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

2022-11-17 12:44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中医药卫生服务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 笔 潘 锋

中共中央宣传部2022 年9 月7 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第27 场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成就。李斌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 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更加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果显著

李斌首先介绍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确立了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建设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

新闻发布会现场

李斌分别介绍说,这十年,是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的十年。制定修订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法律;编制和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健康扶贫工程累计帮助近1 000 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贫困;爱国卫生运动融入社会健康治理的方方面面,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日益普及,居民健康素养显著提高。

这十年,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老一幼”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十年。不断优化生育政策,先后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积极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母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远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妇幼健康核心指标进一步向好。

这十年,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速破解的十年。历史性地全面破除以药补医的旧体制,持续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三级网络不断健全,90%的家庭15 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增加到685 种。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6 亿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降至27.7%。

这十年,是公共卫生防护网筑牢织密,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防控更有效有力的十年。我国消除了疟疾,实现了乙肝控制目标,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肺尘埃沉着病等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如期实现地方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目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我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充分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中国精神。

这十年,是卫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能力与质量水平双提升的十年。到2021 年,我国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98.3 万人,各类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到72%。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设置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县域综合医改,50%的县医院能够开展复杂手术。推进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年人均诊疗次数、住院率等指标逐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这十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让更多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十年。加快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更公平、更可及、更便利。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已传播至196 个国家和地区。

这十年,是卫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更深更广的十年。新药专项推动我国新药研发由“仿”到“创”的跨越式发展,传染病专项提升我国及时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应急处置和科学研究能力。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扎实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持续开展卫生援外工作,在抗击埃博拉、新冠肺炎等疫情中体现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李斌表示,总的来说,这十年,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步最大,老百姓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的十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4.8 岁增长到78.2 岁,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跃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充分保障,更加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将继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筑牢健康之基。

健康中国建设进展顺利

李斌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坚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 年建成“健康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狠抓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22 年主要目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开局起步良好、进展顺利。一是健康入万策,促进健康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探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机制,形成了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知识进万家,健康科普“两库一机制”逐步构建。建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全面普及健康知识。

三是关注全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84 元。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病等重点疾病患者和0~6 岁儿童、孕产妇、65 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扎实推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步提升。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是生活更健康,生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成为新时尚,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4%;体育场地面积不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达到了37.2%。城市生活环境改善明显,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提升;农村卫生面貌焕然一新,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

五是全民齐参与,健康中国行动的氛围日益浓厚。“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大力倡导“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形成了人人追求健康、维护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负责人朱洪彪说,医改是个世界性难题,尤其像我们有着14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改革的难度更大,也更为艰巨和复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的顶层设计,抓试点示范,抓重点难点突破,抓统筹协调,抓督导评价,总结推广以三明为代表的典型地区的医改经验,推动医改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努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医改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群众看病难问题有效缓解。设置了12个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50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组建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5 万个,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21 年,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较2019 年下降了9.3%,就医秩序更趋合理。

二是群众看病贵问题得以减轻。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基本医疗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推进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已经开展的7 批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超过50%,两批耗材集采平均降价超过80%,开展药品谈判议价工作,平均降价超过50%。

三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改革导向更加突出。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性病健康管理,改革完善疾控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开展医养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和工作模式不断创新。

朱洪彪表示,在深化医改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维护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系统观念,推动各项医改政策协同联动、落地见效。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立足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继续探索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筑牢基层医疗卫生“网底”

朱洪彪说,强基层始终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持续提高。一是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服务的可及性进一步提升。截至去年底,全国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 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5 万个,村卫生室59.9 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3.6 万个。

二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居民认可度逐步提高。制定服务能力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2021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42.5 亿人次,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量的50.2%。

三是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大幅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十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从343.7 万人增加到443.2 万人,村医队伍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从18.5%上升到41.5%,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推进,医患联系和沟通得到加强,健康教育和引导作用得以强化。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扩面,促进公平享有。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012 年的25 元提高到目前的84 元,基层机构开展的项目从10 类扩展到12 类,每年为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等重点疾病的患者和0~6 岁儿童、孕产妇、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10 多亿人次的健康管理服务。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说,中医药服务由于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所以在基层深受群众欢迎。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采取多种措施,把优质中医药服务送到基层群众身边。一是不断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2012 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支持3.67 万个中医馆建设。截至2020 年底,全国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的乡镇卫生院已设置中医馆。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5%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是持续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定向培养、中医全科医生培训、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畅通基层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等措施,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截至2020 年底,城乡每万居民拥有0.66 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82.4%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58.92%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了1 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生。

三是广泛推广基层中医适宜技术。各地依托现有中医医疗机构加强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能力建设。累计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省级基地32 个、县级基地1820 多个。截至2020 年底,86.04%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1.03%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6 类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

四是开展中医药城乡对口支援。统筹403 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699 家县级中医医院,采取驻点帮扶、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持续提升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服务群众健康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朱洪彪说,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是破解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力手段。十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体系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构建有序的就医和诊疗新格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医疗资源总量。“十三五”期间,国家安排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1 089.6 亿元,安排“全民健康保障工程”投资722 亿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工程” 投资145.8 亿元,用于加强以县医院为重点的医疗机构建设,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就诊率超过90%。相比2011 年,全国医疗机构数增长了8%,床位数增长了83%,卫生人员数增长了62%。

二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启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十四五”期间还将建设120 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相关专科的诊疗水平,缩小与全国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减少跨省、跨区域就医人群。

三是以医联体建设为重点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先后组织在4 个直辖市和317 个地级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在32 个省份的118 个城市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在827 个县开展县域医共体试点。2021 年双向转诊的人次数达到2 880 万,双向转诊结构明显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医疗资源布局合理性和服务协同性进一步增强。

李斌说,卫生健康系统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已累计帮助近1 000 万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了贫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是全面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的“空白点”。明确了基本医疗有保障的目标和标准,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巡诊、派驻等方式,历史性地解决了部分地区基层缺机构、缺医生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农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脱贫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在工作中,我们将加强县医院的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组织了1 007 家城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832 个脱贫县的172 家的县级医院,实现每个脱贫县至少有1 家公立医院,98%的脱贫县有1 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不断缩小。

三是因户因人因病精准施策。组织动员了全国80 多万基层医务人员,全面摸清了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建立全国健康扶贫的动态管理系统,对贫困患者实行分类救治,推动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截至2020 年底,累计救治了2 000多万人。

四是重点地区重点疾病防控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坚持预防为主,实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长期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艾滋病、包虫病和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李斌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因病返贫和保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两个底线”,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村群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卫生应急能力显著提升

常继乐副局长回答媒体提问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常继乐说,卫生应急能力是卫生健康综合实力的体现。这十年来,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围绕以卫生应急体系和核心能力建设为“主体”,不断加强和改进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也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卫生应急法制体系基本建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能力水平明显改善,我国于2014 年如期实现了《国际卫生条例(2005)》要求的能力建设目标。

二是卫生应急核心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平均报告时间缩短到4 小时以内,已经具备在72 小时内检测300 多种病原体的能力。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制度。在全国已建成4 大类59 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

三是科学高效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应对。围绕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强化预防预警措施,提升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事件有效处置。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下降,死亡人数减少。重特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如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等新发传染病、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境外输入疫情都得到了成功处置,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作出了国际贡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性成果。未来,我们将聚焦新冠肺炎疫情处置,统筹多病防控和紧急医学救援,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常继乐说,“动态清零”政策就是要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提升疫情防控和早发现的能力,快速及早地发现感染者和疫情,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准防控,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也是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评价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成本要算总账,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大的社会账、大的民生账和大的健康账。我国的防控理念一直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控措施的目的就是最大可能减缓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当然这些措施也难免会对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一些不便,但坚持“全国一盘棋”,在有疫情的地区采取局部的、严格的防控措施,保证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人群的正常生产生活,保证了供应链的稳定。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控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常继乐说,我们面对的是一场百年不遇的传染病大流行,当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我们对于新冠病毒和疾病的认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疫情带来的风险和威胁仍然存在。我们必须以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处理好短期和长期、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因时因地因势不断优化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秉承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科学规律的现实选择。

构建“一老一小”健康保障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多,老龄化进程的速度快,老龄化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大,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任务重。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到中度老龄化,这是个重要的窗口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老龄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将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构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三大体系。落实好老年人的各项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弘扬好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发挥好老年人的积极作用,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健康幸福晚年。

王海东说,“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老年人的预防保健。持续开展健康中国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我们还要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老年心理关爱四大行动,目的就是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的能力,让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二是做好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工作。我们将持续推动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2025年这个比例要达到60%以上。同时,我们要加强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的建设,还要大力建设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各项方便老年人就医的举措,切实方便老年人看病就医。

三是做好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工作。我们国家有4 000万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对他们的照护是刚需。所以,我们要做好对失能老年人的健康评估工作,为他们提供从专业机构到居家社区的全链条的长期照护服务。特别是要把医疗服务下沉到社区和居家,切实减轻这些失能老年人家庭的负担和全社会的负担。

四是继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和医疗资源的融合,进一步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提升医养结合服务的质量,壮大医养结合服务队伍,最终我们要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型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五是强化老年健康的保障。加强老年健康领域的学科发展,培养老年健康领域的人才队伍,健全老年健康领域的标准规范,强化老年健康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总之,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致力于建立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的综合连续的、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负责人杜希学介绍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核心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2021 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16.1/10 万,婴儿死亡率为5.0‰,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1‰,较2012 年分别下降了34.3%、51.5%和46.2%。从全球来看,当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率远低于中高收入国家43/10 万的中位数水平,婴儿死亡率和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9‰和11‰的平均水平。中国妇幼健康核心指标水平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妇幼健康高绩效的10 个国家之一。

我国进一步推进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归纳为“两提升”“两消除”“一促进”。“两提升” 即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两消除” 将启动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和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一促进”就是通过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促进婴幼儿良好的生长发育和母婴亲密关系形成。

杜希学说,人口发展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重大决策,先后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面两孩政策、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趋于正常水平。优生优育水平不断提升,母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普惠托育服务开局良好,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及服务供给体系基本形成。配套支持措施不断完善,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

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深刻的变化: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们将顺应人民群众期盼,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加快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后顾之忧,释放生育潜能,保障人口发展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新药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秦怀金说,过去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发展最好的一个时期。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中药的产业发展、中药的质量提升、中药的科技创新等方面,均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中药产业快速发展。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实施中药标准化项目,加强中药生产全过程质控;中药制药装备优化升级,促进产业智能、绿色发展。目前,以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纽带、中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根据全国医药工业统计数据显示,中药工业主营收入由2012年的5 156 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近7 000 亿元。

秦怀金副局长回答媒体提问

二是中药质量不断提升。完成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及替代品研究取得突破,生态种植加快推广,中药追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文件,共同加强源头管理。国家药监局2021 年国家药品抽检年度报告显示,中药饮片抽检总合格率达到98%。

三是中药科技创新不断深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等部门持续加大中药的科技投入,加强道地药材、中药炮制、质量保障、新药研发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配合国家药监局改革完善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中药审评审批制度,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进一步激发了中药科技创新的活力。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部署,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围绕中药种植、研发、生产、使用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中药质量的提升,深化循证研究,更好彰显中药临床价值,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李斌介绍说,国家卫生健康委从2008 年开始牵头组织实施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两个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组织全国科研团队合力攻关,在卫生健康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近年来,通过新药专项的实施,支持获批上市一类新药达到80 个,是专项实施前的16 倍,有力推动我国新药研发由 “仿”到“创”,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传染病专项的实施,我国在重大传染病诊断、预防、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主动有效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

李斌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一周便确定了新冠病毒,分离出毒株,拼接出了序列,向世界分享,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用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的高度评价。我们在疫情暴发的两周内,快速研发了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术,为早期诊断、阳性感染者筛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组织了优势团队进行疫苗研发攻关,首创了全球首个高生物安全风险疫苗生产车间技术标准,为后续的新冠病毒疫苗几十亿的安全量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组织了对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抗体的筛选、临床试验通道打通和快速审批,推动了中和抗体、化药和中药等成功上市。医学科技工作者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展示了医学科技和教育队伍的良好风貌。我们将继续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关键技术和科学难题不懈攻关,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封面图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

猜你喜欢
中医药卫生服务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卫生与健康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卫生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