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课程应与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幼儿园以“玩陶”为手段,支持幼儿主动学习,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主动学”是幼儿主动发起的学习,在与人和物的互动中能动地建构新经验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关注幼儿生成,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玩陶活动中,我园以上海市二期课改下的四类课程、社会热点、节日活动、幼儿兴趣进行预设,注重收集幼儿的问题,生成有价值的内容。
如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以“了不起的中国人”站点下幼儿生成的火星之旅玩陶活动为例,幼儿在第一阶段共同探索,针对“火星上有什么”等问题,通过个别化学习活动、小组谈话、家园联系展开讨论。第二阶段小组探索,围绕“火星表面是什么样子”等疑惑,开展小组分享、集体学习、个别化学习、家园联系活动。第三阶段再次进行小组探索,借助个别化学习、集体活动、成果发布,集中解决幼儿“怎样把制作的东西玩起来”的问题。
我们认为,幼儿玩陶不单体现在陶艺集体教学上,也应将其转变为重过程性的体验式“玩陶”活动,即幼儿积累各种知识与经验,将玩陶经验反复内化,再动手建构、创造的过程,具体涵盖以下三大环节。一是欣赏感知。教师应积极获取信息,关注幼儿新的兴趣与生成内容。二是探索理解。教师可以设计各类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获得经验、内化玩陶内容。三是表现创造。教师围绕新的内容开展玩陶创作活动,让幼儿在制作玩陶作品的过程中应用前期经验。
玩陶活动中,教师应着力整合各类资源,给予幼儿充分体验的空间。陶馆、陶廊、陶吧、陶室、陶文化廊、小班陶园、中班陶室、大班陶园是我园建设的园内“八大课程资源中心”。教师引导幼儿从室内走向室外,让各种资源变为玩陶创意场所。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从园内走向园外,充分利用本土资源,组织实地参观活动,让幼儿积极体验、现场制作,形成一幅包含嘉定区在内的,覆盖自然、人文、社会的资源地图。
欣赏感知环节:体验式玩陶。我园教师梳理了浸润式感知、多维度欣赏、多频次感受三大支持策略。浸润式感知是体验的前提,教师构建园内外玩陶基地,诱发不同年龄的幼儿在环境浸润中深入感受。多维度欣赏和多频次感受是体验的方法,教师可以依据活动内容整合实物、多媒体等资源供幼儿欣赏。多频次感受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进行多频次的感受。三种策略互相推进、互为补充,让幼儿在体验中发现玩陶内容和兴趣,主动生成玩陶活动。
探索理解环节:探究式玩陶。教师以问题与兴趣为基点,让幼儿从“我想知道—我在行动—我的发现—我的设计”四个环节,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玩陶。借助问题梳理策略,教师可以罗列、分类、解决问题;通过唤醒经验策略,为幼儿创设出激发情趣的机会;依靠设置情境策略,根据幼儿需要创设情境,便于他们开展活动、主动收获。
表现创造环节:互动式玩陶。幼儿在与材料和人的互动中,会将自己前期建构的经验表达出来。教师梳理了材料互动、人际互动的支持策略。前者关注探索泥本身、泥和其他材料组合及改变泥形态时的多元玩法,后者指让幼儿在玩陶过程中与伙伴、教师、家长产生积极互动。
我园设计出聚焦需求点、突破关键点、关注评价点的“三点交互式”研究机制,在深度及广度上拓展研究成果。
园内“三点交互式”研究机制聚焦主动学的涵义和做法,通过专业培训,让教师学会充分观察、倾听和理解幼儿的语言和表现表达;针对充分体验、自主探索的关键,调整幼儿园课程设置,让幼儿兴趣延续;面对评价难点,聚焦评价要素和功能,制定玩陶观察指引,通过不同的表现行为,综合评价儿童发展。园外“三点交互式”研究机制结合幼儿主动学的深度探索,聚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结合主动学,以资源材料的创意表现研究为关键点,分享图文并茂的材料运用清单,展现、支持儿童的创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