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林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前课程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拓展学习意识培养,是提升学生文化知识学习效果的有效举措。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前课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引领下,要求教育工作者拓展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品质、语言能力与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品质。前课程,是“将课堂向课外延伸拓展,将课外信息资源再代入课堂”的融合、迭代性学习课程,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效率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极具研究价值的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前课程”学习不等于预学。
具体来讲,“前课程”学习包括单课课文的前学习、单元课程的前学习、整本书的前学习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单课前课程的关联性学习,具体体现在教师运用前课程导学单(包括问题、学习材料和相关学习要求等)引领学生学习。导学单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工具,应该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以课前的预习、课堂的互动和课后的作业进行引导,将前课前、前课中的学习进行打通、整合。相关类课文或知识的前学习包括一类知识或课文等的超前比较性学习,具体体现在运用类比的方法自主学习类课文或类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育工作的重点全部放在基础知识教学中,忽略教学资源的延伸与拓展。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内容与科学技术、历史文化、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教学资源的拓展与延伸,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眼界[1]。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资源拓展延伸对学生语文素质与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最终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语文前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以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拓展课本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前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呈现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素材,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等。在此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但部分教师对“前课程”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认为前课程教学就是预习,让学生在相关资料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信息,是文本学习的铺垫。实际上并非如此,“前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预习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减轻学生课堂学习压力,使学生学会从多个方面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清晰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能够提升课本知识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制定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为高质量教育工作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下,明确了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灌输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影响教育改革,同时也不利于前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将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讲解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但无法使学生产生参与感,使其真正地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转变这一思想观念,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手段,将课本知识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以此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学评价的实施,可以了解自身学习情况,能够为未来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开展提供基础保证。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分析,发现教师会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通过学生成绩高低评判学生学习好坏。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确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好的思维品质与能力[2]。单一的教学评价内容,虽然可以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但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在“前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系统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认识,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做好铺垫。
在“前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以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结合学生学习状态,整合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多与语文知识有关的内容,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这一单元内容为例,来做具体阐述。
在小学语文“前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快速领悟这一单元中关于“牢记先辈与英雄”的良好品质,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工作,结合四篇课文,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感受到革命英雄与古人身上的高贵品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对这一单元中的四篇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查找四篇文章的关联点,并将此作为收集资料的依据,为教学活动开展做好铺垫。《古诗三首》中的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其中《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借助马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石灰吟》是于谦利用石灰表达自己坚韧、洁身自好的品质。《竹石》则是诗人郑燮表达自己顽强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十六年前的回忆》介绍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与敌人顽强对抗的精神,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敬佩之情。《为人民服务》介绍了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品质。《金色的鱼钩》将班长的革命精神与舍己为人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这一单元主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单元内容更加强调“品质”,意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挥自身的优势,立志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教师可以根据古今人物身上优良的品质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将我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事迹作为教学资料,通过对资源的整合与划分,为学生学好这一单元知识做好铺垫。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环境、生活背景呈现出来,利用真实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更深的感悟,增加前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要分析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在前课程教学中,学生的态度、情绪等基础分析工作十分重要,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前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前,教师可以采用沟通、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语文基础,将此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做好课文相关信息的学习,为学习活动高效开展做好准备。
在小学语文前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为教育工作实施提供基础[3]。首先,建立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单元中出现的生词,理解与积累本单元中重点词语;同时利用课本中的注释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大概内容;认真阅读文本,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借此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进行分析,了解情感表达方法。最后,感受文章中人物的故事,体会每个人物的良好品格,树立学习目标,不断提升自我。
确定前课程教学目标后,教师就要有序地实施教学计划,让学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下,理解文章描述内容,完成学习目标,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在前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教学方法进行课本知识教学,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丰富自身的情感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或者疑问思考教师呈现的内容,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提升基础知识学习效果。
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今人物的思想品质,教师可以将前期准备好的教学资源,水稻之父、氢弹之父、卫星之父等的相关资料呈现出来,并结合自己对李大钊、张思德等革命烈士的理解,探究这些人物身上具备的品质,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点,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断地努力,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发展作出贡献。在前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活跃学习氛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对革命人物的认识,让学生在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课堂上的探究学习与讨论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革命烈士与科研工作者的认识,了解到每个职业都与国家的生死存亡有着重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讨论中,其中一个学生说道:我认为革命烈士与科研工作者的一个共性,就是不畏艰难,勇于克服困难。革命烈士在战争期间,不仅要受敌军的压迫,同时还有来自生活环境的威胁,会因为种种突发情况失去生命。科研工作者虽然没有敌人的威胁,但是,有来自无法突破的科研困难,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些压迫下,他们都没有放弃,而是变得更加坚韧,最终克服所有的困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提升前课程教学效果。
在前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学习状态、日常表现等进行综合的评价,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并在后续学习中积极改正,利用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首先,采用结果性与过程性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4]。对学生问题结果、思考过程、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后续针对性教育工作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创新教学评价主体,要求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对自身学习情况、其他人学习状态等进行综合的评价,以此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让学生在评价中茁壮成长。通过对教学评价内容与主体的创新,提升前课程教学效果,可以使教师掌握当前教育情况,有利于教育改革。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前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筛选教学资料,制定教学计划,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本知识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与明确学习目标的指导下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前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解决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无形中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提升了语文教育的工作质量。