任,学校和企业的参与人员绩效应差异化分配。
经费管理制度:重点制定经费的规范使用章程,专项经费需统一管理,不得挪用和转移;经费使用实行申请、评审以及审批三个环节,明确各协同企业单位所管理的经费的最终行政审批负责人,确保所有资金使用过程中具有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合作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以及知识产权产生效益后的利益分配问题,讨论协同各企业单位的知识产权转化和激励机制,制定能鼓励协同企业单位知识产权转化的新政策,提高校企合作导师及学生创新和申请各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
主要创新举措包括: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等,具体如下。
人事管理制度:对学校和企业联合承担的团队负责人分阶段进行定量指标考核,联合团队内的成员由负责人单独考核。构建一种以任务为牵引、考核为约束的校企合作受聘人员管理办法,实行受聘人才的柔性使用制度,灵活的聘期和绩效挂钩使用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受聘人员的多元全方位考核差异化薪酬制度,依据其个人所承担的岗位类型、任务难度、教学成效以及在岗年限等制定多维度岗位分级薪酬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对受聘人才提供包含交流,展示,学习等多种政策及对应的经费支持;加强互换式多方联合共同培养机制,实行“联合动态轮换导师制”,进一步培养行业急需应用型本科人才,推进校企合作全球视野的国际化深度融合项目,建立“N+1”“N+N”等多种校企联合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全面提高校企合作受聘人才和本科人才的培养力度。
考核评价机制:采用多维度、综合定量分析及评价机制,学校和企业单独考核,将团队和个人考核相结合,构建分层、分任务、分难度的多维度考核指标体系。将学术研究、校企收益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相结合,综合评判校企合作人员的最终绩效;实行质量和数量相结合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取得的高水平成果实行一票通过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组织模式:确立各个校企联合团队的组织模式,团队核心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部分成员根据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柔性使用;对于校企合作项目任务承担方式,可采用个人特长和项目任务共同牵引下的团队分工制,由负责人协调不同人员的任务指标。
资源配置方式:构建社会化资源共享、有偿使用机制,提高学校和各企业协同单位的仪器设备、软件系统、硬件服务等使用效率;协调协同企业单位的建设需求,提高资源共享的多边互补性。
本文对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与体制机制建设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了如何利用协同创新环境下的校企合作优势,使电气工程专业所学内容更好地适应当前电力系统的实际工作,并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以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建设为背景,详细阐述了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运行与保障机制,以及体制机制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为协同创新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提高电气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的完善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